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7-11 17:51:50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2

宇宙体系各层次的物质发展都是辩证的过程,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历史过程亦如此。农牧业的生产是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辩证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飞跃,它完成了只能以“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到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的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的农业起源于何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认识尚不一致图。但现有考古学、民族学和古文献资料清楚地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到耙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萌芽的辩证过程阁。纵观整个农业资源利用史,可清楚地看出从“手工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生物化时代”的辩证过程川。人类农业的辩证发展史,必然决定了其认识史和科学方法史的辩证发展过程画6]。目前,传统农业正探索着向现代化、生物化农业的新时展,而现代农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因此,在农业资源利用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地理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农业地理学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应尽快充实、调整和发展,以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农业资源利用的生产史、认识史和科学方法史辩证发展过程的简要分析着手,初步探索现代农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的生产史表1中概括的历史事实和趋势表明,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历史已经历了三个时代,发生过两次农业革命。第一个时代是农耕起源前的攫取经济时代,人类仅仅为了生存被动地采集、猎取自然资源,历经近360万年;约距今1万年前后,发生第一次农业革命,人类从此跨入有目的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阶段,进入以维持生计为主要目的的手工农业时代,延续达万年之久闭;十八世纪农业机械化的萌芽,标志着第二次农业革命开始,进入了以生产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工业化农业时代,延续了近300年,在1970年前后发展到了顶峰,现在正酝酿着第三次农业革命,探索着向综合化、生物化农业的新时展。

自从原始农业出现以来,人类主动、积极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三个时代的顺次出现,标志着农业资源利用在否定之否定的变革中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农业是作为手工农业的对立面出现的,而生物化农业又是作为工业化农业的对立面出现的。工业化农业取代手工农业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的巨大进步。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采用一整套工业化方式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系统与城市消费系统分离,破坏了物质循环,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和系统科学理论在农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目前被视为“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化农业的技术系统必然转变为综合化、生物化的农业技术系统。

2农业资源利用的认识史

人类对农业资源利用认识的发展是沿着螺旋式轨道进行的,即对农业生产由直觉的整体认识过渡到经验的细分化认识,再到经验的细分化认识与理论的整体认识相结合。农业经验知识,是把农业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而得到的,包含有天才的思想,孕育着现代以至未来农业科学各种理论的胚胎。1840年李比希的经典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化学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发表,标志着农业认识史进入了以实验为依据的农业经验科学知识阶段,即把农业生产中各种技术问题、经济间题和生态间题,从农业生产总体中分离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农业经验科学以单科单项的细分化深入探究为特点,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农业的认识深度,从而创造了工业化以至高度工业化的农业技术系统,使农业资源利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工业化农业的技术措施、设施和手段,在按单科单项知识加以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互不协调、互相干扰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经验农业科学必然向系统农业科学发展。

现代系统科学的出现,为开展农业综合研究,实现经验农业科学单科单项知识的系统化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农业系统学就是在农业整体水平上把各农业学科的知识予以系统化[]3〕,其框架关系如图l所示。

3农业资源利用的方法史与生产史和认识史一样,作为精神生产工具的农业资源利用方法发展史,也必然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i正过程。即从直觉方式分析方式分

析与综合相结合方式的辩证发展过程(表2)。

4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农业资源的利用,在生态形态、经济形态、技术形态及其结构上,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当前,第三次农业革命正在酝酿,综合化生态农业时代即将来临这种特色尤为突出。地理学在农业资源更高层次合理利用的研究中是大有作为的。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地理学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更新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实践及与相邻学科交叉、渗透、协作配合,不断充实和发展其理论基础。

4.1从农业结构的变化看农业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拓宽

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辩证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经济,已形成具有复杂产业链的多层次结构。农业结构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应是地理学的研究课题。现代农业地理李应突破只研究生产结构的旧观念,遵循农业系统学原理,拓宽其研究内容。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发展农业不能要求单一模式,也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是要遵循农业资源利用的辩证发展规律.切实依据各地域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农业目标结构和农业模式结构,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使之不断周整和优化。

4.2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农业资源利用方法史的辩证发展过程表明,经验农业科学的分析方法已不能适用于现代综合化生态农业的研究,因为农业生产整体结构或功能上并不存在各学科之间的明显区分。因此,现代农业地理学,必须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多学科综合描述、多指标综合评比和多因子综合实验的方式来建立其学科研究的方法体系.综合描述,是将所有有关经验学科对局部和片面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观察和记载加以系统化。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3

一、 “互联网+农业”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建设起智慧农业。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始终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电商农业,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借助电商销售农产品只是“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的一部分。甚至一些农民认为互联网缺乏真实性,抵制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因此,农民认识的提高对智慧农业的建设至关重要。其次,“互联网+”与农业的对接不够全面。我国农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但是当前“互联网+”并没有做到与农业特点的完美结合,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庄缺乏更多的支持。最后,部分技术不够成熟。“互联网+农业”涉及物联网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器方面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基础数据缺乏,增加了大数据的分析难度,提高了融合成本。

二、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强化“互联网+农业”意识强化“互联网+农业”意识,是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我国农民对“互联网+农业”认识不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想强化人们的“互联网+农业”意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互联网+农业”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互联网认识淡薄或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地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其次,组织相关活动。活动的开展便于人们对相关认识的加深,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并产生学习热情。最后,提供互联网技术指导。为各个农村地区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因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农业损失,也是增强人们“互联网+农业”意识的有效手段。例如,某乡村为了开展“互联网+农业”项目,发展智慧农业。一方面,在当地的学校组织了学生的宣导工作,提高祖国未来策略实施的质量;另一方面,集中留守老人及妇女,进行相关意识的宣导,并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

1. 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是实现智慧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农产品资源信息的共享,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合理规划,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及生态化发展进程,突破各个部门体制的障碍与限制,制订智慧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建立示范基地,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从而调动起我国农民的改革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从而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快相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往往会涉及多种技术,而农民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能力往往不够,加强相关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是改善农民技术使用现状,强化农业技术性要求,解决农产品滞销现象,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效率的关键。最后,打造一批生态智慧农业基地。借助基地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与扶持,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效率的提高。

2.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物联网作为现阶段主要的农业信息技术实现方式,加强物联网平台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增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的关键。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农产品需求量的上升,还会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农业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组织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因此,首先,梳理互联网思维,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加强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其次,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技术,利用云存储、云计算来加强农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市场分析及供需配比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在耕作土地上构建集成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传输及视频监管。此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要加强农村相关设施的建设,普及互联网、计算机的使用,做到村村通网络、家家用网络、人人会利用网络,才能为两方面的融合打好人力基础。其中,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是推进农业走向智慧化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销售精准化、绿色化、服务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才能为“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转变自身的职能,做人民的服务者。积极构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农业改革提供指导与帮助;制定信贷补贴、扶持政策,减轻农民农业改革压力。其次,利用互联网优势,改变传统的“三农”格局,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农业、农民、农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农民提供科学的供需市场,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优化配置,例如,某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人们文化水平的限制,刚刚收获的马铃薯找不到销售市场,而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供求市场的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马铃薯大量囤积的问题,不但可以保证农民的收成,还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最后,政府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政府的监管要实现产品全覆盖,对每一个农产品都要做好编码记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真正实现农业智慧化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4

农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民生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农机推广,机械化种植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在农业发展中,采用机械化种植的方式可以增加种植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因此,一定要重视农业机械推广,将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都解决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让农业机械的发展为我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机械;问题;方法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让农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发生了变革,现代化的农业已经逐渐的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如果没有将农业发展好,农业就不能实现高效发展,但是我国农机作业还不成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农业机械推广是不能得到进步的,这样就会限制农业机械的发展,本文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让农业机械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1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推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农业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追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要重视机械化作业,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我国在大型农机推广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1缺乏农机推广意识

农机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性,这是推广人员在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农业部门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部门,需要将农业机械的发展放在首位,目前我国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重视起来,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停滞不前,如果农业机械得不到农业部门的推广,那么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不会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样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农业机械的意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作为政府部门没有将农业机械化推广宣传给农民,这样就会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在农业机械推广中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农业机械推广是不会有任何的成效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还严重的影响了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就给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2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

由于人们对农业机械推广的认识还不足,农业机械推广体系还不完善,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如果没有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的支撑,就会给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难题。我国农业机械推广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农业机械推广体系还不完善,作为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对农业机械技术还不了解,没有及时的学习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对农业机械的认知还处于较为传统的机械化阶段,对于现代化的机械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如果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对农业机械技术并不了解,是无法顺利进行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如果不能顺利的进行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就会影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了解,这样农民就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对农业机械推广有着不良的影响,农业机械技术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对农业经济的展是非常不利的。

1.3农民掌握的农机技术较为落后

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农业机械化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没有将农业机械化推广做好,农民对机械化程度的了解就少,而农民作为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无法正确的理解农业机械的作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现在农民对机械化的了解还比较少,很多的农民都没有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知识,如果农民对机械化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农民是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如果农业生产还采用传统的方式来生产,就会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步伐,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农业机械推广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加强对农机推广的重视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利用。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应加强农业部门对各种新技术推广和普及的意识,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可以逐渐实现现代化、高效化。另外,各种新的农业机械的推广也会涉及到农机,因此也需要加强对农机推广的重视。针对当前农业机械推广的投入不够的问题,应加强解决。由于我国农民的收入不高,农业机械的推广应尽量做到免费。同时,当前我国在推行农业机械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各方面的投入,比如人才队伍的投入、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障等,以稳定、壮大农机推广队伍,使得农业机械的推广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2.2加强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和制度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农业机械推广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现代化生产,则需要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比如对于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再比如对于农机人员,应引导他们多下乡,给百姓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

2.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力量,当前很多农民新技术的认识不够,是导致农机推广受到阻碍的原因,对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使得农民能够对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定期给他们宣讲各种新技术,并指导他们对各种技术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可以引导一些意识比较先进的农民在当地举办培训班,对各种技术进行宣传,配合农机人员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得农业机械可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能够掌握高效的方法给农民推广各种新技术。对此,农机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各种新技术,并且要学会提炼其中的要点,简明扼要地将其传授给农民。此外,农机推广人员要及时给农民灌输先进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顺利进行。

3结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化生产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农业机械是保证农业实现现代化和高效生产的一个要因素。但是当前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推广的制度不够完善、农民的意识比较淡薄等,这些都会导致农机推广工作受到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使得农民能够接受更多现代化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意识,落实各项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作者:许佩东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农安镇农机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5-03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 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伴随着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战略方针,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将新宁县近30年来积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工作。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实物总量194 360 t,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示范区 “ 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 “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 “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 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 “三品一标”认证滞后,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缺乏规范,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 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用标管理,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 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 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 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 加大标志监管力度,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发展,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企业开展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 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②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③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⑤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⑥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推动,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22-25.

[2] 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3]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1-06-21(A1).

[5] 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2010(2):63-64.

[6]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95,298.

[7] 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3-04-16(B02).

[8] 彭亚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60,362.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6

农作物能量既包括果实能量,也包括秸秆能量

农作物生长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农作物能量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农作物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农作物,都是通过光合作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农作物能量。哪种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农作物能量更多,哪种农作物就更有种植和利用的价值。加快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实质就是增加农产品能量,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能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果把农作物能量的组成分解开来,除个别农作物外,大体可以分为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以粮食作物为例,收获的各种粮食就是果实能量,收获的各种秸秆就是秸秆能量。无论是果实能量还是秸秆能量,都是农作物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秸秆生产大国。据专家预测,农作物的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在数量上大体相当。我国农业每年生产10000多亿斤粮食,生产14000多亿斤秸秆.农作物秸秆能量是农作物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农作物果实能量一样,农作物秸秆能量是可再生能量。只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就可生产出数量可观的农作物秸秆能量。因此,农作物秸秆能量在农作物能量及农产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秸秆能量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然而,千百年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业科技水平的局限,我们只注重利用农作物的果实能量,而忽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能量。虽然有的地方把秸秆用于还田、做饲料和燃料,但这只是粗放利用一小部分秸秆能量。目前,仍有许多地方把农作物秸秆焚烧,或者堆放在村边地头任其腐烂,使宝贵的秸秆能量成为灰烬和垃圾。这表明,目前相当多的地方对农作物秸秆能量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处在高消耗、低产出阶段。面对农业资源制约的加剧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农作物能量半利用转变到农作物能量全利用上来。

全面认识和综合利用农作物能量,就是要向农作物能量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既充分利用农作物的果实能量,又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能量,把每一棵成熟的农作物从头到身到脚都利用起来,将农业的潜在功能发掘出来,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前,综合利用农作物能量,重要的是在继续利用好农作物果实能量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深度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能量资源化利用、产品化加工、市场化流通,把以往农业本已生产出来却又废弃的那一半农作物能量捡回来,把以往因看轻农作物秸秆能量的价值而丢掉的农业效益找回来。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提升,农作物秸秆能量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农作物秸秆能量被用来发展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重要农产品。一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开展深度加工已生产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如秸秆发电得到的绿色电能、热能和草木灰肥料,以秸秆为原料加工获得的秸秆酒精和固体、气体燃料及沼气等。二是农作物秸秆已进入市场流通。农民把秸秆卖给加工企业,既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原料,又为自己增加了收入。事实表明,农作物秸秆同农作物果实一样,能够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能量的需求。农作物秸秆正随着人们对其认识和利用的深化,实现由农业“剩余物”、“废弃物”向“重要农产品”的根本性转变。

农作物秸秆向重要农产品的转变表明,随着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加工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出来的一切产品都是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人们对农作物秸秆的传统认识,提升了农作物秸秆的地位和价值。可以预想,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产品种类、功能和价值的传统认识必将进一步改变。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种类在增多、范围在扩大、价值在增长、功能在拓展。我们必须树立大农产品观念,以新的视角深化对每种农作物及每种农产品的认识,深化对农作物果实以外的农产品属性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拓展更加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

综合利用秸秆能量可以带来多重效应

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可以把发展绿色能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机地统一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具有多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通过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充分发挥我国另一半农产品、另一半农业的巨大作用。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优化能源结构。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材料。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气化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消费占很大比重。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2%。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年消耗石油将达到2.56亿吨。从长期来看,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而发展生物质能源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发展低碳绿色能源,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比如,山东单县一个生物质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电厂,年均可节约电煤折合标煤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3000吨。二是减轻秸秆焚烧和腐烂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三是防止秸秆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四是秸秆发电后的草木灰成为高品质钾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7

关键词 “三品一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92-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不仅是农业企业生产的目标,而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淮安市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监控措施,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认证了“淮安蒲菜”等“三品一标”产品900余个,逐步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三品一标”发展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三品一标”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虽然“三品一标”已提出了数年,但真正能够全面认识“三品一标”的人并不多,甚至包括部分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差;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忽视基地管理,重视生产加工。据调查,淮安市仅有一半管理人员对“三品一标”有一定认识,50%左右的农户知道“三品一标”,但是不知道具体内涵。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在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认识不足。

1.2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违规用标、不用标现象大幅存在。监管体系并没有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而要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要做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全市“三品一标”监管体系虽逐步健全,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基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较少,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强,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3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申报不规范,申报繁琐,时间不确定

截至2014年底,全市申报有效“三品一标”数800余个,共建立了19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二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示范区规模2.03万hm2、51.6万头(只),辐射带动5.80万hm2、87.8万头(只)。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带动下,淮安市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虽发展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社会认识程度低;二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四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及引导不够,县区均没有农业标准化及“三品一标”专项资金,农业标准难以推广和实施,制约了“三品一标”及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1.4 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以及品牌运作、产销衔接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也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一些农产品从销售价格方面看,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这往往导致企业或农户收入回报比较少,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从而严重挫伤企业和农户申报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

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和企业工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

从源头抓起,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在抓好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源头治理。推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使用台帐制度,实行源头追溯制,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1-4]。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市场上“三品一标”检查力度,惩处假冒伪劣的“三品一标”产品。

2.3 应建立奖励机制

全面推进淮安市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市县级政府对实行“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补助[1-4]。

2.4 应规范认证程序

严格规范简化“三品一标”的认证程序,以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细致到位[1-4]。

2.5 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引导消费者正确识别“三品一标”产品。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整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1-4]。

2.6 加大组织机构建立力度

充实认证监管队伍,加强“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确保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全市系统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三品一标”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文件和体系文件,是开展“三品一标”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7 确立认证重点,强化品牌形象

指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对企业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开展市场跟踪检查,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把好进货准入关[1-4]。建立举报投诉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2.8 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对“三品一标”企业的认证监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9 强化证后管理,维护品牌形象

鼓励“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整合和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出台激励政策,动员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提升档次,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及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1-4],使“三品一标”事业健康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阿三妹.迪庆州“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2):48-50.

[2]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8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2.1关于调查对象。任何调查的开始,都是从对人的调查开始的。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情况会不会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相关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调查对象都是随机走访的,各项调查结果见2.2关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在对你是否了解农业科技的回答中,56%的农村村民表示听说过,29%的农村村民认为了解一点,15%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了解,听说过和了解一点的相加,一共有85%的农村村民在到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科技(见表2)。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9

(一)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自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广大的农民首次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甜头,也让广大农民清楚的了解到、群众充分感受到“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这种集体农业大生产的弊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好的农业生产制度,集体农业生产也由此一直被荒废,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一些村干部的思想认识程度也不高,没有站在发展农村事业的高度来考虑问题,错误的认识发展集体经济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滋生腐败和导致干群不和,也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如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过时,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村干部思路不活,方法不力我国有很多村干部思想认识程度不高,对于推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多的时候不敢冒险,墨守成规,对于村中的集体资源宁愿闲置浪费也不会想到整合起来将其变为资产,并且村干部队伍表现出老龄,年轻人大多数出去打工创业,很少有留在家中,而且村干部的待遇低,许多人都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了现在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很好地规划和策略。

(三)为民办实事意识不强我国的村官普遍认为自己是管理者,不是服务者,对于老板姓的诉求没有放在心中,为官者服务意识和造福村民的意识淡薄,很多的村干部成为了上级政府传达政策和命令的传声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研究

(一)建设高效、实干的村干部队伍要想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首当其冲应该建好一支能够带头发展、带领致富的村干部队伍,注重实干,要把老百姓的诉求放在自己的心中,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并且在村干部选拔的时候,把肯干、能干的人才拉拢到村干部队伍当中,并且要着重选拔年轻村干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干部的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工作,开拓村干部的视野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村内的集体资源,将资源转变成资产,如村中沟渠、路道、河塘、闲置校舍、厂房、村部空置房等都是村集体资源,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转租或开发实现收益,其次可以以村集体的名义创办专业合作社,通过高效的方法服务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大规模和发展特色产业来提高生产的收益。第三可以将村中闲置土地当做股份,建设厂房招商招租,建成工业集中区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形成创业发展新动力为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好服务和协调的工作,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加强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引入村级干部考核制度,激励他们为村内的集体事业贡献力量,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比较薄弱的时候,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减少自筹资金的压力。其次落实税费优惠措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或多或少会存在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村集体物业租赁所缴房产税、营业税等税费等应该给于政策优惠,对于村级集体工程建设所征的税费通过基础建设的方式返还给村集体。

三、结束语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篇10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农业电影电视作为直观认识和了解农村问题的大众媒体,具有宣传农业发展和科普农业知识的良好功能及作用,它有助于农村居民了解当前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和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及设备,为全面普及农业科技化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深入研究农业科普电影电视艺术并促进农业电视节目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村居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农村生活文化的需求,同时有效推动农科电影电视艺术的良好发展。笔者在平顶山学院部级培育基金项目(PXY-PYJJ-202003)的支持下,通过阅读《中国农业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一书,详细了解我国农业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研究农业科普电影电视的功能作用并探索其创新途径。由高广元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农业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属于影视多棱镜系列丛书之一,共十一章。该书首先介绍了农业电视的基本概述和种类特点,对我国农业电视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然后基于系统论的方法对我国农业电视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农业电视市场战略、广告营销策略、品牌发展道路和公益化道路等内容,便于读者对农业电视节目产生更加具体与深入的认知,最后对我国农业电视发展道路提出了部分建设性意见。总体来看,该书结构有序、内容详实,有关农业电视节目概念叙述清晰、文字表达通俗易懂,对于农业电视节目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农业电影电视的功能作用。农业电影电视一般指的是包含农民、农村或农业元素的电影电视节目,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科普功能。农业电影电视是大众了解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地理自然、生态养殖等理论知识,还有助于认识农村生活百态、感受人文风情,同时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电影电视节目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二是宣传功能。农业电影电视既是政府部门宣传农村建设方针、农业发展路线以及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农村建设工作落实情况和农业发展现状的有效途径。三是娱乐功能。农村电影电视的文化娱乐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农村居民缓解身体疲劳感、放松身心,并且相较于其他娱乐节目,农业电影电视更加贴近农村生活,易于引起农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四是教育功能。农业电影电视节目作为农村地区的热门节目,对诸多农村居民的思想理念和行为逻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农业电影电视的发展问题。自电影电视媒体艺术全面普及以来,我国电影电视节目内容的专业化发展如火如荼,各类型的专业节目层出不穷,如农业电影电视节目,但是从《中国农业电视发展战略研究》有关农业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我国农业电影电视较其他节目发展稍显落后,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有些农业电影电视节目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审美特性,内容中过度强调理论性和专业性,涉及大量的农业专业学术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农业领域实践研究,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过于生硬、刻板和复杂,不仅难以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反而会导致观众失去对农业电影电视节目的兴趣。另一方面,农业电影电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节目在专业内涵方面欠缺,并有虚假、浮夸的产品推广,部分节目脱离了农村生活实际,缺少真实的农村人文风情,成为了吹捧地方政府、美化实际环境的“遮羞布”。此外,由于媒体资源短缺、人才流失严重,我国优秀的农业电影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农业电影电视的创新策略。通过学习阅读《中国农业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结合现代电影电视媒体艺术发展实际,农业电影电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创新。

首先是明确节目核心理念,以农村居民作为节目对象,深入探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尊重农民的文化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真正做到通过电影电视向农村居民分享农业知识,而不是刻板的说教,从而激发他们对农业电影电视的认同感,切实学习到行之有效的农业知识。其次,农业电影电视应当紧贴农村真实生活,展示真人、真事及其背后蕴藏的真情,不仅要揭露农村环境中迂腐、落后、无知的不良风俗和行为思想,指出错误并传达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以引导,同时应展现农民勤劳质朴、单纯热情的精神品质,宣传积极向上的新风貌。最后,农业电影电视需要不断提升节目品质和拓展节目功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优秀的节目提升广告资源质量,以增强节目投入资金和媒体资源,促进农业电影电视进一步优化功能和提高质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农业电影电视艺术行业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