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研究

时间:2022-04-09 03:27:57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arrat冲动性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高低冲动组的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高冲动组的手机依赖高于低冲动组;②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③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6%。结论:冲动性人格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发生作用。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冲动性人格;手机依赖

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接入方式,从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关注的是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手机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心理体验,因而对大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的关注也转移到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使用的研究上[1]。从行为层面探究手机依赖的影响或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关注点,而行为层面的研究多探讨人格特质、负性情绪和社会心理动机等方面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冲动性常被认为是一种对内外刺激作出迅速、无计划反应的倾向,常因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而造成不良影响[2]。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3]。冲动性人格作为个体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能产生较大影响。有研究者在对个体人格差异与网络使用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互联网的使用偏好[4]。杨洋和雷雳关于互联网社交网络使用及其影响的研究也表明,人格特质和网络使用的交互作用可能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形成的重要原因,如,冲动性、神经质等[5]。有研究者认为,冲动性水平越高的个体,有更多的可能出现成瘾症状[6]。邓林园等研究发现,冲动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高冲动性的个体通常更容易网络成瘾[7]。另外,李悦和朱广思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手机成瘾呈显著的正相关[8]。由此可见,冲动性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格特质会对个体传统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是个体对手机社交网络的喜爱程度,如个体对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使用偏好。有研究认为个体通过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自尊、自信、归属、荣誉、认可、称赞等,满足了个体对现实人际交往欠缺的需要[9]。但也有研究认为移动社交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使一些青年学生深陷网络社交中难以自拔,最终发展成为网络成瘾,对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10]。此外,现有研究也发现,冲动性人格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个体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11],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行为[12]。这表明个体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很可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发挥间接作用。因此,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可能是手机依赖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内蒙古3所高校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1500名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88份。男性556人,女性932人,平均年龄为20.55,标准差为1.42;大一512人,大二384人,大三376人,大四216人;城市生源760人,农村生源728人,文科480人,理工科1008人。1.2研究工具。1.2.1Barrat冲动性量表[13]采用李献云等人修订的《Barrat冲动性量表》,包括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个因子。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1.2.2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14]该问卷包括信息服务偏好(手机网络新闻、手机搜索等)、交易服务偏好(手机网络购物、手机旅行预订等)、娱乐服务偏好(手机网络游戏、手机网络音乐等)和社交服务偏好(手机社交网站、手机即时通信等)4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级计分方式,1代表完全不喜欢,5代表完全喜欢。本研究仅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因子进行分析。1.2.3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15]采用姜永志和白晓丽2013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该问卷包括17个题目,分为戒断症状、情绪改变、社会功能受损和耐受性4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级计分方式。各项目相加得到量表总分,分数越高代表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卷入程度越深。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7,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50~0.730之间。1.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本研究在施测过程中,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由专业的施测人员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完成数据收集。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Lisrel8.0进行中介模型检验,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置信区间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

2结果

2.1高、低冲动性人格组手机依赖程度的差异比较。根据总分高低27%的划分原则,比较两组手机依赖程度的差异。结果显示,高、低冲动人格组之间在手机依赖的社会功能受损和耐受性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冲动人格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和耐受性显著高于低冲动人格组,结果见表1。2.2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依赖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2。2.3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以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为预测变量,以手机依赖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学科等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控制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学科。结果表明,冲动性人格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果见表3。2.4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将冲动性人格作为预测变量,手机依赖作为结果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作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4.621,RM⁃SEA=0.0781,GFI=0.900,NFI=0.948,CFI=0.925,IFI=0.965,各拟合指数良好,中介模型可以接受。使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置信区间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样本量选择为5000。结果显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模型总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含0值[总效应0.199,95%置信区间CI(0.092,0.275)],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含0值[直接效应0.174,95%置信区间CI(0.124,0.229)],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含0值[间接效应0.025,95%置信区间CI(0.017,0.102)],说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6%。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相关,高冲动性人格组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冲动性人格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冲动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这与前人关于冲动性人格与成瘾行为的结论一致。现有研究已证实冲动性人格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Gao等人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冲动性人格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16];Billieux等人研究发现冲动性是手机依赖重要行为特征之一[17];曹枫林和苏林雁发现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其冲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8];黄海等人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也发现,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高冲动性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19]。由此可见,持续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很可能是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上,本研究发现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者以Facebook为例,考察人格特质与大学生互联网社交自我呈现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格特质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在线自我表现[20]。也有研究发现高神经质大学生更偏好使用手机移动社交网络[21],而冲动性人格作为与神经质人格高度相关的人格变量,它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显著正向相关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Takao甚至认为,可能存在特定的成瘾人格,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对互联网或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其中神经质、冲动性等人格特质有可能就是这种成瘾人格的构成要素[22]。可见,具有高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个体情绪相对不稳定,他们常需要一定的途径与他人进行交流以达到缓解的目的,移动社交网络作为兼具有网络社交功能又具有即时通信功能的便捷新兴网络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具有高冲动性人特质的个体更偏好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研究还发现,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起到中介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冲动性人格既可直接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也可间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以往研究认为,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可能通过其它变量间接影响手机依赖[23]。可见,人格变量会直接或通过某些变量间接对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导致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使网络成瘾问题从传统的网络使用向基于智能手机的手机使用转变,而手机的网络使用行为是健康或是病理性的,也受到手机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手机社交服务、娱乐服务、信息服务等),以及手机互联网如何满足个体的需要的影响。因此,手机依赖既受冲动性人格因素影响,也受移动网络使用偏好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能够在心理上满足个体各种需求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作者:安容瑾 姜永志 单位:1.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2.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