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8-29 04:57:53

城市人文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根据对荆门市城市空间人文景观布局的分析,发现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在对城市人文景观保护上的细节缺失问题,通过外国城市建设总结的城市设计的系统理论,提出一种可尝试方案,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人文景观;城市设计;荆门市

一、荆门市城市空间的布局

1.荆门市历史自然环境。荆门城依山而建,城名也因山而得,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荆门”这一地名,自古就有军事重镇素有“荆楚门户,控制要冲”之说。《荆门州志卷之四(疆域)》中的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东抵汉,西抵漳,南抵荆州,北抵蛮河。”位于湖北省的中部,距江陵以抵汉水,连鄢郢而控巴蜀。结合东西南北的地域特点具有包容性。荆门市目前所辖管着包括钟祥市、掇刀区、东宝区、沙洋县、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在内以及一个首级高新区的共计三百多万人口。2.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进程。从城市发展的进程上来看,荆门市的前身荆门县抓住发展“三线城市”的机遇,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渐将城市由传统农业耕作经济转型成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从七十年代开始,引进了一批中央、省、地区级别的企业与建设完备的铁路设施为主,城市形成东西并立的格局。东城区主要是产业工业区域,西城区则是延象山大道建设的居民主城区。在一九八三年荆门市荣格获升成省辖市之后迎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成中等规模的城市。但受地形的影响,荆门市逐步向南发展,于二〇〇〇年跳脱主城区的限制沿二零七国道和荆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选址,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掇刀区。这一决策也加快了荆门主城区的向南扩张,形成以东宝山、西宝山嵌入主城区“两山携城”的情况。3.人文景观的分布。基于荆门城的地理条件,目前主城区现存的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以东宝山、西宝山、象山和城区以内为主的区域。按照曾经的荆门古城承链状环形“包围”着荆门荆门古城,可根据这些人文景观的用途和分布位置划分为标志性宗教建筑、历史人文建筑和文化景观。(1)标志性宗教建筑荆门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尤其是以佛道两家见长,因此以白云楼、唐安古寺为代表的古代宗教建筑分布在荆门城中东西两座山上,白云楼的建造起因是在东宝山峦发现一洞曲径通幽,相传当年吕洞宾曾骑白鹤驾白云在此处修行。故当时的道教信徒便在此处建立了白云观,是荆门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建筑。唐安古寺相传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元赐名广福寺,于明代洪武元年翻修,后改名为安福寺,又在清代乾隆十九年改名为唐安寺。原址位于蒙山东峦(如今的象山公园),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后又重建在西雨山山顶,在二〇〇九年又移至宝马山东麓宝马泉北端。(2)历史人文建筑荆门城的两座有名的历史人文建筑,陆公祠和老莱子山庄都坐落于城西的象山,陆公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陆九渊曾官拜荆门知军在任期内开设讲堂,设立官学贡院,十分受百姓的爱戴。后于明朝弘治年间将他讲学的“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在象山脚下修建陆公祠来纪念他。老莱子山庄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老莱子的“斑衣娱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后由各代的荆门知军因其典故逐渐修缮成形。(3)文化景观龙泉十亭和象山碑刻坐落于象山风景区文明湖一带,自隋代以来始建初月亭,后经历各朝代逐渐修葺亭阁十处有余。与之相对应的象山碑刻因坐落在亭子附近的几眼泉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而得来,其中不乏有黄庭坚、陆九渊的墨笔。

二、荆门市现存的人文景观现状

1.城市快速发展缺陷。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交通、商业、生活水平。人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提高。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景观保护上的问题,通过挖掘文化深度提高城市归属感,可以作为一种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的手段。2.荆门现存人文景观问题。根据我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对于现存的较多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的保护,荆门市区的人文景观保护修葺还是尊重原址面貌,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还是难以避免失真。其次,有部分位于城市社区的人文景观会占据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对于文化景观的认知,历史文化人物的教育科普也是十分欠缺的,这些现存坐落于荆门城市间的人文景观就如同一般的休闲娱乐场所,失去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三、荆门市人文景观建设的指导理论

1.理论指导。正确处理好现代城市发展与人文景观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使城市的横纵向发展趋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在基于对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科普的前提下,吸收借鉴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经验,从根源上对城市动态长期的运行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2.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对于城市面的整体设计,这并不是类似于建筑设计的一元性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再次创作的基础环境,通过将城市区段的划分建立起一种“无形的网”从而影响设计者的决策。这些具体的策略在几十年的实验运行中趋向于完备,在对于荆门市设计空间的整合与规划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城市设计的方法。当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在1971年的旧金山,由当时的城市设计师们设想采用一种区别于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所惯用的针对一个单体建筑的,进行区域化的联系影响各个单体与群体决策,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对于城市环境规划与合理扩建的构想。这些构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归纳和实践,逐渐实现了设计师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构想,在1982年林奇提出的由“方针、计划与导则来指导形成城市环境。”希尔瓦尼在1985年发展了林奇的理论,他将城市设计产品分为了四类“方针政策、设计方案、设计导则和计划”为了更好的理解与运用这四种方针,对这四类方针作出具体解释。(1)方针策略“方针策略”是指对各种想法的综合阐述,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决策,它以各种表现形式影响各个单体与群体层面上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法,多用在历史人文保护和解决税收政策上。(2)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则是针对其他三种方针的具体描述说明,在类似文件中最为具体同时针对编制这类文件的限制也是最大的。(3)设计导则“设计导则”是一类非强制性的规则,其性质包含的内容广泛,属于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是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所需要考量的范畴,城市设计的规则策略也包括了立面处理、建筑的体块与建造面的研究。(4)计划“计划”则是指一种对城市的长期维护以及对于城市环境的管理,是一种动态有机的综合调整,运用丰富的程序计划来鼓励那些改建或是扩建的城市环境从碎片化的无秩序向规则的统一转向。4.规划构想。运用这一城市设计理论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上从源头针对城市现存的人文景观制定方案,依据现行的政府规划文件,同时加强区域、部门、各层次之间协调与整合。

四、结语

现代城市飞速发展扩张与传统人文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荆门市现存的人文景观与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运用成熟的城市设计理论搭建框架,在此框架下设定的城市处理方案或许会对引导城市建设今古共生,提高城市居民归宿感有一定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边晋如.生态立市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提升研究——以荆门市为例[J].建设科技,2016(13):61-64.

[2]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01):19-22.

[3]R.VarkkiGeorge,金广君.当代城市设计诠释[J].规划师,2000(06):98-103.

作者:孟培 甘嘉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