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谐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

时间:2022-02-14 08:55:25

浅析和谐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

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基础,已经逐渐成为公民普遍确立的行为品格。当代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诚信教育建设,提高诚信认知程度,改善诚信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诸如“校园贷”、“学术抄袭”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这些问题一方面给高校教学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公正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通过环境建设、教育建设、家庭建设,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推进诚信意识与能力,共享和谐社会诚信文明。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统一关系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通常意义上来说,和谐指配合的相对匀称与适当,社会指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整体。所以,结合和谐与社会双方面的本质规定,我们可以将和谐社会定义为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可以知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与相互协调,社会各级管理机制不断趋于健全与完善,社会整体维持于稳定状态之中,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首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样的高度。同志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作出重要论述,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由此看出,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最终将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大学生诚信教育。1.诚信的内涵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它是指人们的言语表达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诚”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信”则是衡量人的外在表现,具体言之,一个人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始终保持言出必行的道德准则。《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被确立下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不断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指引下,不断凝聚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对所有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了明确标准。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大学生诚信是指大学生群体对诚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以次充好、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十分严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奠基人,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诚信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这里所指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际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具体诚信要求,以一定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1](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1.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是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社会基础。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建立在全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的纽带,普遍建立了社会认同。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产生合作关系,不利于社会团结稳定,也就不存在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未来建设特别依靠新一代的青年力量。如果在大学生内部之间、群体之间无法获得相互信任,整个社会思潮就会出现断层,破坏原有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共同达到和谐,号召大学生培养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品质,这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是不谋而合的。2.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储备人才力量。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持,需要具有坚定政治意识,优秀业务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走在人才队伍的前列,长期接受最完善的教育条件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理应承担起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而有些大学生对诚信认知不足,忽略诚信教育,致使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实现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祖国未来的荣辱兴衰。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升华。[2]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历时短,起步晚,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是比较常见的大学生不诚信行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迎来更多的考验。网络消费贷款、网络交友诈骗、传播虚假信息、毁约跳槽不断,大学生言而无信的行为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造成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恶劣。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教育。社会不良风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交易漏洞以及惩罚力度不规范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屡屡出现失信行为。政治上的以权谋私,经济上的假冒伪劣,生活中的出尔反尔,诚信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差距加大,这是与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相违背的。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中受到不良冲击,无法做出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客观上助长了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互联网兴起后,媒介主体由以往的电视、报刊、广播、杂志拓宽到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主体,并以快速、广泛、刺激等特征迅速传播,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现代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无不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不稳定时期,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直播交友,造成了心理波动。例如,有些大学生会在微博中进行恶意辱骂,由于网民的匿名化设置,他们不计前因后果轻易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变成广泛声讨的“键盘侠”。长此以往,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是也将不利于诚信素养的形成。(二)高校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战场,应当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经过社会的熔炉后,一些教师对道德素质不重视,教育方式不合理,不能正确履行诚信担当,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加强人才引进,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追求学生生源、教师成果、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并没有考核标准,即便有品格标准也流于形式。“重教育,轻德育”的办学理念致使某些大学生会选择投机取巧,在考试中作弊、在评奖评优中给教师送好处,完全罔顾诚信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出现诚信问题的学生,高校也未能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罚决定,致使诚信观念淡薄,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教育方法的浅薄。诚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门类,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进行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同不诚信是非常不齿的行为。但同样的道理放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疏导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做PPT,罗列特殊案例,不能以学生的切身实际进行师生互动,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实际诉求,导致诚信教育水平低下。最后,教师诚信意识缺失。社会压力增大,在教育科研和生活现实的多重压力下,很多高校教师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教老师在日常备课中滥竽充数,直接套用别人模板敷衍学生,给大学生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他们认为老师的教育态度不严谨、不认真,失去了对教师的认同感。一旦教师层面的诚信观念崩塌,很难相信他所教学的学生能够形成稳固的诚信观念。(三)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便是大学生的首任老师。在诚信教育层面,家庭因素同样很关键。重智力轻德育。调查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足1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与智力开发最重要。但如果将教育分成不同模块时,高达90%的家长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3]在中国家长父母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第一标准。绝大多数父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素质上,而对道德方面的要求不断降低,对孩子以学习为借口的其他理由得过且过,放任自由。以至于社会上会出现“高智商低情商”、“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做实验”等极端事件,这其实就是诚信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家庭的“反诚信”教育。在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时,许多家庭都会给出错误的示范。“人善遭人欺”,向孩子输送见风使舵的行为方式;“此地无银三百两”,教育孩子学会投机取巧。尤其是做生意的家庭,部分家长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假冒伪劣产品代替质优价廉产品,对孩子成长和诚信道德素养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四)个人教育。大学生诚信认识不够。大学生是刚刚结束通识教育,步入新环境的18至22周岁的青年人。他们阅历尚浅,经验不足,对待校园、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还未能形成清晰的是非观,判断事物好坏也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为准。当面对关于诚信的选择时,很多时候即便心里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跟随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动,在行动中事与愿违。诚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道德观念,更需要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注重眼前利益,不能顾及整体,一方面要做言语的标杆,一方面又成为行为的矮人,忽视了诚信要求言行一致的核心理念。大学生担当意识不足。大学生诚信行为频发的另一面,则是害怕承担责任。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时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勇于承担的能力。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坚持捍卫“日心说”理论被教会人员烧死,这是为科学献身的经典故事。那么,当大学生遇到违背社会良知,涉及人伦道德的不诚信现象时,不敢发声,不愿发声,不屑参与,陷入左右矛盾、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实际就是逃避的表现。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青年,大学生理应考虑自我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坚决反对不诚信理念,共同抵制不诚信行为。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提高并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入手,共同努力提升诚信教育水平。(一)协同社会资源,创造诚信环境。第一,扩大诚信影响,确立舆论导向。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规范诚信行为,提升诚信影响,全方位开展诚信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政府要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讨论研究诚信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社会下的正确舆论氛围。第二,建设信用体系,完善法制制度。加快引入社会征体系,完善违约失信惩罚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匮乏一方面由于诚信只强调道德方面的自律,没有形成广泛通用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失信所承担的后果非常轻微。政府要进一步研究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信用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诚信管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将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说教教育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提高教师诚信素养,由诚信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将诚信形成习惯。首先,改变诚信教学模式。诚信教育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从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失信行为为切入点,对诸如作弊、感情陷阱、欠债不还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使教学要求落在具体行为上。学校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诚信实践的关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社会调研、社区活动、社团辩论来实现诚信教学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引入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教育档案的设立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将诚信考评与个人升学、就业直接挂钩,形成制度化,如制定《大学生诚信记录管理办法》,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诸如学业、就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诚信进行严格评定。最后,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高校的努力,而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建立一支诚信清明的教师队伍,这既需要教师自身做好师德建设,也需要高校完善师资水平。总之,身教高于言教,优秀的教师将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大学生树立诚信信仰。(三)构建和谐家庭,贯彻诚信理念。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是孩子的直接领路人,首先应当做到言而有信,从对孩子的讲话、对别人的方式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角度修正,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如果出现不诚信行为时,要及时征求子女的意见,达成理性沟通。由一个小单位的和谐扩展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将诚信贯彻到方方面面。(四)坚定诚信信仰,形成诚信习惯。一是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再提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诚信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诚信规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应当将诚信教育放在人文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广度中学习,才能修正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撒谎投机不是一道选择题,永远摒弃那种一次考试作弊无关紧要的侥幸心理。二是要提高自律程度,践行诚信实践。诚信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作业,要把对待事情的看法内化在行动中,做到持之以恒。尤其遇到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能心里想一套,身体做一套。按照社会规范时刻约束自己,面对诚信抉择不害怕、不拒绝、敢承担,才能真正把诚实教育找到落脚点,从实践中形成诚信习惯。

参考文献:

[1]吴荣军.德育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江苏高教,2015(3).

[2]朱琴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兰慧君.大学生诚信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3.

作者:李艳玲 张 羽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