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2-12 02:48:07

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1伊川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洛阳,东望郑汴,南达襄宛,西通崤函,总面积1243km2,辖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耕地5.73万hm2,人口75.7万人。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人均占有量450m3,水资源较为贫乏。有限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鸦岭、高山、吕店、江左、半坡等乡镇缺乏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又较为贫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水源严重短缺的地方,不仅灌溉缺水,人畜饮水安全也存在很大问题。目前,全县有小Ⅱ型以上水库22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Ⅰ型水库11座,小Ⅱ型水库9座,塘坝79座,机电井885眼,666.67hm2以上灌区10个。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51万hm2,旱涝保收田1.68万hm2,节水灌溉面积2.62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8.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0km2。尽管伊川县水利工程基础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差,但是水利工程在全县农业生产中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伊川县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仅588mm,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汛期6—8月。因此,造成全县旱涝灾害频繁,特别是旱情年年发生,干旱最多的是春季。伊川县春季(3—5月)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50mm,因此春旱直接影响着全县的夏粮生产。2013年春季,虽然伊川县遭到历史上特大的旱灾,但全县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县部分乡镇因灌溉条件差,夏粮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山区部分小麦几乎绝收。但在伊川县彭婆镇申铺村,该村有10眼机井,当年全村小麦普遍得到灌溉,小麦基本上没有减产,平均产量6t/hm2。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是伊川县农业增产、增收的保证,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伊川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2.1解决人畜饮水安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首要条件

伊川县水资源不仅严重缺乏,而且饮用水水质也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加上过去投入不足,全县有4.3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遭遇饮水安全严重受影响的人口有2.8万人。在伊川县的半坡、彭婆等乡镇的部分村庄,由于饮用水供应不足,水质遭到污染,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集体上访,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安全饮水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作为农业人口的大县,能不能解决好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关系到政府为民工作的本质,关系到农村和全县经济的发展。只有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才能使农民无后顾之忧,才会促使他们致力于发家致富,农村经济才会得到发展,也才能解决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的问题[3]。伊川县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水源可靠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坚持近期安全饮水与长远农村自来水发展相结合,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相结合,地下水、地表水与雨水蓄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不同的工程形式和供水模式。在居住人口较为集中、地表水源缺乏的地方,以打深井配套为主,建设村组供水站,以保证饮用水源的集中使用和饮水安全。在群众居住分散、地表水缺乏、无深层地下水源条件的地方,坚持以蓄为主,蓄提结合,人工大口井与户建水窖相结合的原则,由自然村组和分散居住户自建、自管、自用。在供水模式上,坚持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确保供水工程建造与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问题。

2.2发展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多年来,伊川县坚持把节水灌溉工作作为水利建设的一条主线,鼓励人民群众投资投劳,同时用政策进行正确引导,在全县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节水化进程。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2万hm2。目前,节水灌溉具有以下作用:一是节水灌溉的发展,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促使农业稳产增产。节水灌溉不仅节水,而且节能、省工、少占地、增产、增收。伊川县节水灌溉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800万m3,节省电能205.3万kW,增产粮食14.6t。二是发展节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三是发展节水灌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形成了一批优质高效和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4-5]。伊川县鸦岭乡石桥村以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线,以水土保持重点示范园区和高效生态流域综合开发工程为依据,把雨水积蓄利用作为山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由试点向面上推广,集雨拦蓄与打井提水相结合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在山顶或沟道旁修建高位蓄水调节池、水窖、集雨塘坝。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在低水压区以发展点灌、低压管道输水为主,在高水压区以发展喷灌、滴灌节水灌溉工程为主,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利用系数,增加了规模效益。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3小流域治理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载体

伊川县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过去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全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粮食产量不稳,少数群众不能脱贫致富。建设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发展有特色小流域经济,已成为伊川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措施,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一是小流域治理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多年来,伊川县提出水土保持工作与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如鸣皋镇在衡桃山小流域治理区发展333.33hm2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改多年来的靠天收、种单一粮食作物的耕作模式,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带动周边上万农户参与,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二是小流域治理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伊川县旅游业的发展,伊川县的多处人文景观由于缺少自然景观而滞后于周围地区,尤其水资源缺乏是发展区内旅游事业的主要障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到基础好、见效快、易于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伊川县选择酒后乡南庄村的鹤鸣峡,除利用部分资金建设沟道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改善当地水利景观外,部分投入到水土保持观赏林建设。建成后,基本达到了青山滴翠满坡绿,沟底建坝泉水流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外来投资者发展旅游事业,带动了景区周围群众发展各种特色经济,提高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效果。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农村落后地区改变面貌和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石。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社会稳,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任红涛程利玉王艺伟工作单位: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