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教学改革思考3篇

时间:2022-03-19 09:00:02

阳光体育教学改革思考3篇

第一篇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公共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个现象,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正在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的视角,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能给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教学改革;问题;思考

体育是一项应受到重视的课程,然而由于一些问题,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改革,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优秀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从长远来看,这对高校学生们的体育课学习无疑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当下,分析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障碍并加以解决,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1.阳光体育运动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更为关注。在高校中,公共体育课无论是学分还是考试成绩等,都没有其他科目的影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难免就会有轻忽的心态。在上课时表现惫懒,甚至想尽办法逃脱体育课……这些心理和行为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造成严重的阻碍。此外,学生的基数比较大,教师的人数相对于庞大的学生人数是相当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于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投入不多。综合以上种种原因,阳光体育运动要想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中得到推广,无疑是相当困难的。2.教师方面存在问题。在高校中,一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对阳光体育运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中,对体育教师的水平要求相比于其他课程的教师会相对低一些,因此也造成了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足以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状况。此外,一些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让同学们自由活动、自己复习上课内容上面,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们的上课负担,但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是相当不利的。同时,一些高校教师们对阳光体育教学也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能很好地领悟到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并以此感染学生。教师们乏味、单调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的情况对进行公共教育课教学改革并无益处。

二、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提升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度。在当下,各大高校应加强对阳光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顾名思义,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推动学生们踊跃参与体育活动而开展的一项活动,目的是吸引学生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当下,尽管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一部分,但若是在体育课程中存在忽视的心态,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则并无益处。因此,应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对体育课堂中它的应用加以重视,而不仅仅是怀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接着,学校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的想法,采取适当的方法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种种优点,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改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应用。比如说,学校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如丢沙包、长绳比赛等等,这些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性都很强,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再比如说,可以适当地选取几个班级作为短期的阳光体育运动教学试点,在这些班级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在一段时间之后,综合这些学生们的近期改变,与其他的班级进行比较。这样能够直观地让教师、学生们都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优点,从此对它加以重视,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调整阳光体育运动的各种细节上,使它能更好地推广应用,可谓一举夺得。2.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要想更好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当下的阳光体育课就不能还像以前一样散漫、无序,那样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教师应该努力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能对体育课存在任何抵触的心态,而是要以耐心、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阳光体育的教学推广。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并对它的实际应用教学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其他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互通有无,相互提高,绝不能有藏私或羞怯的心理。相信若是教师能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水平,能让学生们对阳光体育运动有更多的兴趣。3.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要想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教师们进行体育教学就要增进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一起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们的情况。比如说可以组建体育兴趣小组,扩大志同道合同学们的交流空间,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双方之间可以培养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能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对阳光体育运动也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时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根据大家的建议来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把阳光体育运动当成一种乐趣,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双方之间的有效交流,无疑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的一道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22(5).

[2]王茜茜.探讨“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电子,2014(14).

[3]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5).

作者:黄凯 单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整合传统学制基础上,推广使用俱乐部制、分段制等不同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

本文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着力提高全面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和体育教学有效性。

1.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注重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着重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力求面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需求开设趣味性、游戏性和互动性较强的体育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普遍打破学生的系别、班级,着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首先,高校体育教学进一步忽略了运动量指标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设置更加人性化,更注重以选课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其次,高校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主,着力使用健康型体育运动课程,体育课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体素质条件下设定合理运动量,达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需要,促进学生主动运动目标。1.2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强调体育教学与运动相结合,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围绕着学生需求进行了深化改革,不仅有效消除了传统机械体育训练模式的枯燥乏味感,同时也淡化了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体能与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别。

2.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2.1缺乏完善教师团队。首先,在阳光体育背景下突显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人员数量不足问题,受教学人员限制问题,街舞、跆拳道、台球等课程不能充分有效开展。其次,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学梯队建设不足,还需要科研性教师队伍,着力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入研究。第三,如何引进社会教育资源补充高校体育教学欠缺,这也成为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团队重要任务,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团队过于封闭,没能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加强教师梯队的建设工作。2.2缺乏有效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在体育教学还缺乏应当阳光体育教学背景下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当前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还不足以促进阳光体育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成绩决定论的观点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必修课的体育教学。其次,在秉承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发展空间,不利于充分考查学生的后天努力付出,体育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成长中付出的努力。第三,阳光体育的真正内涵在于促进学生快乐运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何围绕着新体育教学理念塑造新评价体系任重道远。

3.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

3.1探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当探讨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力形成高校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联动模式,着力运用体育课、学生体育兴趣群团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比赛等方式,全面加强体育教学的体系化运作,探索施行积分制教学方式,量化体育课、兴趣小组、体育比赛、课间操分值,从而吸引学生广泛的参与。3.2探讨俱乐部教学模式。首先,围绕着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来优化整合配置体育教学资源,科学设置或增加以兴趣为基础的课程,发挥专业教练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注重在全面调查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设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减少体能教学的时间限制。第三,在体育俱乐部模式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参与体育活动的经验,着力以兴趣爱好为先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拓展学生主动性目标。3.3贯彻分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科学锻炼习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在阳光体育理念下,使用分段教学模式,实现增强体制与掌握运动方法的双重教学目标。首先,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训练课程,适当控制选修内容的比例,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控制体育教学训练量。其次,高年级主要开设以选修为主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各种体育运动兴趣。第三,还要实现体育文化教学在不同阶段的有效渗透,从而达到拓展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全面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目标。结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探索面向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孙月舟.从系统论视角辨析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2):16-17.

作者:张璐璐 单位:贵州省农业职业学院

第三篇

随着高校“阳光体育”的开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俱乐部教学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设多个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兴趣爱好、技能层次的学生需求,体现参与锻炼的自主性、自觉性。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注重体能提升与兴趣培养相结合,通过设置多种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沿革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教育理念不断变化、提升的产物。初期我国体育教学理念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教育思想下,学生在学习项目、形式、内容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后来开始有专项体育课,主要是根据体育类别分为各个专项。相比以前统一的教学模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但受教育理念、场地器材、人员配置等条件影响仍不能很好的体现学习自主性和兴趣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九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1]。应该说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三自主”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近年来,随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开展,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将依靠自身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发挥更大的作用。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1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2.1.1教学指导思想不统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混乱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之下,不同的指导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2],导致体育教学混乱。高校体育教学若一味的迎合学生兴趣爱好,而忽视体能训练,必然导致体育课娱乐化趋势,这不利于学生体质增强。反之,若过分强调基础教学,不注重兴趣培养,就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养成。2.1.2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原有教学模式难以打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绝对权利,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模仿,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而新教学大纲提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这与现实教学活动存在冲突。2.1.3体育教师素质亟需提高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组织教法也要新颖。技能教学中既要有清晰明了的理论讲解,又要有标准规范的动作演示,这对于新老教师都是一个严峻挑战。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固定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接受新教学模式时不适应。2.2“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势。2.2.1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社会化发展以体育俱乐部形式、重视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3],同时又契合了“三自主”的教学目标。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提升了体育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有严格的教学秩序,讲究团队协作、遵守规则、忠于职守、崇尚荣誉,而这些都是人格健康和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2.2.2掌握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进行较为系统的体育锻炼,只是通过体育课学习,对某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而进入大学后,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一步发展,变为自己的爱好、特长项目,使之终生受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2.3促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师技能水平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师生考核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划。由于引入了学生自主选课的竞争机制,体育教师可能存在选课人数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积极钻研,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要求。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3.1基本构架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可总结为:四位一体,分层设置。“四位一体”是指构建课堂教学、业余训练、课外活动、运动竞赛“四位一体”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平台。分层设置是指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分为初、中、高三级,将体育技能较差的学生划为初级会员,主要目标是培养体育兴趣,强身健体。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划为中级会员,主要目标是提升专项技能,培育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将运动能力突出,身体素质优异的学生划为高级会员是,其目标是参加各类运动竞赛,为校争光。对于初、中、高三级会员的划分笔者认为应结合学员自主报名和教师选拔考核两种方式进行。这种“四位一体,分层设置”的基本构架既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又能为体育竞技培养专业人才。3.2组织结构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既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支撑,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组织结构,减少组织构建中的成本支出。根据俱乐部教学模式职能的要求可以将其分为教学组织、后勤组织、外联组织、宣传组织四大类别。教学组织是重中之重,应由分管校长、体育部主任、俱乐部负责人、体育教师组成,依靠学校教学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外联组织主要负责赛事管理和联系,以及外聘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承担。后勤组织的职能主要包括后台选课信息系统的维护、日常学时记录统计、考核成绩数据整理,可以依托学校计算机数据平台系统进行。宣传组织可依托学校宣传组织和平台宣传各俱乐部的组织教学、课程设置,促进选课均衡,对内提高学员认知度和教师接受度,对外提高学校知名度。通过四大组织的相互协调配合,保障大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3.3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使教学管理更加高效、自觉。对教师而言,改变原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自觉管理,使自己业务提升与发展紧密联系[4]。对学生管理主要是引导教育,由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时间、授课教师,每学期达到体育教学规定的课时量,鼓励发展一项体育特长。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上实现了教师管理的自觉化和学生管理的自主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4课程设计模式构建体育部根据体育项目特点分为若干体育俱乐部,俱乐部的教学内容体现在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运动竞赛四个方面。俱乐部教学依托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课程可采用“套餐式学习方式”,由体育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课余训练、课外活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可采用“菜单式学习方式”,由教师安排训练、专题讲座、比赛等形式的个性化学习。课余训练是针对于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学生定期组织训练,以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课外活动是各俱乐部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场地设施,提供必要器材,以培养体育兴趣,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运动竞赛是为参加某项赛事活动而组队,由俱乐部负责人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为学校争取荣誉。3.5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在考核方式上,俱乐部教学考核区别以往传统评价模式,从学生(俱乐部成员)和教师(包括专职体育教师、外聘体育人才、学校助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对学生考核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要求其获得相应体育学分,体育学分由体育必修学分、选修学分、活动加分组成。完成教学课程内容,且考核通过,即可获得必修学分;参加规定学时的体育课余训练,即可获得体育选修学分;参加运动竞赛即可获得体育成绩加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成果检验、专家听课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教学成果检验主要针对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和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成绩来进行核定计分;专家听课主要是聘请教授听课,根据教师在课堂组织、讲解、教法等方面进行评定,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学生评价主要是利用网上选课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学生体验等进行测评。

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4.1体育俱乐部教学边缘化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一些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状况令人担忧[5],学生身体素质的倒退,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边缘化的结果。高校对体育的重视更多的体现在形式上,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刷学时”、“补体锻”的现象,这违反了体育教学的初衷,加之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关注不够,导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边缘化。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要走出“边缘化困境”,应当以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出发,找到体育与文化教育、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兴趣和体育实践的切入点[6]。4.2体育俱乐部教学娱乐化倾向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体育项目选择余地也很大,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却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导致体育课弱化竞技性,侧重娱乐性,无法保证学生基本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致使学生体质不升反降。因此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应注重兴趣培养和提升体质,设置规定性和导向性的体育课必选项目,协调好俱乐部教学的“竞技性”和“娱乐性”功能。4.3体育俱乐部教学资源配置不均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可能存在某些俱乐部人数较多,导致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紧张,而另一些俱乐部人数较少,出现资源紧张和闲置并存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较为冷门的运动项目加强宣传,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同时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课堂学习乐趣。体育俱乐部在开课人数上要加以限制,以发挥体育资源效益,保证教学质量。4.4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社会化道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配合与协调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7]。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而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经费普遍不足。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应整合学校资源,同时在师资、场地设施的选择利用方面走一条学校和市场结合的社会化道路,加大对外联系和宣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

作者:王健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