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2-03-25 02:56:32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现状与问题

在淮海工学院,素描、色彩课程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四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达160学时,占据很大的课时比重,目前共有6位教师对该课程进行专职或兼职授课。此前,期末成绩评定的基本程序是:学生课堂内进行实践训练,课程结束上交作业,任课教师根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这种模式虽然能有效维持稳定的教学与考试秩序,但明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所学内容和艺术设计的关系并不密切;二是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三是成绩评定方式不科学,如,分数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同一课程不同班级学生的分数悬殊;成绩评定结果滞后,不能及时刺激学生;等等。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仍采用这种成绩评判方式。

二、探索目标

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以考促学,这是笔者所在学院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对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的系列调整,使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考试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1.教学内容调整

在新模式探索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分为(一)和(二)两个部分,通过造型基础语言研究和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两个阶段共17个模块展开教学。在造型基础语言研究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透视与构图语言研究、形态语言研究、明暗语言研究、线语言研究、材质语言研究5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是:色彩原理研究、色彩的传统技法研究、色彩的材质语言表达研究、色调与情绪传达研究4个模块。在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二)课程教学内容为有机造物研究、局部描绘研究、解构与重构研究、形象联想与创意表达研究4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二)课程教学内容为色彩材料语言与空间表达研究、色彩材料语言与视觉(静态、动态)表达研究、色彩的感觉(错觉、幻觉)研究、平面色彩的立体转换综合表达研究4个模块。这两个阶段的素描、色彩课程均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鼓励学生认识和采用新工具、新材料,侧重于主观感受与个性挖掘,尽可能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捕捉和培养现代设计意识。

2.考试内容调整

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后,考试形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素描、色彩课程的考试改革内容体现出分类考核、模块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特点。分类考核体现为改传统的专业整体考核为专业类别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及侧重点上根据专业特点区别对待。模块考核是指将该课程的考试分为造型基础语言和造型创意思维拓展两个阶段的各个专题模块分别进行评定。过程考核则是指整个考核是一个分段进行的“过程式”考核,即每个模块专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模块专题的不同内容而评出成绩。如何划分阶段、采用何种考核方式以及何种考评依据形成不同的模块成绩,则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分类考核、模块考核、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既可以体现各专业方向的特色,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技能与能力考核,分散了后期考试压力。评价结果反馈及时,师生互动交流多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考试改革实施步骤

第一步,考察调研。在此阶段开展文献查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对国内外同类院校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模式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和本校实际,提出课程考试改革初步讨论提纲。第二步,制定新教学大纲。通过对素描、色彩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发展方向的调研与资料查阅,由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多次座谈讨论,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与专业特色的新大纲方案。第三步,制订具体实施草案。通过调研、文献资料查阅与讨论,完成对素描、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修改、定制,通过教研活动、座谈会与问卷调查,形成初步实施草案。第四步,对草案进行试点实践并进行全面论证。根据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初步实施草案,选出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践,并对该班级进行全面因素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论证。第五步,确定正式方案并全面优化推广。

4.具体操作办法

笔者所在院校素描、色彩考试改革项目的具体操作办法可以简要概括为区别对待、既看过程也看结果与教学、展览、评价三位一体化。“区别对待”体现在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如,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对工业产品及其构件的塑造能力与产品造型创意表达能力的考核;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倾向于对环境空间理解能力、空间塑造能力与空间造型及环境装饰方面创意能力的考核;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倾向于对图像造型、图形表达、夸张变形技巧等方面的考核;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主要倾向于对图形象征意义、变换组织方法、空间创意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看过程”体现在模块阶段测评考核中,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对造型基础语言研究和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两个阶段17个模块教学的平时表现的评价。法国艺术教育家日耳曼•罗斯曾提出:艺术教育不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分享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运用启发式教学,尽量多和学生一起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结果”指的是看期末课程作业的综合表现以及课程汇报展览中每个学生的最终作业质量。“看过程”和“看结果”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实验目标。“教学、展览、评价三位一体化”是本项目的特点之一。在教学模块中体现过程评价,在展览和教师集体评阅中体现成果综合评价。教师集体评阅一般在课程结束的汇报展中进行,根据学生提交的各个模块训练作业,由课程专家小组对这些综合作业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较客观、公正、整体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跨班级整体地把握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整体效果,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优化。在成绩的构成比例上按照以下方式操作。首先,小模块训练考核分别由学生提交模块训练平时作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课程阶段考核的目标要求,为每位学生评定出模块训练基础成绩,各个模块成绩的平均值乘以60%记入学期总成绩。另外40%的期末成绩来自教师集体评分和课程教学作业汇报展览。由部门相关领导、课程群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分学术小组,将同一专业方向的学生作品陈列对比,根据学生作业综合效果对每位学生进行整体评分。课程专家小组每位成员的单项成绩汇总,求平均值作为综合模块成绩,再将综合模块成绩乘以40%记入学期总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生出勤情况应在小蓝本中详细记载;二是每一模块的平时成绩考核也应有详尽的记载和依据,包括构成模块平时成绩的课题讨论、互评情况等都要有相应的评分依据及详细的成绩记录;三是要严格做好课程补考工作。课程补考一般应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下一学期开学进行,采取“专业分类”与“成果综合评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补考内容,教师要综合考虑阶段培养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成并提交二至三张能全面反映该阶段整体模块训练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作为补考成绩的评定依据。上述操作办法丰富了课程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教学作业综合汇报展,既可以整体刺激学生努力学习,又可以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也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研,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适。

四、新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的考试改革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善。如,新教学大纲执行不力;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不够;一些教师教学过程随意性太大,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进程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仍然没有完全得到激发;教学效果的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意见反馈与交流,统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及时针对各种问题召开教研工作会等;另一方面,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造成足够的学习动力以外,教师也应该结合科研课题、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以及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开展教学,以赛助学。同时,教师应尽力为学生争取各种展览、比赛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参与手绘墙、壁画、装饰画制作等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实践项目,以考促学,以赛助学,以学促能,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结语课程考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层次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人才质量标准与考核标准的关系,才能确保课程考试改革取得实效。

本文作者:冯大康龙向真工作单位: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本文作者:端文新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第三篇

1.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艺术设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尚且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递的层面,只是注重艺术技巧的讲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在技术设计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相对零散,学生的专业整体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得不到培养;脱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虽然实践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但对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缺乏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缺少“创新”、“以人为本”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师生互动性差,对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等得不到培养,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较差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中“高学历”的影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在职业院校就读。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受到了影响,在办学上投资不够,无法聚拢优秀的专业人才,所以,生源的质量就大大下降,并且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多学生流向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生源就更是一个问题。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准确,片面回避高职定位,而是向普通高等艺术学校的专业靠拢,无形之中就丢失了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但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入校学生的各项能力不同,所以这又造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层次不齐。

1.3“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称高技能型人才,但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专业的全面化,不考虑自己的培养能力,多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这从根本上就造成缺乏人才培养的基础;有的高职院校,模仿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保留有精英教育的惯性,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压缩饼干”;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实践课程或体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导致高职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困难。

1.4“艺术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普通高校和艺术类院校,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老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对老师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导致一些老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校方为节省开支,提供的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也较少;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大,质量较低,学校难以有精力改革教学模式;由于艺术类的学生个性比较明显,艺术设计专业的年轻老师,很难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导致教学成果较差。

2.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艺术设计”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方向,指引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实际运用“创新”、“以人为本”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跟上时展的潮流。在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艺术设计”改革的目标应着重把握四个方向:第一,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第二,开发想象能力,特别是能动性地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把握能力。第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技能的掌握应特别注重符合时展的、动态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改革只有把握了这四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艺术型人才。

2.2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

首先,解决人们的观念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成绩较差学生的选择之地。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颁布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法规和补助条例。这说明,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其次,加大宣传。高职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自己学校、专业的良好形象,以就业率来说服家长和学生(从目前高校就业率来看,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率很高)。虽然一时难以改变生源素质较差这一现象,但高职院校可以对在校生多方面开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比如,开展本校艺术学生与高等院校或艺术院校学生的交流活动;高级艺术家的专题讲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原创作品中的任何闪光点,并积极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信心等。

2.3确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一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是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化的美术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普通高校或艺术院校的成功案例,但是要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实践性和技能性;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熟悉设计行业的相关规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4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力量

老师是教育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着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招聘教师时,要提高门槛,严把入门关;在教育经费的允许下,为老师多提供外出交流(讲座、艺术展览等)、进修的机会;通过薪酬设计,增加薪酬的激励性,促使专业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外聘老师,充实专业课程教师的力量等。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进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社会的需要、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要根据我们人才培养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和老师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适的艺术类人才。

本文作者:宋林工作单位:临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