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合社文化的构建

时间:2022-12-24 10:21:18

当前农合社文化的构建

本文作者:张胜荣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目前,关于什么是合作社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合作社文化必须反映其本质规定性。合作社文化必须反映出合作社自愿自助、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参与等本质理念、特征和价值观。[4]因此,合作社文化是指合作社组织的核心理念以及体现核心理念的价值观、精神、理论等元素的总合,是合作社成员普遍认可的一整套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它集中体现为合作社的组织使命和目标、伦理价值观、组织原则等。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组织化程度虽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就变得十分重要。合作社就是这样一种组织。所以,如何发挥传统农业文化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合作社文化,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结果得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文化缺失现象非常普遍,绝大部分的合作社并没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甚至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合作社文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的制约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价值奠定了经济主体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国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难以为合作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农耕文化并不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宜的文化环境。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我国农民具有明显的小农意识,使大多数农民具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个人主义、爱占小便宜、缺乏合作精神、自由散漫、保守、封闭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合作社自愿自助、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参与、诚实、关爱他人等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文化格格不入。在农耕文化中,支配人们行动的是亲情、人伦和道德,而不是契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必需的人际关系模式,这恰恰是农耕文化所缺乏的。(二)政府的介入与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期,政府采取行政介入的方式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但在合作社成长到一定阶段时,政府的干预与管理恰恰阻碍了合作社文化的形成和构建。合作社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农民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体,实行的是成员自我管理。但在政府部门介入和干预的情况下,很多的合作社中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基本丧失,政府部门往往充当了合作社事实上的领导人。这样,一方面导致一些合作社违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偏离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政府的帮助越多、越具体,合作社自身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政府解决,缺乏运行的动力机制和独立性。作为一个丧失独立性,缺失动力机制的组织,必然也难以形成独立的组织文化。(三)合作社自身不重视文化建设合作社文化基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社自身不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造成的。这种不重视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当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文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不清楚,对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内涵不甚了解,导致许多合作社对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比较重经济利益而轻视文化建设,使得合作社文化建设整体上进展缓慢。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者的联合,资本实力并不雄厚。而合作社的分配制度又决定了合作社积累基金难以迅速扩大。因此,要发展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合作社文化建设是比较困难的。(四)农民社员受教育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人和物的结合体,只有在合作社中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合作社中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合作社创造出最佳效益。目前,合作社主体成员是农民,由于城乡、地区、行业长期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较少,造成其文化、经济、科学素质不高。[6]据调查,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占6.8%;小学教育程度农民占32.7%;受到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占49.5%;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的农民比重为9.8%;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比重1.2%。农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偏低导致有的合作社社员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和合作精神,这些都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化建设。

(一)将传统“中庸思想”与合作社文化相融合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结构中,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偏好有极大的影响。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又以“中庸思想”为主。因此,要发展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的文化基础,必须将传统“中庸思想”与现代合作社文化相融合。事实上,合作社理论、制度、实践的许多方面都蕴含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7]首先,合作社建立道路体现了中庸思想。雇佣劳动者面对资本的压迫,到底是采取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专政,还是走忍受苦难,等待来世光明的宗教道路呢?合作运动抛弃了上述两种极端,走经济联合以反抗剥削的“中道”,从而产生了合作社。其次,合作社的产权制度体现了中庸文化。合作社是将各自所有的资源和共同所有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了联合所有的特殊产权制度,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又有合作社的集体积累,既有私有的属性,又有集体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与公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形式。第三,合作社治理结构也反映了中庸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最后,分配制度上的中庸。合作社的分配制度既鼓励社员个人经济,实行按交易额返还,拉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同时也注重积累集体财产,给社员集体福利,保证社员基本的生活水平。它既排斥资本主义制度下“按资分配”,又非完全的“按劳分配”,实行“按劳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因此,要在合作社里面真正建立民主平等、公平互利、独立自主、诚实信用等文化基础,必须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中庸思想”的精髓融入到合作社文化之中,既反映出合作社“中庸思想”的特点和优点,又尽量消除其缺陷。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农民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二)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及文化基础的建立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政府作用的时候要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边界,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确定其作用的范围和力度,避免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出现“错位”、“移位”和“缺位”等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本身就是经济的主体,从这个层面上说,政府应该减少对合作社的管理和干预。但是合作社的文化基础受到传统文化环境、合作社理论知识的传播、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建立完全符合现代规范的合作社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社文化建设的领导,要争取把合作社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本部门精神文明的统一规划中。比如,当前合作社快速发展,合作社的数量迅速增加,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合作社做大做强。而选择支持对象时,政府可以把合作社文化作为一个指标来考察,对有良好文化基础的合作社优先考虑是否纳入支持名单。这样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既促进了合作社进行文化建设的热情,又不干预合作社文化建立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三)合作社自身要重视文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合作社文化的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合作社文化建设的经费。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文化建设。合作社文化的构建要重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使社员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整体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确立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之后,要通过一定的制度,采用强化灌输等方法使其深入人心。二是要保证合作社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合作社应该既重视眼前利益又不忘长远利益,拿出一部分盈余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如充分利用媒介体现合作社理念,张贴合作社劳动模范、企业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以建立图书室,设立职工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完善活动设施,为开展合作社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在合作社开辟精品产品栏、特长展示、优秀技工、杰出营销员等,让职工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立合作社文化基础的重要条件。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合作培训。尽早在农村普及9年甚至是12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帮助农民提升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渐消除小农意识;二要对农民大力开展合作社宣讲。通过宣讲使农民理解合作社文化的内涵,树立符合合作社理念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合作社对他们发家致富的作用;三要对合作社的骨干进行培训。在现实中,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缓慢形成对比的是,有“骨干成员”存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8]通过培训骨干,使他们能够掌握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把少数农民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知道怎样利用合作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规避市场风险,争取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