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分析

时间:2022-06-24 11:13:19

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创新路径。方法由景观设计的概念谈起,结合当前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主题定位不准确、对文脉把握不当、缺乏个性等方面存在的现实不足进行探讨,接着以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为主要原则,就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城市街道文化景观导视系统和城市园林景观导视系统为着力点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探究。结论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的设计应在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设计原则与重点,以更加新颖的创意与更富情感的表达,实现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的文化性、艺术性和情感性表达,从而有效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情感化;表达

景观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同时是一门艺术,其在划分城市空间、展示地方文化和城市风貌上有着重要作用,更对人们缓解压力和疲劳有着良好的舒缓效果。其中,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将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充分艺术化,再合理融入景观设计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延续了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类群体的文化[1]。在当前这个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不断满足的社会中,人们的视线已经实现了转移,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景观、建筑、室内等设计方向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希望其在提供物质功能之外,进一步升华功能,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空间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升华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的存在同样要依附于这一现实,从人们的精神与审美诉求出发,以文化引导景观设计,提升景观导视系统的层次和立意,最终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升华。

1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现状

1.1定位不准确,忽略了生态环境。部分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在设计上存在定位错误的现象。突出体现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没有摆脱旧有观念和思想的影响,甚至存在模仿跟风、追求高大上等情况,完全忘记了文化景观的规模与实际的自然条件,有的更存在间接地破坏文化所依附的物质环境和生存土壤的现实,造成了整体设计定位与风格并不符合现实环境与受众需求,其存在价值大大降低[3]。1.2偏离初衷,对文脉把握不当。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很容易出现偏差,忽视文化现象,丢失了原本的初衷[4]。比如,西化倾向的影响,使得很多文化景观设计背离了本土景观特色,直接照搬西方文化景观设计思想与元素,导致整体设计效果不理想,缺乏必要的文化传承;对文脉的把握不当,更多的时候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受众的关注。1.3缺乏个性,形象工程泛滥。无论是仿古复古之风,还是高速度、高效率的形象工程,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许多风格雷同的现象。如此,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止步于为人们提供了易于接受的文化景观环境,忽略了风土人情、水文地貌、当地艺术等相关文化元素的植入,整体缺少对设计文化和对人关怀的考量。

2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为了将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推向更加有意义和价值的层面,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了更加多样的尝试,探索其基本设计原则。第一,尊从自然。一切文化产生的基础就是自然环境。同理,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的设计必须以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条件及人文景观情况为依据,尽可能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时刻以自然为基础,在不破坏的同时拓宽设计思路。第二,顺应文化。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空间格局进行保护,同时充分提取本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设计中,确保文化的延续,赋予时代文化烙印。第三,尊重人的存在。以人为本是情感化设计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在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中必须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倾向出发,摆脱元素的叠加与形式的模仿,更多地去强调景观的功能性,使其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只有做到了自然、文化与人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化的设计表达,提升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的魅力与价值。

3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策略

3.1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作为诠释城市形象、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凭借集中、直观地展现城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起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居民户外活动空间的作用,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娱乐与文化的多元化需求[5]。这样的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必须是富含情感的,是满足当地人生活与审美需求的,更是满足外来游客对城市风土风貌、历史人文等文化景观的需求和选择的[6]。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强,整体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所要营造的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游园兴趣的轻松、活泼的环境氛围。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已经开始向反映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方向迈进[7]。在具体的设计上,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地域性原则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深入把握城市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景观、人文景观中的精髓,对其进行尊重与创新,实现地域性的文化情感表达。在协调统一原则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从整体入手,对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元素进行协调和统一,使整个环境获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在创新原则的要求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应进一步凸显独特性和新颖性,将更多有趣有意义的元素融入其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可持续原则的要求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除了具备游憩、教育、科研的作用外,还要突出城市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强化自身的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在参与性原则的要求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要进一步凸显互动性,寓教于乐,让人们乐于参与其中,打造一个立体的、全新的体验环境。另外,在层次性设计上,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导视系统设计还要从时间、空间、文化等不同的层面考虑,设计出情景式的文化序列景观,以更加深远的意境提升人们的游园兴趣和乐趣。3.2城市街道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城市街道景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城市整体形象与面貌的基本展现载体,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可以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身心愉悦,也可以让路过的外来人员感到一些美好[8],因此,遵循人性化、生态化的原则,设计建造一些富有情感因素的城市街道景观导视系统,可以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主要表现手段。从整体上看,城市街道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整体性。在对城市街道景观导视系统进行设计时,整体性原则必不可少[9]。它要求设计师必须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考虑到整个街道个性的同时,兼顾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第二,人性化。无论怎样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习惯和爱好,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安排整体的元素搭配与色彩调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身心的舒展与愉悦。第三,地域性。结合城市的发展脉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进行科学融入,再配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进一步强化城市街道景观导视系统的魅力与个性,实现地域文化的充分表达,进而提升整体设计效果。在细节上分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的表达。在铺装上,设计师可以对路面进行更加独特的设计,以彰显个性[10]。比如,在人行道的硬质铺地上采用图案等形式将其与整体的城市历史、环境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人文性。在道路景观小品应用上,虽然这是一种雕塑、壁画、坐椅、电话亭等装饰性室外艺术品,但是在设计时同样可以进行功能性和人文性表达,实现一种情感性表达。比如,街灯的设计就可以改变造型,以更加新颖的材料作为设计素材,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景德镇采用陶瓷为材料做的街灯,既实现了基本的照明功能,又以突出的个性化设计实现了情感功能的表达。在标示系统设计上,除了能方便辨认方向外,更要根据具体街道的功能和特色,进行多方面协调,以情感化的表达为最终目的,尽最大努力实现个元素的协调配合,便于行人根据自己的意图高效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同时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情感化体验。3.3城市园林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园林景观的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线。由于这一文化景观的设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所以不必追求高大上的格调,而是要结合当地文化及环境的的特殊性,根植于本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深层关系,从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实现共融共生[11]。从这一视角看,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导视系统设计必须从文化与气候等地域性方面逐一探寻。从地域文化上分析,园林景观存在的城市,必定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地质地貌、水文条件、土壤环境、动植物等自然方面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人文方面,这些都是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当然。地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时间与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与完善[12]。这就给了园林景观设计以更多的灵感,在融合地域文化元素时,可以将不适合的元素进行删减,将与自身相融合的元素进行放大,表现出形态稳定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等特点。从气候这一视角看,园林景观的文化性、情感性设计必须尊重当地的气候特点。比如,南北方民居的差异就是从不同的气候、地理地形等因素出发才最终形成了突出特征,各自有着独特的形式与文化的特点。

4结语

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性表达,是当今这个设计风格多样化发展的时代的必然选择[13]。鉴于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的困难与不足,从基本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出发,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情感化文化因素,唯有如此,城市文化景观导视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与效果,为人们的生活增光,为城市的发展添彩。

作者:张洪梅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