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26 04:46:18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以重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通过实地调查,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财政投入等方面对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仍不平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眼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环境,探索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也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此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结合相关统计信息,对发展现状进行了整理。

1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文化基础设施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15年以来,重庆市通过一系列方式,逐步构建了从市、区到乡镇、村社的四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每万人拥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的面积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17.8m2。目前,公共图书馆43个,图书馆分馆1433个,总藏量已达到1672万册,文化馆41个,文化馆分馆1038个,文化站4564个,博物馆2552个。在区县一级,对图书馆和文化馆进行了新改和扩建,国家等级馆率已达100%和95.12%;对乡镇(街道)、村社两级的文化服务机构进行了提档升级,覆盖率分别达到95.67%、91.47%、84.03%、86.43%。近年来,重庆非常重视智能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台,已有43个数字图书馆、7个数字文化馆和580个数字农家书屋,24小时图书馆已建成44个,已运行了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群众文化云等平台。广播电视向户户通和数字化延伸,完成9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50座无线发射台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1.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这些年来,重庆市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年均8000多场的大型全民阅读活动、“宇宙大舞台”演出进基层活动、面向10所高校、100所中学、100所小学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向社区拓展,每年在社区放映1.2万场,面向农民工放映600场;农家书屋纳入村(社区)文化中心,打造为基层全民阅读点,每年续配图书55万册。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民生实事,从2014年开始,累计购买10万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3000余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实现了完全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了73个,美术馆免费开放了13个,年均服务群众在7200万人次以上。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市级品牌文化活动,如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重庆演出季、舞台艺术之星选拔赛、社区文化节等。还有一批区县文化品牌,如培育了巫山红叶节、武夷山民族文化节、三峡移民文化节,年均开展活动1.5万场,参与群众3000万人次。2015年以来,重庆市加大了推进贫困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完成了面向14个贫困区县的“六大攻坚工程”,即提档升级文化阵地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指导扶持文化的创作和生产、保护和利用重点文化遗产、培育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在政策层面,制定有《深化文化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深度贫困乡(镇)文化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度贫困乡(镇)文化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单》。实施了“三建六送”行动,即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或室内固定放映厅,以及“六送”:送设施设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图书和培训等活动。1.3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财政投入情况。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有工作人员12870名,其中,市级878名,区县878名,区县3046名,乡镇(街道)4428名,村(社区)购买服务岗位3518个,惠民电影放映员1000名。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了工作督导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推动区县党委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开展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采取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方式,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效能督查,对服务效能不好的,会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定期对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进行督查。从财政投入来看,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2~2016年,中央财政对重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共计40.92亿元,市财政投入共计33.75亿元,区县财政投入共计54.64亿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4%。

2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近几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在总体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和公众需求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在当前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服务活动中,基层政府大多倾向选择一些成本较低、操作也较简单的文化服务,如“送电影”活动,但在基层群众需求较强烈的农业技术培训、文化体育器材、文化辅导等活动却实施得较少;随着城镇化的加快,部分区县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由于受到农村空虚化的影响,作用发挥受限。调查还发现,由政府文化部门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人数最多的排在前三位的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农民期望在农家书屋能看到的书籍,按排名依次是农作物种植、家禽喂养、医疗卫生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家书屋里的书大多过于理论化,且书目种类有限,不适合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的村民,导致难以理解并应用。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基层居民使用文化设施的频率每个月不到一次。2.2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与发展有待提高。近年来,重庆市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显著增加,但受制于“大城市、大农村”的现实,基层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和发展受到制约,有的行政村经济能力薄弱,而上级财政也只能确保建设经费的预算,而没有维持文化机构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预算。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受限。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财政投入大多用于基层设施建设,用于日常保障运行的经费很少。一些村社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布局不合理,村民要看书非常不方便,路途较长,影响了积极性。此外,文化设施差别比较大,离主城区越远的乡镇、村社,文化设施越差。村社文化活动室的电脑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因无人管理而难以正常使用;活动室里摆放的大多是川牌、扑克一类,反而给村民提供了场所[1]。2.3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2018年以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新改扩建及免费开放,原有的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全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920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只有0.31人,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63.3%,离国家要求的公共图书馆每万人拥有从业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才不低于75%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乡镇文化专干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够有效组织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村文化服务中心缺少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每个村文化服务中心至少应购买1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要求还没完全落实到位,许多村的文化服务中心由村干部进行管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2]。

3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3.1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重庆城乡差距较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在现有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要依据城镇、农村人口的变动情况来合理、高效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馆和图书馆分馆的建设工作,真正落实总馆和分馆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采取了较多措施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但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城市文化向农村的传递和输入,强势文化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是对一些原生态农村文化产生的冲击,要真正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城乡文化互动,除了城市对农村的文化输入,还应该尽力挖掘和培育农村本土的优秀文化,积极培养出当地的文化人才,鼓励农村文化向城市输入,增强双向的文化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村地区的文化自觉意识,帮助其积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市场化机制扩大农村文化的辐射范围,也可以推动文化脱贫,实现乡村振兴[3]。3.2切实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从基层的调研来看,在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大多地区都按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完成,有的甚至超过,但基层地区的情况差别较大,如虽然都按“四个一”标准配备文化设施,但有的一个村社两三千人,有的村社几百人,对人口较多的村社片面按照这个标准配备则明显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应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情况,兼顾服务半径来推动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真正构建起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其次是推动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根据城乡差异,明确各类文化阵地不同的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压迫依托各类公共信息网建立起群众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加强对区县政府和公共文化单位的绩效考核,做到考核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3.3完善多种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允许和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一方面,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同时通过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捐资捐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开发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同时,需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样会使公众更合理地使用文化设施与产品[4]。3.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区县各级应根据文化建设实际需要,合理地增加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编制,足额配齐乡镇(街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做到专干专用。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当地政府和相关管理者应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积极弘扬优秀的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迺涛.谈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J].大众文艺,2019(21):5-6.

[2]王文锋,顾孜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云梦学刊,2019,40(6):118-124.

[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4]程强英.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涪陵区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18.

作者:刘宁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