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文化传承研究

时间:2022-05-11 05:04:0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水本身就与人类生存及发展紧密杂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水源充足的地方基本发展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因其可调节局部小气候且改善人居环境,对体现城市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城市滨水系统也是城市景观中具有多样性的景观设计,合理规划可成为凝集城市文化内涵的理想景观空间地带,对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含义。虽然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在体系、理论面向并不成熟,在建设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态破坏及设计方式陈旧等问题,尤其缺失文化传承性。于此笔者将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在滨水景观建设中所体现演化过程展开论述,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完整体系,期望为今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

【关键词】滨水景观;地域文化;景观元素

自古就为“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域发展势必会促生城市发展及文化产生,而城市的繁盛也随水系演化而发生变化。城市滨水景观是水陆景观的过渡带,通常是自然与人工景观形态的交叉呈现空间,若能融合当地人文元素,则会让城市景观空间具有代表性。本身城市滨水区就具有开放边缘性的特点,将信息、情感及娱乐纳为一体吸引城居者,展示城市独有风貌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且优化城市景观类型,推进城市文脉稳步发展。眼下滨水景观建设多受到“广场、绿地热”设计影响,整体缺乏规划指导且展开仓促,在设计过程中基本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域特色的呈现,而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得景观面貌并未彰显城市所独有的历史人文气息。总体来说就是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中存在问题,忽略了城市地域文化因素,使得滨水景观呈现性不强。

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相关概念理论

1.1地域、地域性、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化景观。在《汉典》中解释地域为:一为土地范围,二为乡土地域观念,并不是对滨水景观建设的约束,而是作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媒介。地域性则是说在时空范围内,某一区域内景观受到在地性人文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的景观特殊性。而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某个特定地域中与自然和历史环境交融出现,具有地域差异性。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积淀,有着周期渗性及容纳性,吸收外来文化融入当地再呈现新状态。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就是地域文化景观,能反映城市文化形态,运用文化元素创造城市自然的环境模式。当下在景观设计空间中,十分重视文化策略面向,对设计者提出建设发展地域文化特征的新趋势。1.2滨水区、滨水景观。城市空间中靠近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的陆地区块就是滨水区,其周边地带本就有生态景观,随着人类活动汇聚历史文化要素,得以呈现特殊的滨水空间带。滨水景观就是人们对区域环境内的物质实体改造后,所反映出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能够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的协调稳定发展,增强各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有利于城市整体优化,对城市文化传承也极具重要意义。1.3相关理论研究。早先滨水区主要为城市提供军事防御功能,临水建城能有效抵御外敌,如古希腊就是利用爱情海来防御战争的。而我们现在不单利用自然生态,同时还需要重视城市景观学等学科发展城市景观。景观生态一词由德国学者提出,主要就是以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研究地域景观格局差异性。重点强调空间分布上的多样性、规模变化在地域空间的重要性。理论内涵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多用于森林、郊区和建成区等景观建设;城市设计主要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三维式景观设计,更重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精神文化面向的设计。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由“匠人营国”的设计模式,基于此在城市滨水景观中设计时,要重视滨水区与城市总格局之间的模式,能否良好塑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地带。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高效优质推动成城市进步。滨水区作为城市文明的缘起,在发展进程中会有古迹文物遗存,这需要在设计中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对这些元素加以修复利用。如赛龙舟这个人文元素,就是与水文化有关的历史延续。一座城市的特色体现在自然、人文景观之中,滨水区又是展现文化特色最直接的空间区域,在开发中还要侧重城市美学理论,来构造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2.1设计现状。我国滨水区景观建设在理论及实践方面都起步较晚,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投身建设。直到90年代才有质的飞跃,对城市景观品质追求也有所提升,推动新型景观建设的继承性发展。在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讲述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的相关概念、类型、景观特性及景观构建手法等内容,从实践性角度提出滨水景观构建实践指导方法,但是对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体现研究甚少。毫无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是冰冷的,无法被城市居民所青睐,这样的景观设计并不能成为好的设计。若想设计好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匹配适宜的人文理念,复原历史风貌才能有效的将文化传承并转化为人文景观资源,如广州岐江公园,就将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记忆赋予在滨水景观设计中。2.2存在问题。首先是欠缺生态性,在建设中盲目追求外在形式,忽视与自然现状结合,使得景观区域出现大面积铺装的广场形式。而城市水系边缘驳岸也被石砌陡坡生硬处理,造成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其次忽视城市滨水区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完整的传承历史人文性,使得景观品质得不到提升。最后在设计中不能把亲水设施处理完善,降低滨水空间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性,更不能体现滨水景观设计为城市添加的魅力所在。

3城市滨水景观类型及元素构成

3.1空间类型。从城市用地性质及功能来说,可以将城市滨水空间分为商贸、文化、生态、居住、港口及历史遗产类。本文侧重研究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滨水风貌,如韩国清溪川复原,就是生态景观城市发展中重要举措,因为川流见证了汉城历史文脉,周边也存在文化遗迹,所以在复原工程中结合历史及现展,用崭新的文化景观带将二者紧密链接。按空间风格来分,有自然滨水空间:距市中心的近远郊外,环境生态自然,如杭州的西溪湿地;有修复滨水空间:保护滨水地带的历史构筑物,重修缮更新且吸收新城市元素增强空间活力;有休闲滨水空间:与城市生活密切的多功能水域,让居民能亲近生态自然,还成为文化汇聚等人文活动的综合空间。3.2元素构成。自然景观当先,水体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有着特有魅力,具有灵感亲和性,在城市居住区域适当营造水环境,可以提升居住空间的景观品质。滨水驳岸是陆地与水体交岸线,有丰富的软硬景观地带。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追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重视城市特色的地域风貌,成为极具时代优势的滨水景观带。而是后人工景观,滨水区周边建筑及环境小品会影响到景观空间的视觉感官,在城市规划之初就要合理布置景观与建筑的关系,保持景观视觉通透性。滨水区景观小品设施本身就是为居民打造,那么在材质中多少都会融入当地资源特征,如雕刻绘画及历史文化有关的物件,蕴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渗透,也为文化继承的特殊体现。而防护提也是滨水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水域和城市的双重属性,在今天其堤防功能是可以与文化展示结合在景观营造之中。当下滨水绿道是构成滨水景观空间的重要构件物,极具景观引导连通功能,用生态学结合滨水景观内涵,完善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性。可在沿线设置展示地域文化的景观标志,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城市地域文化。展现历史遗存风貌的同时,达到保护城市景观特色以提升滨水区的魅力。如泰晤士河流沿岸的景观,在规划初期就进行合理定位,对历史遗存构筑物进行保护,考虑文化传承且丰富了沿岸景观价值,优化城市景观功能。

4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传承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势必要对当地的水文环境、历史进行分析,将地域文化内涵、自然地理资源、历史人文特征融合,力求营造出具有地域人文特征的滨水景观环境。文化是思想意识、精神上的层面,城市中最需要传承和探究的东西就是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将人文元素融入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价值观念及文化艺术内涵,同时涵盖民风习俗、历史文脉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若能很好的把地域文化的内涵特性契合到滨水景观空间中,就使得滨水景观设计具有当地的历史韵味。首先要让滨水景观营造统一的氛围,以保持景观整体的活力发展;而后因地制宜,使用当地材料,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善用地域特色,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重塑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新形象。重要的是坚持历史遗迹保护原则,本身遗迹就是不可再生的城市文明,在景观创作中要谨慎对待。当滨水景观设计能巧妙的融合城市自然、历史人文及景观特性于一体时,也是对现实生活情境和行为状态的真实反映。若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特性,并不是单纯将历史遗址成为营造元素,而是作为提升游人参与感悟的历史承载物,给予场地精神的诠释,使滨水景观设计成为自然、历史以及人类和谐共处之地。

5结论

水系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其亲水特性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发挥重要作用。滨水景观将城市景观开放呈现,聚集人类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因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好坏,影响着整个城市景观质量。本论文在阐述了自然、人文以及文化等相关特征后,从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出发,重点分析如何在营造过程中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并能在实践中体现,在设计构思上把握滨水景观项目的整体功能性,从细部节点剖析,运用景观构成方式将具象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滨水景观空间场景之中。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人们对滨水景观设计需求、品质十分关注。在今后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加强实践科研能力,不仅分析地域及人文,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可传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滨水新景观。作者简介:郭云帅,1990年生,女,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杨杨.城市滨水环境亲水设施设计的研究[D].西安: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4]李琼.基于历史文脉的广州珠江滨水区更新策略探析[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9.

作者:郭云帅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