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分类设计研究

时间:2022-09-26 16:50:32

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分类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首先阐述了“双高”建设背景,然后分析了“立德”与“树人”的教育哲学关系,接着说明了“树人”分化的历史阶段性,以及“立德”的不变与变量选择,最后论述了“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项目的背景、筹备、启动实施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双高”建设的总体教育价值导向,又体现在具体的建设任务内容之中。“双高”建设是高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项目化,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教学专题化,“课程思政的基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1],但是“双高”建设要求和课程思政设计均没有具体解答“立德”与“树人”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建立起教育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中观措施,以下笔者将针对此展开论述。

一、“双高”建设背景

“双高”建设的标识性事件为教育部、财政部在2019年3月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同年12月确定了197所入选学校(其中含专业群建设学校141个)。“双高”重大工程的示范引领导向高度突显了“技术技能”要件,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水平”的直观指向。“‘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2],就“双高”建设意见中描述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立德树人是其核心前景所在。将“双高”建设的“改革发展任务”与“双一流”建设中的“建设任务”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立德树人是两项教育工程的共通之处。“高水平”的显性体现是技术技能———“树人”,“立德”与“高水平技术技能”的关系实质上是“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高”建设的官方文件中并没有进行主题化说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双高”的建设前景、预期收效与立德树人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并落实立德树人既是“双高”建设的隐性目标,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变初心。

二、“立德”与“树人”的教育哲学关系

论证“立德”与“树人”关系的基本前提是对立德树人的词性及其内涵进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是由“立德”“树人”两个动宾词构成的词组,其一般内涵是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的统筹。“虽然立德和树人所关涉的范畴并不一致,但是立德和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人本身”[3],“立德”与“树人”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具体性和历史阶段性决定了“立德”与“树人”的统一关系。以“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为显性目标的职业教育伴随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威胁,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相关研究与“立德”高相关的自觉性补偿的根源所在,也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负面“乡情”和潜在“硬伤”。“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对“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意见:其一,并列关系,即“立德”与“树人”同向同行;其二,主次关系,即“立德”“树人”有一方(常常是“树人”)为主;其三,因果关系,即“立德”与“树人”存在着因果转化关系———有才便是德、有德催生才。上述三种意见穷尽了“立德”与“树人”的相关域逻辑关系,其中第三种意见———因果关系迫近于立德树人的发展情况和前景走向,而且因果关系包含了“并列”、超越了“主次”。基于上述内容,对“立德”与“树人”的教育哲学关系描述如下:“立德”与“树人”是对教育目的的微观阶段性表达,二者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中的有限个体可以其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在总量作为教学效能的标准。

三、“树人”分化的历史阶段性

“树人”的本意是对人的培育,较之于“立德”,其更倾向于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对创造社会价值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决于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4],“树人”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且当代中国教育教学客体的身份目标被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意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具有历史阶段性,常常分化为不同的社会劳动角色。阶级社会的劳动角色具有社会贡献本质差异和等级差别,共产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劳动角色仅有基于分工的不同,这种不同将被逐渐缩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稀释。社会分工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造成职业差异和职业社会角色分化,而“树人”伴入其中会沾染分化性向。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依据与社会生产高相关的产业发展情况,确定了19个大类专业。专业是“树人”分化的直观表现,专业是对职业的定向和预备,是个体社会劳动角色的“练习”和“彩排”。对全面和整体的追求促使职业教育要防范“树人”分化的危险,而“立德”作为这种防范的基本策略而投身其中。概言之,“树人”的分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立德”便表现为总体阶段性和具体差异性。

四、“立德”的不变与变量选择

“立德”与教育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立德”之于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变的,“立德”的总体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变的。但是,与“树人”因果相接的“立德”必然随着“树人”的分化而有不同的表达,这就是“立德”的主要教育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不同时代内容和形式的原因所在。“立德”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探索和发现;“立德”不仅是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同、遵循,更重要的是对高于生存的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当代“立德”的基本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立德”的行为化追求,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诠释了“立德”的主客观标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落实要求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促进了“立德”的进一步具化,新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立德”与个体职业分化紧密相连,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作为“立德”分化的变量成为必然。“立德”的差异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特征的映射,专业、职业类别将“立德”与具体的社会生产相联系而形成了专业素养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列举的专业(群)及其对应的“立德”内容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依据的,对高等职业教育暂未提出关于育人效果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是推进立德树人的基本变量。“立德”与“树人”内涵间因果衔接式的“双螺旋”关系衍生出多类别、多形态的外延,结合“双高”建设的蓝图和情境可以就高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容进行以专业为基本变量的分类设计,从而“使各专业的思政教育目标在具体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专业色彩,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6]。

五、“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

基于对立德树人的基本理解,结合“立德”与“树人”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具有普适性、不可变、不可分的元内容:通过职业劳动创造社会价值或提高价值创造率,在个体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追求美好生活。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职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个体感受相近但表达形态有异,但是所有职业群体均面向“实现对接相应的人格素质、社会素质、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7]。职业劳动形式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形态对立德树人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教育教学客体会使其处于价值创造的预备状态,这里可称之为“学业”,其进行时态为“职业”,即学业与职业共同塑造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双高”之“双”意指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高水平专业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8],高水平高职学校实际上是由两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支撑和表达,“双高”建设的直接目标实际上就是专业(群)建设。即便淡化“双高”建设的背景,高职学校落实、推进立德树人也是以专业为基本教育管理单位的。社会生产进程及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状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专业,而以专业作为立德树人的变量值既是社会生产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是教育事业主动参与社会进程的必然选择。较之普通本科教育,高职学校专业的职业性更加典型,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直接,因此以专业(群和相关群)作为立德树人的变量值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在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上,不同课程都需要同向同行、合力推进,这样才能够塑造完满的、真正的人”[9],在高职学校立德树人元内容的基础上,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均以前两字简称,如将“农林牧渔大类”简称为“农林大类”)作为独立变量,高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可进行如下十项分类设计。第一,农林大类: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消费产品、原料。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的共同体意识;强化劳动教育,养成劳动生产的价值认知习惯,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感知第一实体产业———农业与人类社会的本质联系,培养“大国三农”情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意愿,普及农林牧副渔产业的知识、技能。第二,资源大类、能源大类、水利大类:将富集性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控社会资源。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对自然资源的感怀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学会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其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三,生物大类、轻工大类、食品大类:与基本社会生活需求(衣、食)直接相关。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提升学生对生物、化学变化有效导向的自豪感,使其充分认识人类智慧的历史阶段性和技术技能的有限性;加强生化工业的职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行业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构建人类物质需要多样性得益于生化工业发展的价值关联意识,从而提升职业价值感,“留白”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第四,土木大类、装备大类、交通大类及物流类:与基本社会生活需求(住、行)直接相关。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具是“人的延伸”的学说,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将有形之工具(设备)的价值效能转化为无形之大爱、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奋进精神,激发其提升工具效能的意识;培养学生精益、精进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够追求大国重器层次;提升学生使用工具(设备)的能力,促进工具(设备)在生产、使用中的更新。第五,财经大类(不含物流类):基于(电子)货币往来的劳动价值换算。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溯源货币的价值交换功能,使学生理解货币的劳动本质、本位;学会正确处理资本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端正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职业认识;培养学生财经职业素养、道德,使其形成认真负责、敦实厚重的职业习惯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消除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不劳而获的职业投机倾向,树立金融风险意识。第六,医药大类、教育大类:公益性社会价值的准市场统筹。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有限性与知识无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追求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生命变化、生老病死的敬重,教育引导学生把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职业必要内容;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使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能作为、敢作为、有作为;有主次地兼顾“医者仁心”“师者厚德”,使二者统一于人类共同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追求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强化学生提升全民族身心素质的责任感。第七,公共大类、公安大类:公共性社会价值的政府统筹。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体系;促进学生认识、认同公共事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感受、感悟公共事业的中国方案,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第八,电子大类:高效率信息传递。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引导学生树立信息作为语言的媒介意识,并强化电子信息与思想的关联意识;促使学生尊重信息隐私,注重信息安全;引导学生感受虚拟经济对经济贡献的自豪,防范虚拟经济的崇拜危险;增强信息世界对人的拓展作用,防范信息对人的异化;促进无纸化办公,提升信息传递能力,普及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第九,文化大类、新闻大类另加会展类:信息传承、生产与交流。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文化信息生产态度;坚持文化信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引导学生树立信息主旋律意识,正确对待群众舆论,坚持求真求实;促进优秀文化作品的交流,突出正能量新闻信息,抵制恶俗文化产品,抵制低级趣味的新闻信息;积极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信息,进一步普及美育,创新发展美育方式方法,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第十,旅游大类(不含会展类):通过职业后休憩服务的劳动价值转移活动。立德树人的分类设计如下:建立协助、服务他人进行职业休憩的职业价值观,拓展宾客的身心边界,丰富宾客的世界感触,促进其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进一步追求;形成讲真诚、守信誉的职业操守;满足客户的基本物质需要,创新发展满足顾客精神需要的深层关怀服务;崇尚人格平等,认可宾客至上,做到端正热情友好的工作态度和效能,但要注意限度。总之,新的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宗旨和教育教学设计秉承了个体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综合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统一”[10]。本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梗概已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有所描绘,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大类已确认课程思政元素群成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重点和实践发展方向。“双高”建设背景下,立德树人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作为变量进行分类设计,其所形成的十项立德树人的分类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25.

[2]雍莉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3):49.

[3]李建华,王果.立德与树人之间:一种教育伦理学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8.

[4]邓泽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5]赵晓东,陈立民,李蔚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审视[J].职教论坛,2021,37(3):144-149.

[6]丁晓东.专业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7.

[7]蔡泽寰,詹杏芳.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4):23-28.

[8]李梦卿,李鑫.“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26.

[9]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2):124.

[10]楚国清,王勇.“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1.

作者:任俊圣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