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管控应对策略

时间:2022-12-02 09:04:37

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管控应对策略

摘要: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手段。审计风险严重威胁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带来巨大风险。近些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不断深入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越发密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模式,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本文就事业单位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审计风险的成因,并对审计风险管控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事业单位在改革中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管控措施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也在不断改革。社会以及事业单位内部对审计工作都十分重视。提高审计意识、狠抓经济责任、规避审计风险是目前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务较为复杂等原因,使得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为审计制度不健全,无法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依据;审计结构不合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审计手段较为老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发展需求等,所以要从审计风险形成因素出发,着力降低审计风险,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做好保障工作。

二、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审计制度及法规不够完善

完善的审计制度及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其工作职能的重要依据,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审计活动,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有效性,也会大大增加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8年国家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中明确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范围,以及规定了审计的相关程序要求。各地也根据文件陆续制定了本单位的审计制度及相关法规。但就目前来看,各地的审计制度参差不齐,一些事业单位没有聘用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制度,在制定的审计制度中也没有明确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审计管理人员及成员的组织结构不明晰,审计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边界不清,缺乏指定的审计经费来源,也没有详细说明审计结果的具体运用,另外,审计的责任划分不清晰也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及权威性是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会大大增加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其地位常常不够明确,其往往依附于一些重要部门之下,譬如,有的审计部门是财务、纪检等部门的分支机构,或者有的单位的确设立了专门的审计部门但其主要领导同时也是其他部门的分管领导。这种情况使得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极易因牵涉到与其关联部门的利益而不能客观出具审计意见,其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及阻碍,导致审计工作覆盖不全面、不细致,不利于审计部门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更不利于单位针对问题进行纠偏溯源。加剧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

(三)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及内控机制不健全

受事业单位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仅仅是一种财务管理手段,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与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得事业单位在出现内部管理相关问题时没有办法查找问题根源,大大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目前,很多基层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及监督机制,往往通过学习国家审计政策及文件来指导本单位相关工作,但事实上,国家政策具有普遍性,其不具备本单位的实际发展运营特点,导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常发生审查出的问题找不到处理依据的现象,特别是对于资金的收支管理、预算与实际出入较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出现因资金紧缺造成项目被迫暂停等情况时有发生。除了相关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多事业单位出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出现疏漏,也为事业单位带来审计风险。

三、防范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事业单位相关审计制度

事业单位审计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将审计的相关要求建立好,才能使审计人员在这个框架之内完成工作。首先,事业单位要选用专业的审计部门负责人,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不仅应当熟悉审计及审计管理相关业务,同时还要具有会计及会计管理、经济领域,以及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其次,审计部门中所有审计相关人员也都需要是专业的审计人员,具备审计、财务、法律等相关领域知识储备,避免由其他会计人员或财务人员担任审计相关岗位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要求架构层级清晰,要确保每一层级的工作人员明确本岗位职能要求;再次,要在审计制度中指明审计部门的资金来源,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避免由于资金紧缺临时申请调度资金,为审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最后,要明确责任划分,要在制度中明确责任人及责任单位的具体处罚情形及相关实施办法,同时,还要包括如何对审计结果进行应用,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并起到监督作用。

(二)保障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独立权威性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极易因部门间的人事关系等因素造成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事业单位要保证审计工作的良好运行,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审计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要独立于单位内部所有部门之外,同时要聘用专业的审计管理人员,其只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负责,而不依附于其他任何部门;其次,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加强宣传审计工作,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实行对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全覆盖的审计监督,要力求事业单位内部所有部门人员都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各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审计部门中的各岗位人员要明确自身审计职能,要保证审计业务精湛,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要耐心细致,确保收集的材料信息准确、来源可靠、能保证时效性及必须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注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要摆脱其他因素的干扰,将审查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判断,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因为人情关系避重就轻,提高单位的审计风险。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控及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做好审计部门的配合工作,特别是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单位的审计风险不仅来自于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工作,也与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大部分来自于单位财务风险,应做好财务内控管理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首先,要对经济活动的预算进行科学编制,要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执行严格的预算审批制度,财务部门要履行内控及监督职能,确保事前预算、审批;事中对经济活动实时跟踪把关,及时发现超预算范围的偏差并相应调整;事后对该经济活动相关责任单位实行严格考核评价,对于出现问题的单位及个人要给予处理,使其作为审计的第一道关卡,降低未来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另外,要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审计人员要与风险评估部门实行动态融合工作机制,当审计部门发现风险时要及时与风险评估部门取得联系,并协同分析风险等级,出具风险预警报告及时上报给单位主管人员。

(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审计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各群体对国家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使事业单位内部外部审计工作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还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汇报相关工作进展,以期得到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要向被审计部门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征得被审计对象的理解,为今后的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工作。其次,要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随着近些年我国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加大力度应用数字信息化系统处理信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数字信息化建设,避免使用传统的手工审计,要引入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力求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及准确性,同时还能帮助审计人员分析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将数据进行同期比较,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同时节省审计人力、物力支出。如此一来,事业单位还应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本岗位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

四、结束语

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基层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其中经济管理是内部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审计监督能够促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经济责任认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基层事业单位要着力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能,针对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审计制度,为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提供物质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雷婷,王帅.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策略[J].中国产经,1(0):-.

[2]马闻生.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探究[J].财经界,():-.

[3]杨红艳.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探究[J].当代会计,8(04):57-58.

[4]宋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防范[J].财富生活,(22):11-12.

作者:崔娜 单位:青岛市交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