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必然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

时间:2022-12-13 02:51:00

社会和谐必然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

从和谐性别关系的内涵看:性别和谐表现为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表现为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中国政府为改善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加速性别平等的进程,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律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女性的进一步解放,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反映性别平等文化的科学发展观,确立起审视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坐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发展、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他们认为,妇女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解放包括男女两性的共同解放,社会发展包括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两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男性和女性的发展权。

发展权就其内涵来说,它体现了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丧失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任何一方面,人的发展都不完整。同理,参与、促进和享受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丧失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权也不完整。发展权本身所蕴含的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是人类社会借以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的权利主体参与、促进和享受社会发展三行为统一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它为性别公正与和谐确立了新的坐标。

首先,以经济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任务千头万绪,但经济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妇女发展的基础。因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将为妇女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从而加快性别平等的进程。同时,妇女也只有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2]这是对妇女发展权的赤裸裸的剥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回归社会、获得发展权的开端。恩格斯曾经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3],如果妇女与社会生产相隔离,不仅造成妇女社会生活范围的狭小、内容的贫乏和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的机会与权利被剥夺,而且还导致妇女在经济上、人格上对男性的依附,造成男性压力更大以及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所以,妇女必须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其次,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关键。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发展很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各个地区由于起点不一样、条件不一样,发展很不平衡。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男女两性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妇女的利益作为代价。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人主张让妇女回家或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以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这实际上是以牺牲妇女的劳动权利为代价,这种措施不仅造成妇女人力资源的浪费,使妇女丧失独立的经济地位,加剧了男性的负担和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党中央提出的“三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五个统筹”,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科学发展观上的体现,它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妇女发展指明了方向。

再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前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妇女发展的关系。这种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同两性的关系、同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本质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标志着党和政府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更加关注,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反映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现阶段正确处理当代中国发展中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女性与社会、男女两性等关系的指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男女协调发展的时代必将到来。

二、体现男女平等的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出性别公正与和谐的社会氛围。

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它的构建是以现有的性别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效积累为基础的,即对那些对今天的社会存在与发展具有较高有效性和适用性的性别文化内容的传承和积累。如本土传统性别文化对性别互补、合作、和谐发展的强调;近现代西方性别文化激发妇女在自我解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后形成的革命性别文化重视执政党和政府在性别平等中的主导性地位以及发挥逻辑性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当今国外性别文化对性别个体多样化主体价值的关注与认同等。

先进性别文化从自己的特质出发,更多地是以建树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秩序,创造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来实践和实现这一行动目标,因此,它所创建的性别合作与和谐是建立在性别平等和公正对待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平等和公正的合作,也是一种平等和公正的和谐。同时,先进性别文化不仅仅关注性别间权利的结果平等,更重视性别权利中的机会(条件)平等、过程(秩序)平等和权利实现中性别待遇的公正,力求通过机会(条件)平等、过程(秩序)平等和待遇的公正,真正实现性别的平等对待。

党和政府在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男女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方面,大力倡导并给予了宏观指导。

一是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解决性别公正与和谐的机制问题。促进性别平等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自1995年同志代表党和政府明确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妇女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其中也包含了男女发展的不协调、不均衡。与男性相比,女性参政比例偏低,城乡女性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一些女性还没有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对女性的种种偏见,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女性自身的进步,也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既包括了统筹工农、城乡和地区的均衡和谐发展,也包括统筹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协调发展,其中必然包括男女两性的平等协调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妇女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伟大作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切实担负起促进妇女与社会发展的责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如推行积极醒目的公共政策,把性别意识纳入所有政策和方案的主流;建立国家及地方一级的性别平等机制,保证具有性别意识的政策和方案切实得到实施和有效的监督。

二是扬弃传统的性别文化,解决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导向问题。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妇女的伟大力量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但是,积淀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性别歧视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在人们的头脑里,在风俗习惯中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阻碍着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进程。只有积极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性别文化,坚决抵制腐朽的性别文化,才能解决好妇女发展的导向问题,才能为推进性别平等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先进的性别文化是性别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公正评价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妇女与男子应该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提倡男女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文明进步的性别平等观念,摒弃男尊女卑和将女性商品化的意识,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形成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大力宣传健康向上、文明优美的性别形象,反对扭曲和损害妇女形象;倡导正确的恋爱观和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鼓励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性别平等协调发展的性别分工。

三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性别公正与和谐的基础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大力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培训,帮助妇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劳动技能、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大有作为,才使得更多的妇女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妇联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担负起代表妇女利益、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重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引导广大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才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是由于妇女立足本职岗位,敬业奉献,勇于创新,不甘人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虽然经济的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妇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妇女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在抓发展的同时,自觉地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妇女发展中存在的妇女问题,就能使经济与社会、女性与男性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性别公正与和谐的目的问题。面向未来,对社会成员的共同命运和共同发展负责,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妇女占人口的一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之一。她们与男性一样,当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完善自我、展示才干、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而且由于妇女在人类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和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自身的发展与男性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性别平等发展的时代精神,重视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的性别偏见和影响妇女发展的障碍,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当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因此,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不断满足妇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为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挖掘和开发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使妇女身上蕴藏的聪明才智充分涌动和发挥出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妇女的新发展。

三、“社会和谐”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构筑起性别公正与和谐发展的屏障

社会的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但能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同时,它也为性别公正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社会流动机制的顺畅有序,为女性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和谐社会”应是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各种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与组合达到最佳配置,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一种人人努力,开拓向上的动力与精神。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但女性在社会流动中,难以平等地享受各种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并且其生存权和尊严权得不到起码的维护,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建设,使流动机制顺畅有序,从而保障女性能合理、安全的流动,在流动中使她们的地位由弱变强。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的合理公正,为女性社会成员共享社会成果奠定了基础。“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新形势下的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如今的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大都是由于我们不能协调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引起的。所以,作为执政者,就要能很好地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这种利益流向的不平衡,会偏离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要惠及包括女性在内的十几亿人口,而不仅仅是“惠及”少数人。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社会保障机制的安全可靠,为女性社会成员编织了可靠的社会安全网。和谐社会应是能够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女性群体缺少资源优势,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话语权,缺少与强势群体博弈的能力,因而,如果放任强势群体与女性这个弱势群体在利益方面自然竞争,女性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们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女性群体的利益。帮助妇女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妇女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女性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需要妇联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利益作为妇联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坚持依法维权,努力拓宽维护妇女权益的渠道,代表妇女利益,反映妇女诉求,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为妇女发展争取更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第四,社会控制机制的有效有力,为女性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法治秩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最主要的任务,首先是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约束,其次是对越轨行为、违法行为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制约和打击,对诸多反社会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控制。针对当前妇女权益受损的问题,要以源头参与为第一环节,进一步推动完善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使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深入人心。要以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重点,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依法及时合理地推动解决妇女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敢于为权益受侵害的妇女仗义执言,坚决同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使妇女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公正地享有发展成果。

第五,矛盾疏导机制的通畅便利,为女性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拓展了渠道。“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尽管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没有敌对的性质。但我们知道,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会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会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强,引发更大范围内,更加激烈的冲突。政府必须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妇联作为群众组织,要进一步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关系,既要发挥优势,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又要积极引导广大妇女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既要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又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大局中谋求妇女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而性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中国妇女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要围绕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的性别公正的理论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构建和谐的性别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