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9 09:36:11

中职语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中职古代文学是一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人文色彩的学科,其教学教学设计要注重情趣性、人文性、艺术性、创设情境教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材等进行全方位进行创新。

【关键词】古代文学;创新;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教育,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设计上。只有重新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中职语文古代文学教学的功用。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情趣性

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法。比如榜样作用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情境模拟来创造情境。情,就是由外界条件而引发的喜怒哀乐等情趣,可以说是知趣,也可以说是心情,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积极地探索。情趣性是狭义上的情趣性,专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激趣一词的含义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一个老师都渴望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能够激发出无限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甚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索事物的热情,从而达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感悟生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生活的诗意。正如刘建德所言,“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发展的关注与促进,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1]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热爱生活的,也同样充满着智慧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感,与此同时兼具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力无限的,有能力自主地走进生活中去体会文学。②有感情的诵读。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绪中体验知识。诵读的教育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文本整体的感知,又称之为泛读。第二,文本语言特点的感知,又称之为语感。第三,文学精神内涵的感知,又称之为审美。第四,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意义。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初读、熟读、有感情的读、背诵这四个环节实现当代语文教育中的诵读教学。③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多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爱上阅读,善于自主的从书本或网络中搜集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觉得阅读有用、有趣,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所以在中职语文校本教学中要注重课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多让学生广泛阅读,提高知识面的广度,有了阅读的广度才有可能提高思维的深度,从而开展深层次教学,意义教学。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人文性

古代文学作品通常是古人的思想火花和心灵碰撞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生活。所谓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复制,而是灵魂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新教材中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融汇了千万智者的思想。其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例如,《鸿门宴》,文章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项羽失败的原因。苏轼的《赤壁怀古》把我们带入了赤壁之下,抒发了对英雄豪杰的赞美之情。学习以上经典,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人文品格的熏陶作用,比如选择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高贵品质。在教学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借助语文课文开启学生的心智与学习兴趣,与学生共同赏析,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让语文陶冶情操。

三、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艺术性

生活是一门艺术,课堂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只是其中一种。所以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追求,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语文教学,比如平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比如练习书法、绘画,学习乐器,茶道,这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同时能有效提升榜样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艺术性和科学性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结合,就必须构建一种“善教”与“乐学”互动模式。“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精准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过的知识加以培植、发散。“乐学”意味着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课堂教学若只限于学习课本知识,内容僵化、单一,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自然也较为低下。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大语文”的角度去审视语文的课堂教学,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必不可少,也是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诗词,意境浑然一体,很耐人寻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展示诗词意境,若再配以音乐,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彩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再者,设计开放性的作业。例如,在陶渊明《归园田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以绘画、配乐诵读、书法的形式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任何形式的作业来展示其对本堂课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实现创新课堂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设计创新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在课堂上请学生扮演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激发学生走近古人的兴趣。通过绘画,再现陶渊明诗歌的独特意境,能更加感性、直观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

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胆的教学设想,这种设想与我们过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刘建德曾经指出,“课堂,是生活的诗化”,[2]他作此结论不无道理。在刘建德看来,课堂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形式。处于生活中的我们,总要富有诗意地去感受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在《雨巷》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设诗歌意境,在江南小巷中进行情境表演。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教学,也可以在山塘街进行情境模拟配乐朗诵,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运用音乐激发他们情感。我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游学、手工艺、传统美食、茶道、古琴、插花等活动都可以引进古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开放、有活力、有内涵的职教语文教学。我在教学中再现了古代诗人的兴趣爱好,如焚香、读书、挂画、喝茶等,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古人的生活,了解意境,理解诗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下的学校教育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没有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从而很难实现“知行合一”。为了消除这一弊端,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应该开展游学班课程,通过游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综合养,是一举数得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与学生要重视角色上的转变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主讲人,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中的主角,然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从主观上实现角色的转变。在古代文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定义为学生的引路人,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学中的国学经典更是精华之所在,仅靠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诵读,而这也与古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不谋而合。提前熟读古文之后,学生要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和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之美牢记于心。

六、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互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遇到的首个问题便是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很难在缺少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入选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名句、故事,值得细细品读和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与人生哲理让我们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课堂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思路,将基于文学经典所提出的问题直指课堂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问题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会有割裂感。例如,对于《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的解读,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章、故事中,充分体会这一句中所蕴含的待人处事道理。

七、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要禁锢在过去,对于新事物、新思想中的精华,我们也应该充分汲取。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已成功进入到各个领域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与信息,这些内容主要是关于该篇文章的背景故事等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利用好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元素;教师也可以根据书中的相关内容,在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分享这些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原出故事的场景动画,使其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整体的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并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弘扬与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八、结束语

笔者以为,创新课堂的核心在于创新、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如运用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的古文学习,让他们对古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兴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榜样,提高个人素养,达到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进行思维教学,意义教学,深层次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课前布置任务,分组活动。运用任务驱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逐渐习惯自我感受、体会知识,综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我们的创新课堂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为指引,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陈诗静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