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时间:2022-11-27 09:23:36

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摘要:发展对外翻译、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是当下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手段,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要基于文化交流考虑,以促成文化交流为目的。文化交流目标生成了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文化尊重、平等等要求,对于以上要求的贯彻落实主要通过端正民族文化翻译态度、保持包容的翻译姿态、开放的文化思维和灵活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对外翻译

一、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的民族文本对外翻译要求

文化交流有自己的原则,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对外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对外翻译中遵循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并以实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原则和要求。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要促成互通互融、互利互惠、合作共享;文化交流的原则是平等、尊重、求同存异,因此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必须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一)文化尊重

每种文化体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文化无高低之分,相互尊重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翻译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突的选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文化孰优孰劣的选择,从而形成关于文化的态度问题。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在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必须要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这种文化尊重一方面是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包括对民族文化自身的尊重。只有尊重目的语文化才能使译本得到目的语受众的认可,只有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才能使目的语受众尊重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平等对话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互惠、互利和共赢。这就意味着在民族文化通过对外翻译进行文化交流时,不仅民族文化能够受益,可以和其他文化形成共识,得到其他文化群体的认同,同时目的语文化能够从民族文化中受益,如翻译过去的的民族药典、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目的语文化有促进意义。在这种前提下,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在文化交流格局中不是唯一的利益获得者,在这种利益格局中,两者是平等的;另外,按照文化多样性观点,少数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都是不同视角下不同的人类文明经验。文化之间是平等关系,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所形成的跨文化交流必须要形成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格局。

(三)文化适应

每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异质性是文化区别的根本原因,这种异质性表现在文化由内至外的各个层面,从价值层面到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在这种异质性前提下,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对外翻译向其他语言转变时,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或差异。对外翻译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从文化交流目的出发,只有民族文化信息翻译出去才能实现交流,也只有目的语文化受众能够接触文化译本,文化交流目的才具有可行性。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或差异自然需要有一个文化适应的态度。

(四)文化接触

文化交流的双方必须要有更多接触,才能使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反过来,缺乏文化接触的机会,就谈不上文化交流的推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对外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另外还有以对外翻译为路径进行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只有更多的文化接触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这就意味着在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必须要尽可能地增加这种文化接触机会,即增加民族文化的翻译数量,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和其他文化有更多的交流。

二、基于文化交流的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基本思路

(一)端正的文化翻译态度

基于文化交流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一个重要目的是增进情感交流、弥补文化缺失,使不同的文化群体通过文化翻译获得不同的精神食粮。一般来说,输出的民族文化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精华,少数民族文化的输出实际上等于民族地区向国外受众呈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产品,为目的语文化受众提供了新文化的认知机会。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输出过程中,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虽然对于目的语受众有益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民族文化本身也有更大的收益,不仅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也增加了世界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扩展。另外,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主要是面向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这些目标语文化往往更为成熟完善,比民族文化更加强势,在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对外翻译进行文化输出时,自然有文化之间的强弱对比。简单而言,在民族文化通过对外翻译进行文化交流时,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意义更加重要,且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文化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端正文化翻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种态度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必须要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翻译。尽可能推动民族文化翻译,以促进文化交流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要通过其他方式增强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话语权。第三,对于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不均衡,要从民族文化交流的利益需求出发,减少对于文化翻译过程中形式对等方面的追求,以便目的语受众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第四,要有选择地进行民族文化文本的翻译,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文本都有对外翻译的必要性,从文化交流出发,对于民族文化的翻译数量要追求质的提高,而不能仅仅追求数量方面的提升。

(二)包容的文化翻译姿态

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别是客观事实,翻译的本质是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发生转变;通过语言转变,使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到目的语中,这才能真正完成翻译。而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并不会因为这种语言转变而发生质的转变,这就意味着在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矛盾。如果拘泥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止步不前不再进行对外翻译,或者是由于文化冲突而对其他文化形成偏见或误解,都难以实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从文化交流出发,在对外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形成包容的文化翻译姿态,这种姿态即:第一,接受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状态,即接受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化事实,把这种文化差异视为一种常态,不会由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翻译的主观情绪色彩。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形成文化偏见,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众多,对外翻译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差异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民族文化在对外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白、文化负载词或者是文化冲突,并不是某种文化的过错。只有坚持理性态度,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对特定文化形成偏见,才能使民族文化信息以合理的面貌呈现在受众面前。第三,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充当的是媒介角色,其有义务对两种由于翻译而形成关联的文化进行调停,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的目标。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求同存异,消除或缓和文化冲突矛盾,才能使两种文化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译本中。在这种包容的文化翻译姿态下,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才能在语言转变中和谐共生,同时也会避免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受众对于文本翻译的质疑。

(三)开放的文化翻译思维

少数民族文化需要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这是民族文化成长壮大以及和其他文化交流共存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原有民族文化保守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开放思维。但是从少数民族本身来说,由于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的自生发展等因素制约,多数民族地区更多的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循环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下,民族文化自然就呈现出一种保守发展形态,最终导致了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方面的不够积极,对于其他文化也缺乏一种开放的文化接纳。而在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中,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协调过程。如果在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依然坚持民族文化的保守姿态,不能对其他文化形成一种开放模式,势必会使少数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和其他文化形成一种僵持状态,文化交流便无从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以文化交流为目的,而翻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从文化交流出发,必须要形成开放的文化翻译思维。这里所说的开放的文化翻译思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开放性的文化翻译态度,即以文化交流为目标,在翻译方法、策略方面开阔思路,对于凡是能够促进文化交流的翻译策略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形成更多的文化翻译选择。第二,开放性的文化翻译模式,即对于民族文化的翻译要不限主体,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只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民族文化的翻译中,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更多受众面前。第三,扩大民族文化的翻译量,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开放思维实施的最突出表现。

(四)灵活的文化翻译策略

文化交流目标导向下,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既需要文化尊重、文化平等,还需要文化适应和文化接触,要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借助翻译本身来协调,即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文化翻译策略来确保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交流目标和要求实现。一般来说,这种文化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归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民族文化的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受众的文化接受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入乡随俗,如用目标语文化中的称谓方式来取代民族文化中的称谓,或者是以目标语文化群体习惯的语言习惯来表述民族文化等,这种策略一般应用在民族文学等文化译本中。第二,异化策略。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证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文化表现等各方面都能按照少数民族文化既有的方式来表达,如对于民族医药或者民族工艺中的表述都尽可能地按照已有的方式来进行等。第三,适度策略主要是指在民族文化向其他语言迁移过程中,由于和其目标语文化的冲突,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做出让步。一般来说,这种让步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等核心文化特质不作调整。第四,主体策略。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翻译,促进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这种价值意义的落脚点在民族文化。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无论要达成什么样的要求或目的,都必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刘汝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2).

[2]宋引秀,郭粉绒.“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5,(4).

[3]夏增艳,托娅.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中的文化互动[J].贵州民族研究,2017,(7).

作者:赵军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