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6-26 11:41:07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设目标,也是我国“十三五”建设期间的重要任务。面对现代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语境,创新性的视觉传达是实现公共文化传播与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近年来,相关的学术领域对于两者结合的研究已经展开。

一、视觉传达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相关议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国内的基础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党的十六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议题予以高度关注以来,相关理论研究、调研报告逐步形成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建设与变革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孙逊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指出新时代条件下传播创新在体系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提出以大数据为平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的观点。此外,施昌奎等主编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5~2016)》和徐清泉等主编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6)》,对于把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动向颇具参考价值。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途径研究层面,国内对于文化传播与共享的相关研究虽已零星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关于具体实践方法探索的研究较为欠缺。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多使用公共服务的概念,该概念较之国内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更为广泛。最早从文化产品角度研究公共服务的学者是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学者阿道夫•瓦格纳。而更为著名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文章《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公共产品”概念,与所谓的“私人产品”相对。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以“文化权利”为关键词,强调世界文化应当广泛传播、公民拥有文化共享权利等要点,成为后继众多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重要参考。在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层面,国外相关研究理论鳞次栉比,大体可区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和设计思维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执行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两大类型。国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和视觉文化创新相关议题方面的著述比国内更加丰富,观点多样,类型不一。

二、视觉传达创新应用的可行性途径分析

当下,互联网所引领的数字化浪潮日益汹涌,文化传播和文化共享也必将在此趋势中产生相应的理论观念与实际应用革新。与此同时,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的视觉设计和显示终端的UI设计等同样被纳入视觉传达的专业领域。Web3.0技术成熟之后,公众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协议与技术整合,以更加简洁、快速的方式共享更加个性化的定制信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视觉传达创新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其可行性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综合性互动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的建立

秉持公共文化产品均衡共享的原则,注重信息传达的完整性与区域平衡性,设计建立服务网站。以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的网页各级UI设计注重信息传达的清晰、便捷,注重浏览者与网站建设者及公共文化产品者之间的互动性。网站可以保存信息接收方的个性化与偏好设定,浏览者可以定制自己的网站浏览界面,储存个人喜好的公共文化产品标签目录,并且可以便捷地将自己对于网站和公共文化产品的评价与意见反馈给对方。综合性服务网站应当以城市馆、数字化公共文化产品检索、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以及在线互动等为内容。此外,还可以将该综合性网站转制为同源的手机APP,便于公民随时随地进行公共文化传播与共享。

2.文化传播与共享的创新性动态化招贴

户外招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重要信息通道,主要作为各类文化资讯信息传播的载体。所谓动态化招贴,其介于传统静态纸媒招贴和现代电子屏影视广告之间,兼具招贴传播信息的快捷性和影视广告的动态冲击力。随着视觉传达行业技术的革新和设计者的创意与创新方案越来越丰富,动态化招贴的种类将日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户外公共环境的传播需求。动态化招贴在招徕关注和留存印象等方面比传统招贴更具优势,又具备信息传达成功率高和准确、快捷等特点。此外,招贴基础图文元素的保留亦促使多种类型动态化招贴便于形成系列,配合其他媒介传播渠道和营销方略进行全媒体①整合,构建多维度、系统化和整体化的信息传播优势。因此,动态化招贴未来将逐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信息在户外和室内公共区域中传播的优势窗口。

三、创新应用的价值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第二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十三五”期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体现时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对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将视觉传达创新的设计方略纳入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程,其应用价值主要包括:视觉传达专业领域中设计应用的拓展与创新;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价值——以设计学、传播学为桥梁,探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传播公共文化产品与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两者的连接;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探索与研究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建设过程中有益的补充。具体而言,可以城市为单元,定位公共文化传播与共享,纳入全媒体整合传播概念,实验性、创新性地建立基于视觉传达的数字化、互动化公共文化服务终端。服务终端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文化产品共享平台,包括网站及移动端应用等,其以视觉传达为主要传播途径,具有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获取与使用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针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执行问题,给出传播实施手段与途径的解决方案。实施创新性的动态化招贴设计方案,使公民接受文化传播和实现文化共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有效缓解我国东西部区域、都市与乡村之间公共文化建设的不均衡,实现公民的文化共享权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并在后继的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任务目标。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上升为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中的战略性任务,成为推进文化体制与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视觉传达创新设计是完善和建构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实施途径,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传播和共享的优化实施的重要方略。当然,在具体的实践应用层面,面对零散且数量巨大的公共文化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以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为途径,建立普遍适用的数字化公共文化共享平台,亦将面临艰巨的挑战。课题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全媒体视野下南京城市文化的视觉传达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211。

作者:王珂 陈晨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迪.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的思考.文化月刊,2015(11).

[2]公共文化立法课题组,范周.创新驱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探析.现代传播,2015(5).

[3]李彦艳.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传播功能.新闻战线,2016(10).

[4]薛曼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文学界(理论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