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居住文化装配式住宅空间设计分析

时间:2022-09-14 09:38:09

传统居住文化装配式住宅空间设计分析

摘要:近几年“新中式”住宅的发展显示着人们对于传统居住空间的向往,传统民居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但其居住文化内涵还是为现代居住生活提供了很多启示。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动住宅工业化发展,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雄安建筑设计竞赛D-03地块方案设计为例,解读其中传统居住文化的空间延续和装配式住宅体系的运用,探讨构建人居环境的新模式和相应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居住文化;院落;装配式住宅

引言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将作为示范性建筑设计的重点区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居住建筑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类建筑,我国古代的居住建筑主要是以纵向结构为主的三合院、四合院等族群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引入了苏联式的联排住宅体系,随后形成了以套型为主的住宅模式;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只满足“住得下”,而是强调居住品质和居住文化[1]。装配式住宅是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的住宅,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的特点。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陆续推动编制了一系列标准,以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化[2]。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代住宅建筑设计必须考虑传统居住文化和空间观念,实现住宅建造的工业化,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本文以雄安建筑设计竞赛D-03地块方案设计为例(图01),对其中的传统居住空间的转译和技术优化策略进行解读,从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空间形态设计和结构系统4个方面来探讨构建人居环境的新模式和相应的设计策略。

1雄安新区居住建筑方案设计背景

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较为平坦,属于白洋淀片区,众多湖泊给雄安新区带来了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矿藏资源。上位规划显示居住建筑在总体建筑中占较大的比重,雄安居住建筑的设计有可推广性的要求。本次设计的地块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启动区道路结构主要为棋盘状网格道路。D-03地块位于中央绿轴旁的总部商务区内,用地面积6.68hm2,地块周边为混合用地。地块的南侧和西侧均为风景游憩绿地和水域,有良好的水资源和景观优势。

2雄安新区居住建筑方案设计理念

2.1传承居住文化。历史发展的独特路径使中国人的家族概念很强,形成了“小家庭—大家庭—家族—宗族”的社会结构。这些大大小小的家庭,以一种默认的宗法制度原则和谐相处[3]。由于防御的需要,开始大面积加建外城,聚落空间被重新调整,形成了里坊,并且逐渐演变为“街—坊—巷—院—宅”的空间组织形式[4](图02)。中国传统民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强调对于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主动保护[5]。本设计将通过现代化转译,实现传统空间序列的延续,同时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2.2承载现代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住区的要求日益增多,需要保证设备设施的齐全完善,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弹性的绿化空间保障雨季集中时的排水,将淀泊湖风光与地块水渠结合,形成海绵效应,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空间上确保居住的安全性,使居住空间具有领域感和私密性。同时,对于空间的可变性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空间因此趋于多意化来应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诉求[6]。本设计将从以往单一属性的空间变为具有多重属性的空间,灵活可变的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2.3体现空间观念。传统居住空间大多采用围合的方式,体现“一种对内部空间亲和、对外部空间排斥的空间品质”。院落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容易让人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产生‘聚合’的心理取向”[7]。同时,院落的职能也是多样化的,家务农活、接待宾客、祭神祭祖等都在院落内进行。本设计将迎合传统的空间观念,创造一个内聚性强、有院落文化氛围的空间[8]。

3雄安新区居住建筑方案空间形态设计

3.1总平面布局特点(住区层级)。(1)总体布局。方案在总体布局上采用合院式布局,在中间形成两条绿轴街巷,在绿轴两旁是大大小小的院落,总体构成了两巷十二院的格局(图03)。院落的开口均朝向内部街巷,围合形成的较大院落空间由小体块打断,形成尺度宜人的院落,同时部分体块底层架空,以加强院落之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对内亲和)和安全防卫(对外排斥),也营造了多样性、人性化、有归属感的城市社区氛围。(2)交通与屋顶排水分析。本设计中场地内部的交通实行人车分流,机动车从城市街道直接进入地块内部的地下车库,地块内的绿轴街巷完全步行化,保证地块内部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图04)。将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汇聚到各个院落的池塘内,院落池塘与内街水道相连接,经过水系内植物的过滤净化后,最终汇入场地西侧的主河道。形成弹性的绿化空间,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控生态景观。3.2地块平面布置特点。(坊院层级)(1)流线分析。在住宅归家路径的设置上,采用了“城市街道—绿轴街巷—院落—居住单元”的空间顺序,实现了“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过渡。这种逐级过渡的空间层次赋予住区环境较强的连续性,一方面激发了街巷生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确保了城市生活与居民生活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2)院落设计。住宅院落尺度控制在30~45m之间,5~7层的建筑高度共同形成尺度宜人的半围合空间,同时保证住宅能够满足日照要求。内院置基于传统居住文化的装配式住宅空间设计分析雄安建筑设计竞赛D-03地块设计D-D-03PLOTDESIGNOFXIONGANARCHITECTURALDESIGNCOMPETITION李岳岩恽彬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00)图01D-03地块设计方案效果图图02传统居住空间序列的延续图03居住区总平面布局及经济技术指标入不同的活动场地,如羽毛球场、沙地、健身设施等,同时点缀各种花草树木,形成有传统特色的、小尺度的、亲近行人的宜居空间。(3)视线分析。采用错落的建筑体块阻止了外部视线的直达,同时部分底层架空与内街连通,又能够使得院落内外的一部分视线相通,实现园林景观中的“围、挡、遮、透”。3.3户型设计特点(内宅层级)。本设计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家庭结构,设置了从24~142m2的7种户型,合理平等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混居社区(图05)。(1)户型特点分析。本次户型设计中,将服务空间集中在两户之间,两侧是被服务空间,实现空间的集约。户型大多采取跃层的形式,每两层一个公共走廊,减少了交通和公摊面积,且每个户型都有良好的通风和日照。为底层户型配置面向街道的花园以保障住宅私密性,利用顶层户型错层空间设置屋顶花园以提升居住品质(图06)。(2)户型组合模式。本次设计大部分户型的进深相同,面宽有所差别,故多种户型在同一住栋内部实现混合居住。由于整体采用装配式建造手法,分户墙可以拆除,从而实现户型之间的合并,共有10种组合方式(图06)。方案中单元户内部采用可移动的部品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改变内部的空间划分和家具摆放。

4雄安新区居住建筑方案装配式结构系统

本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系统总共分为3个部分,联系上下层的核心筒作为结构支撑系统,位于空间内部的厚墙体系作为空间部品系统,起到分隔围合、储藏收纳的作用,位于最外侧的可拆卸墙体是结构围护系统。3个系统均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方式,可拆分成不同的部件,其尺寸均满足公路运输的要求(图07)。(1)结构支撑系统。主体结构由预制的核心筒构件与现浇的水平向楼板组成,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核心筒的位置设置管井,将所有的管道线路在此位置进行整合,实现了设备的集成(图08)。(2)空间部品系统。空间部品系统主要是由木板拼接而成的厚墙体系,起到分隔空间的功能,同时兼作衣柜、书桌、储存橱柜等家具。组合拼接的木板按照300mm×300mm的网格模数设计,支撑构件和木板格构组成不同尺寸规格的厚墙体系(图08)。(3)结构围护系统。结构围护系统主要指分为内墙和外墙的预制墙体,含有门窗的构件单独设计。预制墙体的主体结构为轻钢龙骨,在两侧铺设保温层、隔音层和面层,以满足室内保温隔音的需要。每个预制板上都会有预留的凸起和凹槽方便墙体之间的互相连接。同时在安装墙板的楼板上会设置固定的轨道,来保证墙体的安装[9]。

5结语

本文在传统文化复兴和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的大背景下,以雄安设计D-03地块为例,提出以传统居住文化作为出发点,将传统居住空间与装配式住宅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在传统居住文化方面,提出了“城市街道—地块内街—院落—居住单元”的空间序列,实现传统居住空间“街—坊—巷—院—宅”的延续。在住宅工业化方面,提出单元模块的构件划分和核心筒体系,实现了支撑结构和设备管线的集成。同时让居民共享一定的资源与空间,为改善日益淡漠的邻里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希望以此实现中华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与亲切雅致的人居生活环境。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子课题“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流程和策略”(2016YFC0700209)。

参考文献:

[1]代元麟.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21.

[2]苏婷婷.中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以及在住宅建筑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20(11):98-99.

[3]曾宪平,谭敏丽.家庭、宗族与乡里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4):35-37,58.

[4]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城市规划汇刊,2002(02):51-54,80.

[5]王湘昀.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06):17-19.

[6]田韧.数字时代的虚拟建筑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91.

[7]胡哲铭,李秋实.探究传统居住文化——谈院落空间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演绎[J].华中建筑,2009,27(05):72-75.

[8]高婵.冀南地区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5.

[9]张理奥,周静敏.E·HOUSE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互联网住宅系统[J].建筑技艺,2018(05):106-112.

作者:李岳岩 恽彬蔚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