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与建设研究

时间:2022-01-08 11:29:42

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与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推进了文化机构社会化的进程,党中央及各级政府政策法规的推出保障了文化机构社会化可持续发展。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分析了社会化实践的主要形式,总结了社会化实践的特点,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议,以期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社会力量

近年来,我国从“社会协调、政策制定、实践运行”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相继制定了多项宏观指导政策,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公共文化机构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开始探索自身的社会化建设,开辟出提高自身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道路。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

1.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当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含义的解释并未达成共识。依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即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指引为基础,引领第三方(社会组织、公司、公民)等主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制定、资金供应、实践运行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它需要不同社会力量和资本的参与,构建非盈利文化组织,增强社会竞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活力。在建设中,公民、政府和社会机构形成了相对协调的社会关系(如图1)。为提高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不但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关的政策,而且进一步落实了“放管服”的政策,并通过权力下放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性,发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关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资金供应、实践运行和配置方式的不断优化,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多层次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系。1.2社会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目前,我国要以现在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资源并不能支撑起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应当继续加强政策管控和资金支持[2]。当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外在表现除了投入资金之外,还有人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在参与方面的表现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共同管理和思想磨合。另外,我们虽然强调政府应当发挥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要想全方位施行公共文化相关的政策,也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乡镇级别的政府部门。虽然在中央多次强制要求下建成了相应的编制,但是一人身兼多种职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管理者肩负着远超其承载能力的职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继续壮大志愿者队伍,虽然现在一百多万的志愿者数量看起来已经不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社会构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人力缺口。在这方面,我国大陆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人口将近两千万,其中却有五百万余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分工明确,在社会各阶层中均能发挥力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总之,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除了保证资金供应之外,还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

2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实践的主要形式

我国公共文化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有:志愿者文化服务、文化事业与产业交融、社会力量联合政府、社会力量单独构建、政府单独构建。笔者通过对这五大类实践进行调查,梳理出了相应的内容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案例为代表,总结出社会化实践主要形式(见表1)。

3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实践的特点

3.1法律政策保障促进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我国针对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已经出台了专门条文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上位法律政策3个层面的法律政策。上位法律政策主要包含《合同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由国务院、财政部、工商局等部门根据上位法律制定出来的具体法律条例和要求,例如《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专门条文规定主要是由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与社会力量相关的条文或指导意见,例如《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总的来说,法律法规对于公共文化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3.2政府购买是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形式之一。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今,已经大量实践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目前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机构的服务、产品以及管理运营。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有65%的县政府以及78%的市政府都进行过服务、产品、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活动。我国政府在将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方式社会化之时,同样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注意购买的范围和尺度与民生所需相结合,还需考虑到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与基本公权力有关的基础文化服务[4]。3.3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引入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占比较大。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进程总体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的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到2019初,各地已经有700多个乡(镇、街道)级文化站、9300多个村(社区)级文化机构采用了社会力量代为运营管理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采取社会化服务形式的却不到800个,远远比不上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的公共文化机构[5]。如今政府正处于职能转变和编制精简的大环境之下,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政府以购买的形式聘用社会工作者或者是外包给社会组织进行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将成为一种常态化模式;另一方面说明在一些基层部门,比如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府等,所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体量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所以很适合采取社会化管理运营的方式。3.4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定义并且进行了明确区分,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今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也加快了公共文化向产业化方向融合的步伐,在公共文化滋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引入文创团队,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培养文创团队的道路上实现共赢的目标,推进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公共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融合,不仅提升了文旅产业的内涵,同时还有效补充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和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激起文化组织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扩充和繁荣文化市场,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要立足于文化基本属性与个性服务的融合,以及标准服务与优质服务的融合。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4.1树立共赢的合作理念。自《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和政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继推出了多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政策文件。在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机关要考虑到自己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共赢,平等协作。各相关部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全力推动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建设,各组织和机构也应当遵循政府的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建成由政府主导、各社会组织和机构广泛参与的正向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4.2增加传承地方文化的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引导公众的意识、思想和价值观为目的,通过公众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倡的主要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由于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为了弥补政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各级社会机构和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注入自身的力量。在这一工作中,政府要把握好社会主流价值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在文化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这应当是政府在社会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主流任务。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深,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当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地方文化、打造先进惠民文化为工作宗旨,并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拓展并丰富相应的文化产品。增加服务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1)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众应当自发参与公共服务工作,并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特色文化,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2)各社会组织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从民风民俗、红色事迹、自然风光等角度出发,不断拓展本地潜在的文化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渠道,以新型文化服务方式,增大本土文化软实力,并使用户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化、规范化[6]。4.3构建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保障、监督、评估等层面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方针。(1)政府应当以优化文化服务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服务行业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将政府和社会机构或组织的权责、义务划分清楚,并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7]。(2)政府要做好相关社会组织或机构的引导工作,将社会力量在进行委托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外部效应考虑在内,如在协作关系破裂时就可能引发逐利心理,共同利益受到破坏就可能引起目标导向的错位。如此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政策进行约束,在政府、公民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社会承接方的资质考量,从而完成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加佳.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的背景与现实意义[J].区域治理,2019(34):180-182.

[2]张晗.2009-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合作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9(5):83-87.

[3]陈慰,巫志南.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中政府主导实现方式分析——以上海、宁波、株洲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0(4):62-68.

[4]王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初探[J].大陆桥视野,2019(12):67-68,72.

[5]关思思,刘晓东.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及特点[J].图书馆建设,2019(3):1-8.

[6]陆和建,姜丰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性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7):5-14.

[7]金武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2019(5):1-8.

作者:黄武华 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