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4 03:26:41

立德树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思想提出后,各高等院校均将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作为主线,坚定育人文本与立德树人理念,弘扬为国奉献与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持续强化思政工作当中的“正能量”。发掘并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中蕴藏的正能量,有助于切实发挥思政教育工作主体作用、指明思政教育工作道德方向、充实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结合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特征,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正能量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探索立德树人背景下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正能量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且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能量

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院校发展与坚定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所在。想要培育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校应优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诸多方便简单的传播媒介,譬如微博与微信等,在全球范围内更快地传播具备震撼力与冲击力的信息。在满足当下大学生们身为信息接收者的浏览需求之外,还调动了他们自我发言与信息共享的欲望。而频繁使用媒体平台的学生,难免偶尔被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迷惑,陷入资本逻辑陷阱,从而对其成才与成长造成反向影响。针对此危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应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积极传播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指引学生明确正确积极的“三观”,强化其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一、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

(一)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多样化。互联网时代来临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双重冲击。首先,大学生个体能够自主借助网络平台,阅览自身所需信息,丰富知识储备量。其次,由于互联网蕴藏复杂繁多且价值取向呈多样化的信息,对价值观、人生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推送者在信息筛选与甄别时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并且多将经济效益作为导向,而这便致使多数内容琐碎且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出现在网络平台中,这其中不乏抹黑与断章取义国家历史相关事件,以及宣扬愚昧腐朽、错误价值理念的信息,借助有意识与碎片化的剪接,重新包装社会现实,促使部分严重破坏真相与事实的信息内容却被看似合理。我国当代学生极易受这些具备诱惑力和冲击力的不良信息吸引,进而影响其对于历史及社会的准确判断与理解。互联网时代涌现的各类信息使得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趋向多样化,若欠缺教育者的合理引导,学生容易在多样化价值观及思想中迷失自我,进而在思想上形成诸多困惑,这些问题均是网络时代下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二)思政教育教学载体媒体化。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校内网络逐渐全面覆盖,以手机作为依托,具备主体性、个性化以及个体化的微博和微信媒体平台快速受到大学生接受与认同,已逐步深入至大学生群体生活及学习的诸多方面。网络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促使信息获取由以往的纵向转变为立体化,信息接收广度及深度也大大增加,新媒体已成为涵盖思政教育工作在内的国家时政信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与生活通知信息传递的平台。相关权威数据调查表明,截至2018年9月,微信平台活跃用户高达10.827亿人次,消息每日发送高达450亿次,由此可见微信平台受众群体的庞大与广泛。另外,截至2017年末,微信公众号数量已高达1000万余个,每月活跃粉丝人数高达7.99亿人次,活跃账号高达350万个。显然,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高度普及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工具,以及当今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为当前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是现如今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三)思政教育主体性模糊化。在以往的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负责教育和实施知识输出,而学生们则负责接受教育及展开知识输入,二者关系及地位较为明确。而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此关系发生了改变。伴随微博及微信等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与普及,民众沟通交往极为便利,从而教育主体和客体间信息内容的交互也趋于更为频繁,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转变成双向性,教育主体由教育核心迈进教育边缘,教育客体渐渐迈进教育核心,在思政教育工作当中,诸多教育内容均是教育主体及客体共同商议而拟定的,这一方式使得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和地位模糊。另外,因互联网拥有隐匿性特点,不论是学生个体,还是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只要其处在网络环境当中,其知识储备与社会地位便会被隐匿,拥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均可借助媒体平台推送思政教育相关知识与解答有关问题,民众不但可变成教育主体,而且还可变成教育客体,而这也致使思政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模糊化。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正能量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正能量切实发挥思政教育工作主体作用。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在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基础上,坚定教育和自我教育高度融合的育人原则[1]。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但要切实发挥思政教育者所具备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而且还要真正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建设大学生个体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学习模式。学生群体的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作为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石,是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教育环境下,社会正能量的影响与传递具备双向性特点,并未刻板与机械化地区分思政教育教学主客体,每个均可作为思政知识的传播者与者,这对于激发学生群体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中所具备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我教育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立德树人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中,切实发掘思政工作中的正能量,适当融入社会正能量,能够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修养,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互动时,可杜绝或减少部分消极与错误性,乃至于不契合的客观现实,以及对于社会形成反向影响的行为及言论,推动大学生在当今信息多元化且开放性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内正确选择价值取向[2]。(二)正能量指明思政教育工作道德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蕴含的关键性的育人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借助思政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在当今繁杂的大数据背景下,价值与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不但对上网检索学习资源及信息的学生产生思想层面的困扰,而且也为思政教师实施道德修养培养造成诸多阻碍。社会正能量指明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道德方向,即引导与培养大学生群体始终维持健康、正面与积极的形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大力宣传正能量话语以及人物事迹,明确正能量榜样,正向冲击大学生内心,指引学生自觉转换错误理念。立德树人思想的提出,对大学生思政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明确指出院校应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在道德培养中高度关注学生群体,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正能量事件用作教育内容,以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同时,借助社会正能量,针对大学生群体展开道德素质培养,不但应时刻关注学生个体,提高其道德修养,而且应上升至国家层次,培育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背景的育人目标。(三)正能量充实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互联网时代衍生出多样性且便利的知识传递平台,高效延伸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使得学生可学习与接触到更多及更宽泛的知识内容。当今社会正能量资源对高等院校实施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教育者将内容丰富多元的正能量融入课堂教学,可促使教育内容实现多样性,调动学生群体研究与讨论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师生沟通互动及了解,助力教师掌握每名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知识架构,继而设计具备针对性的思政教学内容。譬如,针对部分学生所反馈的思政授课内容过于严肃和刻板,趣味性不足等问题,教师可依据学生身处校园时间较长,缺乏社会现实生活体验却又极为憧憬社会生活的心理特征,将目前学生群体兴趣度较高与热议的正能量话题引进课堂教育中,指导并打动学生内心,在理论课中增加道德教育,从而在提高学生群体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助力学生保持正能量心理。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正能量的有效措施

(一)彰显主题,推动思政理论课内涵建设。高校应将强化思政课建设与教育改革视作重要工作,凸显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尤其是十八大精神走进课堂与教材工作[3]。高校可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团队建设列入院校师资团队的发展建设规划当中,在教师编制、待遇以及要求等层面均做出清晰规定,打造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同时,将思政课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中,校党委书记应带头参与思政理论课教育,将马克思理论视作重点学科,将思政课视作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创建形势政策育人机制,定期组织形势政策教学,实施红色文化与省情教学,由思政教师利用课件方式实施教学,或者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另外,院校应真正优化教育方法与形式,加强网络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育手段的使用,建立教育调研与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听课与评课机制,持续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案化、专业化以及专题化建设水准。(二)育人为本,促进高校师风师德建设。立德树人视角下,思政教育不仅应落实言传,还应实现身教。院校应抓牢师风师德建设,尽力创设出尊重、学习、追赶以及争当先进的学校内部环境,增强教育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荣誉意识。一方面,应抓牢班子带动。注重院校各级领导层的带头功能与党员模范功能的发挥,呼吁领导干部与党员领头实践,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带领院校教师群体,用党风带动教风、教风带动学风,通过党性铸造师魂,层层递进,切实发挥思政教育工作当中蕴藏的正能量,促进师风师德建设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抓牢典型示范。借助多元手段与形式,宣传国家知名学校师风师德建设先进典型校长李学礼优秀方法、思想、经验与作风,传扬其年近八旬却依然时常奔赴内蒙与新疆等地进行铀矿采冶相关工作的正能量感人事迹,引导教师群体为国奉献与爱岗敬业。另外,抓牢活动创新。多数基层单位践行多元化的师风师德教育创新工作。例如,党员教育者在思政课堂中佩戴党徽,用自身身份告知学生其党员身份,并将每堂课都要上好,提高师风师德建设水准与教育质量。(三)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应优化学生干部以及党员教育管理,将学生干部视作主体,把学生党员视作重点,建设学校、学院、专业以及团支部联动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借助党员个体转正评价、组织督查以及挂牌示范等形式,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及管理能力,强化校园网络思政教学工作,建设思政网站以及学工在线等网站,借助官方微博以及微信群等途径,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将学生关注以及关心的党建工作、助学贷款以及奖学金等内容进行公布,使校园网成为引领院校思想的新媒体,以及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助手和思政教学的有效平台。另外,进行以立体网络为基准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学的网络体系以及保障机制,适当增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以及教育课程,实施关注健康的心理健康教学宣传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学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个体心理问题,借助这些“正能量”使得大学生健康成长。(四)牢固基础,强化思政教育团队内涵建设。教育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能力培育及素质优化,院校应依据高进、优出、明责以及培育提高的育人准则,发挥教育、科研以及管理等部门职责,推动三全育人,并形成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优质环境,持续强化院校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党政团干部团队的内涵式建设[4]。在院校思政教师团队主体,即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中,应确保认知到位、配备到位、制度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以及保障到位。清晰辅导员身为干部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清晰其日后身为专业学生群体的思想工作者、教师以及后备干部的出路。同时,建设与健全辅导员团队培训制度,选送一定数量的辅导员参与教育部门与省教育厅的业务培训,完善辅导员团队工作评价机制。最后,统筹考虑辅导员团队岗位津贴,其各项待遇应等同于科研、教育一线教育者,通过电脑配备以及每月发放通讯资费和住宿补贴等举措,真正在政治层次关怀、生活层面关心以及事业方面推动辅导员。结束语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蕴含的正能量,对于学生群体具有诸多正向积极影响,充分发挥思政工作中的正能量,并将社会正能量引进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教育中,不但有利于宣传社会主旋律,而且也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群体的道德与品格,端正学生思想,使其未来人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高军礼,冯娅楠.正向引领: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因应之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78—83.

[2]李晞.“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8):209—211.

[3]周兴华,王崇,任秀,刘维丽斯.浅谈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2):41.

[4]孟跃.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9):110—111+114.

作者:侯超 马娟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