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温室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2-10 08:55:17

展览温室景观设计论文

1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室植物景观特点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动,地中海气候具有显著的冬季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少雨特点。在这种气候下,地中海区域的植株稀疏矮小;叶片坚硬有锯齿;郁金香、风信子、地中海蓝钟花、番红花、小苍兰等香叶植物和秋植球根花卉品种繁多,在绿植上壳斗科高大乔木为主。同时,由于地中海区域夏季高温少雨的气候特点导致该地区的果树果实糖分积累,盛产柑橘、橄榄、石榴、无花果、葡萄等。

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展览温室设计

2.1植物要素景观设计。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殊的株形,绮丽的叶片,加上大多生长热带、亚热带地区,常成为这一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景观的代表树种。棕榈科植物是植物界中最美丽最重要的植物。地中海气候展览温室景观可选择树干挺拔、粗壮的霸王棕;植物高大、形态优美的狐尾椰子;树干挺大,叶形奇特的董棕;树形奇特的王棕。此外,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如药用、木材等都作为收集展示的资源,如南方地区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食用果树、医药原料、能源原料、除虫植物、有毒植物等。以武汉植物园展览温室为例,高大的棕榈科植物凸显出雨林的风情,独木成林、植物绞杀、板根植物、以荤为食的猪笼草、果似人心的人心果树等各种千姿百态展现了文化与花的完美交融。2.2山石要素景观设计。展览温室的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植物造景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甚至与一些动物小景等园林要素相辅相成。在亚热带郁金香、地中海蓝钟花等花类植物下,可通过塑造伟岸的假山和潺潺的溪水时,并在山脊线周围栽植一些高大的乔木,而在山坡、山脚和山沟、溪谷处栽植较为低矮的植物,以烘托山体的挺拔。同时配以不同花色、叶色植物,形成较好的远视景观。再结合蜿蜒曲折的园路设计,可使游人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石材为例,相比石材的使用,木材带给人更多的亲近感,多种形态与表面肌理的木材使整体环境更加相互融洽。2.3水体要素景观设计。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展览温室内,应适当引入一些水景的处理方式,主要以大的静水面为主,少量喷泉为辅。水景的处理方式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而且可以成为局部空间的视觉焦点,赋予景观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额的水体设计为例,其通过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模拟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采用不定时的人工喷雾和降雨,营造了雨林独特的景色与魅力。2.4植物造景与其它要素有机配合。景观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又能作为观赏的对象,还可以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如景观雕塑小品、护栏、休息座椅、垃圾箱、电话亭等有的具有实用功能,有的具有装饰功能,不仅可以保障游客安全,为游客们提供方便,而且有些本身也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温室设计应在硬质景观的设计方面,通过建造沟谷、溪流、叠水、吊桥等,辅以喷雾、音响,营造林木葱茏,沟壑纵横,清泉潺潺,生生不息,时而浓遮蔽日,时而大雨倾盆,时而豁然开朗的热带雨林环境氛围,让游客耳目一新,以艺术化的效果更使游人驻足细观。2.5温室环境控制及环境管理。展览温室是由人工控制的,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空间,展览温室应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展览植物原生长地的温度、相对湿度、通风状况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再造展览植物的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温室的环境控制应包括土壤、日照、供暖、通风、施肥等控制管理。本文选择土壤管理和光照管理进行分析。温室的土壤容重在0~20cm土层应深度采用环刀法测定,并分别测出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以及总孔隙度,用PHS-2C数字酸度计和DDS-207电导率仪进行测定。在通风控制方面,室内水平通风是模拟自然界植物叶片在微风下的运动形式,因为室内为封闭空间,空气在一般情况下多呈静止状态。温室景观设计为使植物能获取足够的CO2,水平通风的速率保持在0.1m/s,风机排列在树冠的水平部位,而且保证水平风能形成循环,表1为温室景观设计应注重的室内空气品质指标。

3结论

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展览温室景观设计中,除了植物、山石、水体、建筑、通风和温湿控制等要素的景观设计之外,温室景观还应后期的植物养护和土壤管理。由于植物生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致使性的因素,尤其是病虫害的侵袭。温室只有确保一定的花木养护管理措施,才能保障景观植物不受病虫侵害。这些要素对于展览温室的景观设计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妍华,孟庆林,张东霞,等.亚热带地区夏季温室温度调节措施效果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144-150.

[2]宋良红,任志锋,李小康.热带、亚热带特色观赏植物引种与应用研究———以郑州植物园展览温室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3(11):66-67.

作者:陈萱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