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期刊与艺术市场的关联

时间:2022-08-21 09:34:37

美术期刊与艺术市场的关联

当代中国美术期刊的发展与艺术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具体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息息相关,对艺术生产、艺术消费、艺术流通的各环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当代艺术界审美趣味和消费意向的重要向导。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传播构造了一个更为绝对的开放系统,媒介在当代艺术发展、传播中具有极大的广泛性,艺术的沉淀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与传播媒介的推广密不可分。艺术生产需要观众,但仅通过展览、艺术活动则过于单一,且具有时空的局限,美术期刊则是另一种的艺术生产获得观众的舞台。由于美术期刊的属于艺术行业内的流通较多的专业杂志,所以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介绍及评论一经刊登既是对艺术家在行业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艺术家市场评价的确立离不开艺术媒体的传播,尤其是美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上的肯定,但一些美术期刊积极投身于市场也会造成了美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艺术市场也存在许多急于从市场获利的艺术家,他们通过各种商业运以期获取艺术市场的认可。其创作和艺术行为完全迎合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并充当经纪人的角色积极参与各类市场操作,频频现身于拍卖会和艺术博览会;还将从批评家和学者们那里买来的吹捧应景的文字尽可能地刊登在行业里具有学术权威的刊物里,从而达到自抬身价的目的。尽管一定的市场操作能够提高艺术家的市场知名度及作品售价,但一味沉迷于“炒作”则适得其反。

就艺术生产来看,其产生艺术品的自然过程并不掺杂任何的市场因素,身处艺术市场环境中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是个体经验的表达,通过艺术思维并以艺术的方式认识和反映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心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在现实社会中,艺术家的创作必然受到艺术市场的影响,艺术生产是艺术市场发展的源头。有原则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先是受到内心艺术表达热望的指引,然后创作出拥有艺术灵魂的作品,最后流通到市场以获得共鸣。在商业成功所带来的充裕的物质保障和激励下,艺术家也往往能集中精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回馈市场。在学术与市场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最终会被市场所接纳,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最终会被市场所认知,好的市场表现是艺术生产的理想归宿。艺术生产环节所涵括的内在不在于一朝一夕的传播,而在于是否引来后人不断地研考、剖析、借鉴、品昧和创新,并体现艺术家当下创作时期的气质、秉赋、学养。美术期刊作为艺术生产的传播者不会适时而过,而是具有着长久研习价值的艺术资料。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的对象性审美活动,艺术消费的对象是艺术产品的艺术价值而非其物质载体。艺术消费是艺术消费主体通过对由艺术产品所提供的审美意象进行关照、体悟、共鸣的方式进行自我确证、享受心灵自由的过程。同时,艺术消费是艺术产品存在的最终意义之所在,借由艺术消费的形式,艺术产品获得自身意义的圆满。艺术消费活动是艺术市场链条的终端,也是保证市场各要素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没有艺术消费,艺术生产无法得到补给,艺术流通也失去了意义。艺术消费在中国尚未达到与艺术市场的规模相适应的地步,艺术消费群体的成长壮大依然需要媒体的引导,美术期刊在提升公众的审美意识及健全公众的审美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投资型艺术消费成为和房地产、股票证券齐头并进已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艺术品投资由于其投资对象的特殊属性,一方面拥有经济投资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拥有自身较为特殊的投资操作规律。投资型艺术消费对所购买的艺术品抱有实现其保值和增值功能的心理预期,艺术品在这里是作为资产或经济资源的形式存在的。区别于投资型的艺术消费,收藏型艺术消费对所购买的艺术品持一种长期保有的态度,以非营利的收藏为目的。要建立并发展健康的艺术市场,培养相当数量的收藏型消费者是关键的一环。无论是投资型还是收藏型的艺术消费,其消费与艺术消费主体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及其对艺术消费活动的价值评估的高低、艺术鉴赏素质的高下等情况有关。艺术消费是一项高风险的市场行为,艺术品真假或价值高低等问题需要专业的学术平台的建议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画家作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是被杂志认可发表向公众传播。而一部分藏家是通过杂志来了解新人的,当时美术期刊的编辑向港台的藏家推荐过不少人。①艺术市场发展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成熟的经纪人制度和艺术评论系统和整套科学合理的运营机制。而美术期刊的撰稿人多为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的艺术评论员或艺术史研究人员,他们可以为艺术消费提供专业的信息和资讯。美术期刊的内容从各自的定位和视角涉猎了艺术市场的各个角落,包括艺术品的行情变化、市场喜好倾向、艺术品如何鉴别真伪、艺术相关法律等实用信息。其用成熟专业的市场眼光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筛选和分析,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整体状况,部分美术期刊还能运用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客户提供有关市场交易操作方面的专业服务,对艺术消费投资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美术期刊还通过自身的资源和平台组织艺术讲座和论坛等艺术教育活动,这对培养潜在的艺术消费群体起到艺术启蒙和熏陶的作用。

艺术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桥梁,在推动艺术生产,实现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艺术交流范围,引导艺术消费倾向等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个领域的主角主要由艺术市场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①的中介机构所构成,一级市场即画廊和艺术博览会,二级市场即拍卖会。在中国,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艺术中介,其所在地都集中于内陆的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这些代表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杭州等,而根据当代中国美术期刊概况叙录②数据统计,美术期刊的出版地也均分布于这些城市,尤其北京市最成规模,所占比高达45%,美术期刊与艺术中介的活动的区域大体上是相同的。

由于西方经纪机制的推行,美术期刊常常需要通过艺术市场中的商业中介了解其所的艺术家和经营中的艺术作品。画廊是“指展览和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也指展卖美术品的商业企业”,③是以艺术品销售为主要营利手段并不定期地展示艺术作品的公共场所,在艺术流通领域中处于把艺术品从生产领域带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环节。国际上通行的画廊认定标准是它必须建立了完善的机制,能不时举办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且风格独特的艺术展,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定数量的优秀艺术家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稳固关系。良好业绩和业界权威形象均与画廊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评论家、经纪人进行相关商业运作流程(包括艺术家包装、媒体宣传、展会策划等)密切相关。真正对艺术家负责的画廊会把艺术家的推广事业放在首要位置,而培养艺术家需要为艺术家举办展览活动、为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宣传包装,出版画册等、联系专业媒体对其进行包装和推介、艺术讲座、讨论会等。美术期刊除了拥有自身的平台资源还有丰富的学术人员关系,因此在推广艺术的过程中,美术期刊与画廊的合作非常密切。艺术博览会是在固定的公共场所举办的由众多艺术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和收藏机构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它集艺术品的展示、销售和鉴赏评价功能十一身,其特点是大容量、多层次、低价位和买卖自由。在培养艺术艺术爱好者,并将爱好者提升为艺术收藏者这点上,艺术博览会和美术期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艺术品拍卖会是由专业拍卖行举行的一种通过艺术品与收藏者直接见面并以公开出价和竞价的方式出卖拍品的商业行为,这些拍品由企业或个人寄存于拍卖行中以待拍出。它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的市场定位和艺术品的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从拍卖会的结果中得到确认。拍卖会与美术期刊的合作则更为复杂,按照拍卖的一般惯例,在拍卖活动开展前,拍卖行有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公众进行告知的责任,其中包括预展时间、地点、拍卖时间、地点等内容。专业的拍卖行会甚至会事先通过举办专业的预展、制作拍品图录的方式向公众介绍拍品的历史、流通情况等方面背景。但中国拍卖业存在的“泡沫性”问题——炒作和赝品盛行,个别艺术家与藏有其作品的拍卖行联手,再雇人控制竞买,借此把作品“炒”出高价。而赝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流通也严重打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拍卖行的名声,这些不正当商业行为通过美术期刊为代表的艺术媒体报道出来,有“艺术大师”的“神话”也有“高价背后”的“故事”,美术期刊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正面和负面共同构架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