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时间:2022-01-08 11:37:07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辽宁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积累厚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对于辽宁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有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眼界格局,在“文化自信”思想的引导下,激发文化主体的内驱力,走创新发展的文化之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辽宁;少数民族文化

辽宁省是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排全国第五位,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之一[1]。各个民族在辽宁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代表着辽宁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成就。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关系着全省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维度。

一、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辽宁省56个民族俱全,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满族、锡伯族人口居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朝鲜族人口居全国第三位。”[2]辽宁省拥有8个民族自治县,56个民族乡。辽宁省的6个满族自治县中有5个位于辽宁东部地区。2个蒙古族自治县均位于辽宁西部地区,其余地区显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底蕴。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为辽宁的文化积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民族文化遗产角度看,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了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当比例,其中沈阳的“一宫两陵”(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本溪的“五女山山城遗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被称为是“东北佛教造像之最”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的海棠山摩崖造像,朝阳佑顺寺、喀左县精严禅寺古塔,辽阳的东京城,沈阳的锡伯家庙,阜蒙县敖包等都是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古迹。辽东满族民间故事、满族剪纸、刺绣、社火、地秧歌、满族传统体育,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阜蒙县蒙古贞文化、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等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生活中依然活态传承,生生不息。辽宁民族地区也各具特色。满族、朝鲜族人口比例较大的辽东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拥有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奇观。蒙古族人口比例较大的辽西地区,属于科尔沁草原的边缘地带,在古代生物的考古发现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各民族杂居的辽北地区是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辽南地区海洋资源丰沛,气候景色宜人。辽宁少数民族在分布上,除去城市中散居民族的整体生活水平较高以外,民族聚居区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三)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非常重视。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到党的报告,国家先后提出众多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从辽宁省的具体落实和实施情况上看,省内各市县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和部委文件精神,制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植政策,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的普查,加强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认定,通过设立博物馆、图书馆、资料库、乡镇文化站等形式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政府通过与众多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智库。辽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省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各大高校的民族研究中心,协同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工作,现已形成了有关满族文化研究比较成熟的机构组织。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回族等民间组织机构,一定程度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辽宁省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文化特征明显的各少数民族自治县,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沈阳的“一宫两陵”、桓仁县的五女山等为代表的民族历史建筑(遗址)知名度极高,岫岩、新宾、北镇满族剪纸等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名录;满族地区拥有水洞、关门山、五女山、青山沟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抚顺市的“满族风情节”、桓仁县的“满族风情园”、昌图县朝鲜族民俗街、丹东市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盘山县红岩朝鲜族民俗村、阜蒙县“蒙古贞之夏”“查干哈达睦邻节”等依托少数民族村落的节庆礼仪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会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旅游项目,可以带动民族文艺表演、民族风味饮食、民族手工业等相关行业发展,将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具有各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遵循传统的“文化普查—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具体存在政府投入资金少,扶持和监管力度不强;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不足,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速度缓慢,创新思路匮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暴露了辽宁省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视野及整体定位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一)缺乏开阔的文化发展视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其充分肯定,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有动力发展民族文化。文化创新战略的重要出发点是文化发展理论视野的创新,只有在正确的理论视野指导下,文化才能遵循正确的道路且富有活力地发展。2014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内政外交场合,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作出精辟阐述,对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出了强有力的号召。“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3]只有建立在对民族文化根基的充分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视野和指导思想,对于指导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任重道远。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优秀文化有一定的体认和价值认可的前提下,才能唤醒文化主体内在的自驱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只有文化主体具备了“文化自信”,对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认同,才能将这种自信转换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自觉,开发和利用文化的胆识和魄力,从而投入文化的开发和转化上,改变民族和地区的贫困面貌,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脱贫致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辽宁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定位不足。长期以来,重工业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3年,辽宁财政收入出现下滑,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辽宁重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枯竭、体制落后、产业技术老化、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等严峻问题都暴露出来,亟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特别是向文化产业等资源依赖性低的产业转型。而辽宁省的文化发展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位也是严重不足的。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以其独特的战略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价值所蕴含的经济社会动能已成为社会创新驱动的重要看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将成为地区发展的亮点和新增长点,对此,要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并构建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作为辽宁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要着眼点。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只有激发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创作活力。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新时代文化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彰显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以开放的态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互动共赢的模式,最终实现以创新的精神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辽宁民族概览[EB/OL].(2015-02-28)[2020-10-15].

[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3].文化是灵魂[J].西部大开发,2012(12):120.

[4]新华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10-15].

作者:韩争艳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