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21 08:46:28

“健康中国”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在“健康中国”规划背景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主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有重要意义,公共体育设施在布局和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治理对策。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制度环境,合理化布局,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是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健康中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健康中国”内涵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2“健康中国”规划背景下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影响

2.1“健康中国”规划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虽然“健康中国”规划主要针对医疗卫生事业,但是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一目标上,体育的作用不可忽略。“健康中国”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共同作用。要保证人人参与到健康中国的建设中,这就必须要保证公共体育服务得到有效供给,才能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2.2“健康中国”规划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健康中国”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m2,在城镇社区实现15min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但是当前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区域性差距较为明显,呈现出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等矛盾。县(区)之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场地利用、潜力挖掘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健康中国”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

3目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现有公共体育设施源的权、责、利划分不清。目前,我国较多地方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仍然停留在体育行政部门推动的层面,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不够,致使很多群众认为公共体育场地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但是我们从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看出,在全国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2.43万个,占1.43%;场地面积0.95亿平方米,占4.79%。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53.01%,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占比极少,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较多,但是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因为安全责任、经费和人力成本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基本上无法实现全时段开放。3.2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方向存在偏差。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现有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体育场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群众对健身的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大量财政资金却投入到了大型体育场地建设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上,而投入到群众身边的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口袋形”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较少,致使体育场地资源供给不足。从相关文献了解到,我国市一级基本实现了镇村一级体育健身设施的全覆盖,但远未达到规模以上体育健身设施的标准,少数仅有简易的篮球场。而且乡镇没有独立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很多基层的公共体育服务由于人员不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比较难。当前镇村不少体育器械已接近6年的安全使用期限,有的损坏严重,利用率不高,虽然逐步进行了维护更新和提档升级,但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显得不够,真正从财政上拨出专款进行镇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所占比例偏小。3.3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较为滞后。目前,现行的部分地市的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真正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公共体育场地数量类型和开放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小区在规划建设时缺少硬性要求,没有将体育元素列入住建部门验收要件之中。而国家颁发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居民小区建设时人均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要达到0.3~0.65m2或者人均室内公共体育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0.1~0.26m2。

4对策和建议

4.1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制度环境。公共体育设施政策制度是公共体育设施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的体育政策法规性文件大部分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支持。目前,我们可以依据的有关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上述政策在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大对公共体育事业设施的建设指导和支持力度,抓住和用好这一体育事业、特别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断缩小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紧紧抓住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总体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体育需求作为基本任务,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使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4.2合理化布局,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联动,协调解决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体育设施配套问题。对于因为财力、物力一时难以规划实施设施的,须按标准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便于今后的体育设施建设。同时,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改革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现代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发挥体育行业协会监督指导作用,加强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管,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效率。进一步构建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十分钟健康圈,重点推进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建设,并科学界定市县乡职责和任务分工,着重梳理县区公共体育服务清单,通过项目化推进、系统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强化部门协作,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城市土地出让、公园绿地建设、城市慢行系统、生态绿道建设、小区规划建设验收相结合,满足全民健身需求。4.3积极寻求相关政策支持,提升现有场馆功能。为此,应借助“健康中国”规划,按计划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分批次进行升级改造,分批添置新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室外体育设施,不断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率,要顺应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增加适合中老年人健身设施。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逐步形成由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积极向上争取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结合列入计划的政府财政拨款、场馆缴纳的税费、一定比例的体育公益金和吸收社会赞助捐款等,探索建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确保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引导机制,激励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将场馆向社会开放,使各类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付革.公共体育设施及其建设布局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5):34-37.

[2]毕红星.“点一轴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6):29-38.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36(11):3-14.

[4]杨毅然,魏孟祺,沈克印.“健康中国”背景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11):973-976.

作者:桂玉清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