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思政教育

时间:2022-08-30 10:03:04

文化自信下的思政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看来,就是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问题,由此,凸显了新时期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否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这一时代课题首先应该着力回答的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决定》中所讲的文化是指广义层面的文化,是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丰富性、学理性、系统性,要切切实实将其融入大众的头脑,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当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坚定青年受教育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地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2•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强大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渠道。所谓的国富民强,不仅仅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硬实力的增强,而更应是以文化发展引领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做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同样“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因而,大力发展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则成为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的不断解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渠道。总书记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

3•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质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新人”需要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支撑。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也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维度。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此,我国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其中,就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支撑,努力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决定》中也多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育人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强调文化建设一定要和个体有关系,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人才优势和个体的智力优势。

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我国历史上1986年、1996年和2011年的三个六中全会决议,明确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国文化理念,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理念的创新和文化建设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教育困境。

1•人民群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自我教育的欠缺。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普遍欠缺一定的文化自觉,欠缺相应的自我教育。在这里,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从这个层面来说,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自知之明”是在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的。由于受西方思潮如普世价值、等思潮的影响,以及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呈现出的淡化政治、政治冷漠现象,不能很好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地位等现状,使得国情教育、历史教育不能实现其良好的预期效果,更谈不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由此看来,现如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和相应的自我教育,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学术界、理论界对文化认识的分歧及误区。文化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专家、学者们在文化研究问题上存在着某些倾向性观点和认识分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产生理论是非问题。一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忽视传统文化的研究,主张“全盘西化”、“全盘私有化”。二是传统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亦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一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混淆了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这二者的内涵,认为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出主张“儒化共产党”、“立儒教为国教”的“儒化论”的错误观点。由于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文化问题的分歧,造成了对文化本身取舍和选择的迷茫。

3•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制约。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折的转型期,在此多元的文化环境背景下,不可否认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开放的门户以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我国的文化环境呈现为“一元”与“多元”、健康与非健康、正确与非正确、主流与非主流等多种文化潮流的博弈和较量,社会上到处充斥着“非马”、“去马”、“反马”的声音,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所谓“课堂上一节课抵不上社会曝一件事”、“大学象牙塔敌不过社会大染缸”、“5小于等于2”等教育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剑拔弩张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突出,传统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党风腐败问题令人忧虑、党群纠纷的增多、分裂分子的一系列破坏活动,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让很多人开始怀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迷失自己,不知道应该遵循什么的规范,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如今我国面临着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党和国家更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寻找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尤其是为迷失的青年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从文化建设的高度着眼,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党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的强大动力。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信。首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服务于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信心。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并立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政治引导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新文化来抵御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的消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服务于文化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其次,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应该欣喜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中注重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注重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环境的净化和优化等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再次,始终坚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应更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

2•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4]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该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细化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引导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以作为维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想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时代变革和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一方面让人民群众充分肯定我国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能够清晰的认识当前的文化状态,从而坚定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不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人文修养和心理约束,社会因此也就会丧失对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这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是格格不入的。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文化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动力,推行素质教育应实现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举。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上述矛盾和问题告诉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环境已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构成了环境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次,因此,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以此为切入点。首先,社会环境的净化,包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络建设;其次,校园环境的净化,包括坚持高校课堂的正确价值导向、规范校园媒体管理、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风尚;再次,家庭环境的净化,包括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正确关心和关怀下一代的成长,既不溺爱也不冷漠等。这些层面的环境建设过程无不体现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态度的觉醒,无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召力、针对性、时效性的提升。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