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教师地位前战略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5 04:43:00

关于邓小平教师地位前战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教师地位师资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发展教育。要发展教育,就必须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的思考,不仅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而且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他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战略需要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教师在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的战略思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的。

一、全面发展教育要以教师为本

邓小平认为,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他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才,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然而,这一基本的认识却来之不易。在十年动乱期间,“”大肆鼓吹“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把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诬蔑为“臭老九”,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邓小平从国家最高利益出发,在教育、科技界拨乱反正,为知识分子正名,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尊重”的科学论断,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教师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1977年,他在同中央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10月22日,他就《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说,《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彻底否定了长期以来对教师的歧视与不公正评价,充分肯定了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和作用。他明确指出,教师从事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他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这就把教师从精神侄桔中解放出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全面发展教育,就必须依靠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能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关键作用,是我国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建国以来,广大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对此,邓小平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二、重视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尊重教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他说,“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从1985年起,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一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师社会地位的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和尊重。《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这个职业也成为了一种比较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邓小平还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按照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作为复杂劳动的担负者,广大教师理应享受高出社会平均水平之上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们并不曾享有应有的待遇,有的甚至连晚上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都办不到。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保障、住房和医疗保健等问题。他强调:“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公务员之家

在邓小平同志关心下,各级政府逐步重视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首先,我国教师工资制度逐步完善,教师的待遇逐步提高。1994年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而使教师工资的提高有了法律依据。其次,教师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级政府在投入大量财力,通过多种渠道新建教师住房的基础上,还对一些旧房特别是筒子楼进行了加固改造,加快了缓解教师住房困难的进度。截至199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和城镇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8.45平方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住房不仅是生活条件,而且是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对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师资队伍也存在着同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他指出:“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

邓小平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提高教师水平的具体建议和措施。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师不但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邓小平认为“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民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邓小平同志要求教师“要善于教”,主张把师资培训列人规划,列人任务。他说:“要让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只有老师教的好,学生才学的好。”。“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养师资。”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因此,邓小平还提倡办好师范教育,“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