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系

时间:2022-12-05 05:03:00

导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系

据光明日报报道: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把握这一重要观点,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辩证统一

阶级性和先进性是构成党的性质的两个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坚持党的阶级性,政党便无以立足。同时,党的阶级性还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党的阶级性的深化、提炼和集中,凝结为政党的党性,演化为政党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坚持党的阶级性,本质上要求坚持党的先进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强调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坚持党的阶级性,必须坚持党的阶级基础构成主体不变,必须注重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注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注重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先进性不断强化。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汇集了一批优秀分子,我们应当根据时展的需要,把他们中“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原有阶级基础增强,深化其内涵,使阶级基础的结构更趋合理,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巩固和强化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坚持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代表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党的先进性是党的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党的代表性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不但代表自身阶级基础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性的要求。党的先进性决定党的代表性,党的代表性为党的先进性创造新的时代内容。

党的先进性是个历史范畴,其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党的先进性,通过不断强化党的阶级基础的素质,将党的先进性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延伸到党为之奋斗的整个事业之中,适应时展的需要来保持党的先进性;通过有条件地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来发展党的先进性,目的是使党在时代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与时俱进地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真正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这“三个代表”,是因为党通过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和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符合时展要求的先进性,只有先进的政党才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才可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因此,党的先进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党的代表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阶层的多样化,这是党的代表性具有广泛性要求的客观前提。党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由其先进性所决定的代表性广泛延伸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延伸到一切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社会各阶层之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代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了必要的载体和依托,并在实践中得到提炼和升华,使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更加贴近实践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真正成为“两个先锋队”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由我们党所赖以建立、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变化,党所赖以执政的群众基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自己的理论,是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客观要求。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立足于这一变化的实际,强调在着力于提高现有党员队伍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吸收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这就在坚持党的性质的前提下,强化了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使党能够在新时期始终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志强调,“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告诉我们,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力量。因此,党必须以更广泛的代表性,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没有阶级基础,无以立党;没有群众基础,党就缺乏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就不能单一化,更不能自我封闭。因此,我们党不但要考虑如何坚持自身的阶级基础,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问题,而且要考虑如何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与时俱进,扩大自己赖以执政的群众基础问题。显然,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既坚持了先进性的要求,又坚持了代表性的广泛性要求,是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者的辩证统一。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的性质理论的创新与深化执政规律认识的辩证统一

关于党的性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精髓。党的建设的其他一系列原理,都是围绕党的性质问题展开的。党的性质理论,规定了执政党所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和依靠的基本力量;揭示了执政党活动的先进性要求和发展条件;提出了执政党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选择,是执政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本质的要求。执政党执政规律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反映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定。

我们党正面临执政方式上由革命的党向执政的党的深层次转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适应这一转变的需要,对党的性质理论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指明了方向。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突出了党的性质理论决定党的执政规律,实现了党的性质理论的突破创新与深化执政规律认识的辩证统一。

准确把握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辩证关系,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性质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更好地坚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代表性,抓住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