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时间:2022-03-15 03:14:36

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网络文化正在改变和重构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积极回应网络文化挑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创新,而且要主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自觉履行新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高校网络文化使命。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新思路;创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一种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广泛流行并呈现出日益扩张之势。网络文化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日趋多元化,昭示着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多元开放的时代。它不仅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回应网络文化挑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加强新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高校文化建设。

一、网络文化的发达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所谓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人——机”信息互动为沟通半径,以个性化的选择偏好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网络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依靠高技术的传媒和跨国资本的运作,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文化市场,如影视、VCD影碟、电子游戏、商业广告、流行音乐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网络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居于文化输出的中心位置,而且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推行“文化殖民主义”。从经济交往到科技、人才交流,从服饰、食品、汽车等日用商品到商品广告,从迪斯尼到好莱坞“大片”,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网络文化如潮水般地涌入我国,这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使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东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惘、冲突的境地,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2.网络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多元文化。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理念、文化背景乃至不同年龄的人都可在网络社会自由穿行,无限度地汲取信息,也可无拘束地制造信息,还可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网络文化类型多种多样,有本民族文化,也有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新闻信息、科技信息、财经信息、娱乐信息、文学艺术,也有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有真信息,也有假信息;有信息的制造、传播和信息的吸收等。多元化的文化反映着转型社会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和多变性,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这是社会活力增强的具体表现。但是,多元文化的现实给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思想统一、观念整合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困惑,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法律意识淡化。如何在倡导多元化的同时,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塑造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3.网络文化是一种直观型的情感文化。网络文化制造娱乐效果的基本方式就是通过感性化的形象,即时性的愉悦,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给大众提供一幅赏心悦目、生动具体的文化图景,这种特点恰好同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的直观感受相契合,因而获得广泛的认同。但是,网络文化在对“形象”“感觉”“刺激”的片面追求中,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当下的情感满足,是平面化、快餐式的“心灵鸡汤”,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容易造成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问题,到网络中寻求快乐,出现“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不可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它与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理性信仰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感体验有着天壤之别。”[1]

二、网络文化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

网络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自然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如何面对网络文化多元化环境进行多样化、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防止网络文化多元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危险?这些问题因为全球网络文化的激荡而更加突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多种困境,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1.社会非德育网站的发达性与校园文化网站的滞后性。网上众多网站甚至是不健康网站,在技术手段、广告宣传方面远远领先于校园网站和社会上一些主流媒体网站。特别是那些不健康网站,它们往往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到处链接具有强烈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广告,迎合上网者的心理需求,吸引上网者的注意力,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相比之下,从目前大学校园文化网站的建设来看,效果还不能让人满意,在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方面远远不及校园外的网站。2.大学生的网络水平与教育者的不同步性。网络是迄今为止功能最齐全、应用最广泛、传播最快捷的媒体。现实中往往看到,对电脑和网络的操控、熟练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即大学生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水平往往比老师要高。甚至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早已得到的信息,老师反而还未听说过,有些老师面对大学生的提问不知如何解答,这种状况导致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以往的“教师权威”向网络转移。3.互联网传播的快捷开放性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简单说教性。在高校中,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是以信息的强迫性、单向性和可控性、封闭性为基础的,大学生接受到的德育信息一般是经过教育者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并且是靠灌输的方式塞进学生的脑子。网络的发展,已对这种训导式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有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是互联网,更为关键的是,网上所传播的信息可由学生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投放了强烈的注意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不改革创新,用好新技术,就会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西方国家在网络中拥有信息强权,通过互联网全方位推行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吸引好奇心强的年轻大学生注意力,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网络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新思路

在开放自由的网络时代,传统的训导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避免网上垃圾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如何运用网络对学生施以积极健康的影响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网络文化为更大范围内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网络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狭窄的缺陷,为高校联手开拓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吸引了一批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面对大学生网民真情、真心的流露,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交流和德育教育。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可以让那些优秀的思想教育活动一显身手,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受到心灵的启发。可以说,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从培养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下决心建好一批高质量的网站,让那些优秀的思想工作者全心投入到网络文化建设中去,那我们就一定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访问,接受健康的教育,培养高尚的情趣,坚定理想信念,达到教育的目的。2.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网民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和了解社会的窗口。网络文化的流行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全面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信息的崭新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竞争的态势,科学技术创新的信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走向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通过这个窗口,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能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为青年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3.网络文化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便捷的沟通桥梁。通过BBS和学校新闻主页,学生、家长、社会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校的改革措施、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可以通过收集电子邮件和整理BBS上的学生、家长、社会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思想脉搏,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以改进工作。所以,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起“校长信箱”“院长信箱”,学校学院领导和机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网上交流,以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四、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广泛性、自由性、隐蔽性、参与度大而复杂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庞大使用群体,也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能敏锐地反映着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向。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吸收先进的网络文化,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1.实施精品网络文化工程。要建设高格调的网络文化工程,举办主题鲜明突出、现代气息浓厚的各种网络文化活动,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实施高质量的网络文化实践工程,发动师生创作网络文化精品,让真善美的优秀网络文学艺术陶冶师生情操;要组织高层次的网络文化学术论坛,积极推进网络文化思想研究,将网络文化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开设网上党校、德育BBS等思想文化网站,将网上图书馆、科技馆开发成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场所,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域。2.选择独特的网络文化标识。网络文化标识和文化品貌是学校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标识是一种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简洁明了的标志和符号,它又是文化内涵的载体。要达到使广大学生受到教育的目的,可以建立若干如雅虎、新浪那样的大型网站,创建如Windows这样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标识。要把高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说服力、覆盖面广的主流网站,把大学网站的建设纳入大学争创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规划之中,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3.构建独有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校园网络文化体系一般包括内外两方面,校园内部网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面向社会展示学校的发展情况。包括三个层次:学校网、学院部门网、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通过相互链接,把三个层次的网站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络文化系统,把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更新要快速。当前校园网络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快捷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网页尤其是一些学院部门的网页更新速度较慢。网站通常是靠时效性来吸引点击者的,如果没有点击率,是毫无作用的。同时,校园网络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防火墙”。4.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中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有些人担心,网络教育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包括在虚拟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缺乏教师经常性的辅导,没有一个现实的校园文化课程的影响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种担心虽然有道理,但只要防范这并不是远程教育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在远程教育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利用网络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特长,尤其是要发挥名校、名师、名课在网络教学中的优势。同时,我们还应该开发设计出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寓教于乐的德育软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中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5.及时为网络文化把脉,关注网络文化新的生长点。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文化观必将渗透到整个校园之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为网络文化把脉,关注学生的文化环境和思想困惑,并给予正确的辨别和导向。一方面,由于人的现代素质只能在与社会的交往中才能生成,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绝然分开,进行所谓全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非主流的亚文化和通俗文化本身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保持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适当张力,恰恰可以折射和补充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单一性,从而共同构成学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2]这样,学生既可以从中进行愉悦的道德比较与反思,学会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教师也可以在充满挑战的急剧变革的社会中与学生展开全方位平等交流和思想引导,促进网络文化新的生长点。

作者:刘湘顺 毛珺芸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韦吉锋.试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2]冯沈萍.在网络上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J].高校理论战线,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