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空间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11 01:22:02

展览空间设计

展览空间设计篇1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展出内容的更新换代,人们对承载展品的展览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新意,又要充分地体现展品,且不能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展品决定了其所该采用的最佳展示方式,进而影响到了场所的形态;反之,展览空间的好坏也将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准确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功能空间规划、观展行为心理、科技、艺术修养等各方面的专业配合,才能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利用人们良好的情感反映提升展示效果。这一空间实质是一个科技与艺术并重的人为环境,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创造彼此交往交流的中介及桥梁。

本期我们采用栏目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展览空间设计,在《专题》栏目中我们不但邀请了参与展览空间设计工作的一线设计师,还邀请了具有丰富策展经验的策展人以及经营品牌展厅的甲方们,从不同角度谈谈与当代展览空间设计有关的种种。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展览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设计形式,而不仅仅是点、线、面、色、光的结合,本期《特别空间》选择了国内外不同的展览空间设计作品,设计师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及新材料打造与众不同的动态陈列及体验模式,以创造出更高的时空结合度,使参观者置身于一个更为真实的虚拟空间。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展览仿佛是一个跨越时空的“隧道”,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各个感官体验自己尚未了解或未知的世界。

对于策展人及品牌方来说,一个能够恰如其分烘托展品的展厅无疑非常重要,好的展览空间犹如流动的音乐,引导观者进入展览所营造的氛围当中,令观者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举办展览或设计展厅的目的。

在策划一场展览或设立品牌展厅时,策展人及品牌方通常对展览地点及空间有哪些要求与希望呢?

王丰:这要视具体展览性质而定。比如我涉及的展览一般分艺术展览与商业设计展览两类,这两种要求是有区别的。艺术展览往往要求场地纯净甚至肃穆,最好不要有太多设计元素的干扰,艺术家们希望凸显的除了作品还是作品,其余一切都意在烘托与退隐。但这不代表对场地的要求就简单,其实更苛刻。空间感要尽量宏大,地面、墙面最好绝平,材料要好,灯光最好是金卤灯。最后,在非展示区域,往往来一笔出人意表的设计。总之一个纯粹的艺术展览空间设计,追求的每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而商业设计展览空间则不同,在空间的设计上要求“先声夺人”,内外的表现务必最大限度地抓人眼球、新颖独特。至于具体的设计气质则因人因事而异。

Mathieu Borysevicz:我们的画廊展厅所处的大楼十分特别,它是位于外滩的一栋建于上世纪初的前文艺复兴式建筑,当时全中国都处于殖民经济的镀金时代,这栋建筑被用作一家银行。到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振兴的年代,它已经成为奢华与名望的象征。有时候艺术家就会利用空间的历史意义,来作为其作品的某一元素。例如,艺术家刘建华曾经在这个空间里安置了7吨的电子垃圾,来批判中国在全球循环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垃圾进口国,大部分的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卫生污染。刘建华用垃圾直指这一后殖民现象,并通过将垃圾重新包装成“高尚的艺术品”,将它们卖回西方。我们如此奢华的空间中展出了7吨的垃圾,这本身就是利用空间而创造出意义非凡的作品之典型。何健勇:展厅选择地点要考虑行业集中性、人流量、是否位于市场的主通道、市场的发展和定位、设施配置和地理位置。在空间上,层高与店面要成正比,开阔,利于产品展示。我希望展厅能与所处的市场管理方有共同发展的方向和理念,把市场做精做细。

刘仰枝:一个出色的展厅重要的是要建立在一个商业圈比较聚集、购物视觉感较强的地段,还要方便停放交通工具。展厅的设计最好能做到在同一商业街中脱颖而出,吸引客户,就是好展厅。

不同性质的展览对展厅设计的要求不同,作为策展人及品牌方,他们对所要展示的展品及希望达到的展示效果再了解不过,那么在成功策划过多场不同展览以及拥有企业自己的品牌展厅的甲方眼里,展厅的内部设计如何才能将展示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达到设置展厅的目的?

Mathieu Borysevicz:现代艺术空间通常都被打造为一座“白色立方体”一一不经粉饰的空间就不会有妨碍艺术欣赏的嫌疑。然而我们想要打造的空间却恰巧相反。每一个展览都需要一个与之配合的空间,这就涉及到各自在空间与灯光布局上的挑战。特别绚丽,甚至还带有一丝过分华丽的格调。这对于艺术品的展出来说,会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有时却可以起到恰如其分的衬托效果。

王丰:还是说回专业的艺术展览吧。那类空间往往表现为大气而退隐的,色彩不外乎黑、白、灰,至多也是深灰、浅灰中性色,这样才能兼容并彰显各类色调的艺术作品。而一个完好平整的地面于展览效果相当重要,看似简单,做好却不易。合乎要求的可选材料,无非那几种,而要别致,就难了。至于具体设计元素,需视乎每个艺术空间的定位而言,或凝重冷漠宛然高格调的学术殿堂,或亲和迎人走市场路线。

何健勇:展厅设计需根据品牌定位和特色来进行,体现品牌文化,有利于产品销售。这样做,顾客在选购产品的同时,也能不断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度。我觉得展厅不能做成一个纯粹的商业空间,要有艺术,要有文化。

刘仰枝:我认为对于灯具展厅来说,把整个卖场分成局部场景设计展示出来,是很重要的,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划分不同的灯光氛围,才能体现出不同的灯具卖点。由此才能展示出灯具相互衬托配合的重要性,让每一种产品都有独特的卖点,才能达到设计展厅的目的。整个展厅的色彩搭配要走在市场的前列。常言说:术业有专攻,在面对不同需求的展览空间时,策展人与甲方是否会选择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空间设计呢?

Mathieu Borysevicz:考虑到经费的问题,事实上并不会在举办每次展览时都邀请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每个艺术家都是设计者,另外作为策展人,

如何设计规划空间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如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我不会排斥和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来合作。

王丰:会的。但因为自己也是从事设计行业的,对自己策划的展览,往往在气质的把握上更清楚。所以大部分展览设计,还是自己来操作的。年前我有去看北京三里屯village北区的一个展览,是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回顾展。展厅共分三层,是一个独立而特别的玻璃建筑,首先在风格上与大师的作品就很搭。据说也是临时建筑,但在所有的展览细节处理上却是一丝不苟。纯净安静的中性灰与光和影的完美结合,所有展墙展板恰到好处的体量关系,皆由盖里恣肆灵动而不失理性的手绘线条来挑动穿插,很好地呈现了这位建筑大师贯穿一生的盖世才华。

何健勇:当然会。专业的事情专业做,这是毋庸置疑的。展厅是品牌文化传播的窗口,也可体现产品价值。

刘仰枝:我们公司自2003年起一直都是与设计展厅的专业人员合作,共同打造品牌专卖展厅,因为专业设计人员才能让公司产品更好地展示个性,发挥每种产品的重要性,更能突出产品与展厅的统一、协调,提升产品的自身价值。展厅的作用比较广泛,主要功能是从展厅的设计风格及档次来体现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提升也是从展厅上得以发挥、推进。最重要的是以展厅的投入来体现产品的价值,能让客户从中感受到产品带来的价值观!

在这个新科技与新材料层出不穷、追求创意、倡导环保的年代,人们对展览空间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结合展品所要表述的理念,营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空间,对设计师们来说,各有不同的经验。既是观者又是设计者,设计师面对国内外的展览及展览空间,其视角及观点自然不同。

Marc Brulhart:不仅是展览、博物馆,我还会参观我曾经待过的每一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建筑、新开的酒吧和饭店。这有助于我理解不同的观点,了解新的想法和主题,并收集当地知识。参观展览和博物馆加深了我的知识,帮助我形成关于不同主题的见解,而且还是我灵感的来源。我们设计过不少展览,参与组织和规划展览也有好几年了,我们甚至还为一家画廊创作过主题内容。实际上,这一切始于1997年,那时我们为香港电讯设计一个商业展览,从那以后,我们每完成一个这样的任务,就对这个领域加深了理解。现在我们经常被邀请设计不同的主题,有时是帮助一个品牌诞生,代表品牌发言,阐述品牌历史,或者帮助政府或机构去传达信息,诸如此类。最棒的是我们有源源不断的主题可以去设计,从不会无聊。

Clóudio Vilarinho:灯光和色彩都是展厅设计中的主要元素,因为它们可以充实和丰富场景。因此,我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灯光效果以及色彩使用可以为项目实现的增值。

黄书恒:展览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展览和非商业展览,把非商业性展览做得很好其实不容易。比如博物馆设计,最大的原因就是要成就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在于设计单位或设计师本身,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支持很重要。在一些先进国家,博物馆其实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非常重要的文明指标。但目前来看,在亚洲国家,虽然近年来在经济上都有不错的发展,但文化建设部分还是有待努力。不仅是大陆,其实在台湾来讲,以往政府并没有非常重视博物馆这一块,并不会把博物馆当作非常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所以单靠设计单位完全把这一块做好其实很困难。因为博物馆设计要涉及的专业非常非常多,不仅有室内设计,还有展品设计、灯光设计、多媒体互动设计、平面视觉设计等,不同的专业交织在一起,才能够完成。在这之前,设计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要提前把整个脚本写好。相对来说,商业设计展览的目的性更强,相对简单的多,业主方面会有很清楚的预算和时间,把他想要的东西清楚地告诉你。

谢英凯:广州展览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中,无论是文化艺术类型还是商业性质类型,整个行业的氛围和产业的发展都相对成熟。而与此同时,非商业展览近年正悄然兴起。当然,可能大家都对非商业展览的传播效果心存疑问,但通过近年参与的一些设计创意展览,我们发现,参观者的性质逐年增加并多样化,从体验到加以运用使在场的交流产生良性的化学效果。不过,其实现在很多非商业展览都有商业成份,只不过他们可能会很巧妙地结合。从传播效果来说,非商业性展览可能不像商业性展览那样,今天做了宣传,明天就已略有成绩,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它的出发点是更加深入而长远的,最后它所达到的影响力同范围有时甚至会超出你所想像的。

展览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特质。这就要求设计师着重考虑观者感受,行走动线、灯光、色彩等等都是影响展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ATELIER BRǖCKNER:每件展品都有它独特的光环和独有的故事要讲述。好的配景能为每件展品找到合适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氛围;好的展览空间设计注重实现展厅氛围与参观者的对话;好的展览空间的设计就是让每件展品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

Marc Brulhart:最重要的部分是如何同时兼顾主题内容和参观者的体会感受,而这将会带给游客难忘的视觉之旅。同时,我们会用图表展示出不同展品的位置,方便游客顺利进行参观。除此,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展品的具体内容,并用心情板和草图辅助说明。最后,只要整体感受或内容规划通过,我们就开始设计,效果图、平面图、图样,并做出多媒体故事版。最重要的是把参观者的体会感受与你希望留给观众的信息进行对比,并将其谨记于心。这使一切工作得以开展。

Clá udio Vilarinho:每个项目都会有若干要点帮助我们开始并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

1 一个理念、一个创意、一幅富有冲击感的画面,这些因素构成了整个设计;

2 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把这种方案转变为独特的项目设计;

3 一种充满现代感的设计语言,因为这可使我们的作品在未来得以继续生存;

4 奉行简约主义,因为这是我们的特色;

5 灵活的主题,使设计价值更符合客户要求;

6 可持续性,这是我们的工作主题,也因为我们关心这个世界:

另外,兼顾家具设计(如果事先征得客户同意),使之成为建筑设计的补充。

展览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模糊性;展览建筑交通空间;复合空间;软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28-02

1、问题缘起

随着当代展览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建筑师营造交通空间的方法更为多样和独到,其中比较受认同的一种方式就是将建筑的交通空间与其他空间逐步融合,交通空间呈现模糊性的特征,没有确定的边界,没有确定的空间特性,功能和形态得到拓展,不再是单一的、消极的连接空间,更为开放、活泼、积极,能够严格定义的“交通空间”似乎消失了。

2、模糊性概念的引入

模糊性这个概念在语义学和文学的范畴都有了较准确的描述,布莱克-威尔在《语言和哲学》一书中写道“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查德说:“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定性”,他用0(不属于)和1(属于)的渐变来表示模糊性。

当模糊性这个概念被引入建筑空间设计中,更强调了不确定性、渐变性和关联性,具体来说,即一个空间没有可以准确界定的边界和空间归属,处于从一种空间特性向另一种空间特性过渡的状态,同时联系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紧密的空间对象,这样的空间即可以视为模糊性空间。而在展览建筑的交通空间中,模糊性现象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传统的展览建筑可以看做由动态的交通空间与静态的功能空间两部分组成,两者相对独立;而当代建筑中,交通空间的独立性率先被消解,交通空间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存在,而是变成多种属性空间的融合,成了我们所说的“模糊”。

3、模糊性在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的表现和影响

模糊性在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的表现大致包括边界的消隐,即消解交通空间的围合界面;和形态的多样,即交通空间的形式更具有可塑性。

3.1 边界的消隐

我们对于空间的第一感知一般来自于围合它的边界而不是空间本身,建筑师对于空间的塑造也是从界面处理开始,界面为空间设定了一个有限范围,而消隐则给这个范围带来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边界的消隐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交通空间中的“墙”和“层”,即是垂直边界的消隐和水平边界的消隐。

“墙”作为交通空间的维护界面,是建立交通空间独立性的主要元素,当“墙”被移除时,同一个水平空间内的使用者就能直接通过视觉相互观察,并且在空间功能和活动上彼此同化而产生连锁反应,人对空间的印象也由多个小空间变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使得交通空间从一个封闭的场所转变为复合空间的一部分,在空间行为和感知上与其他空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就形成了所说的空间连续性。例如,妹岛和世设计的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就将弱化“墙”做到了极致,建筑犹如两片水平飘板,将竖向支撑体系都隐藏在其中,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是相互贯通的一个整体,通过地形变化未划分区域,人的活动则保持始终的连贯和完整。

“层”则是建筑空间的水平界面,将空间限定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上,是交通空间联系的主要对象,当“层”被消解,人在建筑内部的活动从规律的平面活动跃升到复杂多变、充满可能性的三维空间活动。例如,UNS事务所设计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将坡道作为平面的一部分,不同标高上的空间通过坡道融汇成一个共同的大空间,这里已经没有了明确“层”的概念,只有无限延伸的建筑空间。

边界的消隐使得展览建筑交通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都得到解放,不再有明确的界面将交通空间与其他空间分隔开,人在不同的空间中穿行也不再受到边界的束缚,这种做法突破传统的空间模型,形成全新的空间感受。

3.2 形态的多样

模糊性在交通空间形态上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建筑师由塑造不变、单义的空间形态转为塑造可变、多义的空间形态,由塑造静态、独立的空间形态转为塑造动态、连续的空间形态。传统的交通空间例如楼梯、台阶、走道等,在我们印象中多是稳定的、有明确的规律性和秩序性,并且可以被人们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使用者只能遵从既定的路径未进入展览空间并按照顺序完成整个观展过程。而模糊性的引入,意味着公共交通空间不必重复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更加动态和叙事化,坡道、开放走廊等元素的引入使得交通空间更加充满活力,不可预知,由它们形成的交通空间可以任意在三维空间中穿梭、跳跃、扭曲和盘旋,形成各种夸张独特的空间形态,吸引了人们进入展览建筑,并且自由使用和体验整个建筑空间。

3.3 模糊性带来的影响

展览建筑交通空间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模糊性,改变了原有的一层不变的空间秩序,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功能的复合,即综合和复杂的空间特性,使其兼具多种功能。“特意设计出来的不定形式是以生活中的的不定为基础在建筑要素中反应出来的”,随着交通空间界面的消解,形态的多样,空间层面上独立的交通空间已不复存在,其功能的单一、独立也逐步被弱化,当代展览建筑的交通空间与交流、展示、休憩空间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功能复杂性来源于现在人们空间活动和心理需求的多样化,而表现在交通空间中就形成了功能的模糊和交叉。走廊兼做展览,开放楼梯兼做休息和交流空间,通过与其他功能的整合,并且吸收其活动特性,交通空间能够以更积极更有机的形态融入整体建筑。

二是行为的丰富,为更多使用行为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空间活动是一种连锁反应,浅层次的活动是一切空间行为产生的基础”,在展览建筑中,我们可以把交通活动作为一切活动的脉络,而交通空间则是这些活动的载体。交通空间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在进行行走和停留活动时,能够接触更多活动形态,比如看到其他人在观展,穿过正在表演的人群等等,这种空间的模糊使得发生更深层次活动的几率大大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人在展览建筑中丰富多样的行为模式。

三是开放的体验,即为人们提供更多探索的空间。我们可以将模糊态看做是空间由固体形态到液体形态的转变,一切空间体验经过适度的模糊,变得更为有弹性和张力。模糊的交通空间可以作为一个不确定的线索,对于所有功能空间都是开放的和包容的,只给使用者指出大致的空间范围和行进方向,将探索和体验空间的主导权交还给使用者。使用者如同水滴一样在这类交通空间中流动、聚集和分散,随时能选择停留或者继续前进。展览建筑的交通空间通过模糊性被还原到最接近人生活的状态,让使用者自由的、有选择的穿行并接触其他功能空间,这种开放的空间体验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片面化、模式化的观展模式,以一种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未创造空间。

4、交通空间模糊性的设计策略

经过对展览建筑中交通空间的浅析,我们可以发现,适度的模糊是符合人对空间的认知的,我们需要模糊性是开放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模糊”,却不是杂乱无序的“模糊”,而如何在设计过程有意识引入模糊元素,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的。以下列举一些当前展览建筑交通空间营造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策略。

4.1 “软化”策略

“软化”策略主要针对展览建筑交通空间的界面和形态,可以体现为空间的透明、弹性、不规则等多种形态。其中“透明”指使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来建造空间隔断,或者部分移除空间隔断,使得不同空间之间能够有视线及活动的交流。例如,妹岛和世在金泽美术馆中就采用了360度透明的玻璃幕墙,并将视觉上成为障碍的柱子散开,使得人在交通空间穿行时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其他空间的活动状况,同时能够驻足欣赏庭院的美景。“弹性”指交通空间能够根据使用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例如可移动的分隔、可翻折组合的空间装置等等,使得空间的形态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弹性变化。“不规则”指打破规则的图形化平面,根据实际的需求对空间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为多样的空间行为提供可能性。“软化”是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中最常用的一个设计策略,能够充分综合功能与活动的需求,同时使交通空间更灵活多变,以与多样的场地环境相适应。

4.2 “融合”和“片段”策略

“融合”策略指基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将展览建筑交通空间与其他空间有机整合和分隔,呈现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既保证空间的相对完整,又能提供适度的开放性,实现活动的互动和交流。“片段”策略指将功能空间视为一个个词语,用交通空间来连接成完整的语句,可以通过连接上的跳跃、感知上的交错来模糊不同的空间。这两种方式都是从空间的组合和秩序着手,形成暧昧的复杂的空间模式。例如,哈迪德设计的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中,弧形走道沿着墙体自由延展,黑色楼梯轻盈地悬浮彼此连接,使得展示者可以在其中任意的游走,随意的跳跃或者回放,无拘无束的互动和对话,充分表现了展示形式的自由和灵活,“在自由的时空体系中,所有的元素在飘移,关系在变化,不再相互咬接建立固定的联系,全局结构为此不断重新调整,由是运动,永无休止,没有重复”。

4.3 “折叠”策略

“折叠”策略值利用坡道、楼梯、自动扶梯的非常规交错布置,或楼层相对连续的、整体的曲面起伏,来连接多维度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形态,使得交通空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始和结尾,没有上下前后之分,能够通过漫步式的交通未串联所有空间,并充满整个展览建筑,成为复合的功能空间的一部分。

这个策略在当代展览建筑中已经有很多应用,因为其独特的戏剧性和空间张力能够鲜明的勾画出建筑本身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建筑空间形态。例如莱特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厅就是一条直通6层的坡道,螺旋而上,彻底打破了交通空间与展厅的界限,形成了不能单一定义的模糊空间,人们可以顺着坡道连续的观展和交流互动,不用受到任何空间局限。例如库哈斯的图苏图书馆方案(图5),由曲折的板构造了确定的流线,将楼层与坡道之间模糊化了,在曲折的空间中浓缩了休息节点、内庭院等等元素,达到三维空间上的连续性。

展览空间设计篇3

1 国内展览展示设计种材料浪费的现象及原因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展览业采用的材料均选自于建筑、装修行业,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木结构,其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并且在原有的室内装修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使其满足展示设计中的需求。常见的改造有在纯木结构中加入钢管制成龙骨,这样可以满足设计中对于高大结构的需求,同时使整体造型更加稳定牢固,同时也可以减轻结构的整体重量。木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防火板、大芯板、铝塑板、五厘板、九厘板、纤维板或刨花板等人造板材,这些材料无法满足展览会施工周期短、更新频率高、使用时间短、运输组装方便的要求。[1]

通常情况下,商业展览制作的时间为三天左右,展览时间约为七天左右,然后一天拆展,随后为下一个展会开始绘制,由于时间的紧迫,使得传统木材结构中加工使用的胶合剂会散发出大量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而这些气体在短时间内没有完全挥发,造成展馆内的空气污染。展览品使用的木结构资源消耗巨大,但是通常只能使用一次,在展会结束的时候,受到自身的限制,连接方式也都是一次性的结构。所以,只能当做垃圾进行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

下文对目前国内展览展示材料浪费及污染的现象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1 展览业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处于展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展览业发达的国家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不断地积累经验才有了现在使用的先进材料技术。我国展览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初级阶段是必然阶段,尽管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但相较发达国家仍显得年轻,需要时间经验的累积才能不断研发出先进的材料技术。近年来,国际一路的大型展览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也证明了我国展览业的巨大潜力。[3]

1.2 展览专业人才的缺乏

纵观展览业在我国高校中的状况和地位,可以看出展览展示材料的研究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国外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德国,他们不仅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展览人才教育培训系统,还专门建立了关于展览专业人员的人才认证制度。而我国的展览教育明显落后,至199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设立了专门的展示设计专业,并且招收两年制的专科生,至1996年才正式的成立展示设计专业,成为国内唯一授予展示设计硕士学位的学校。目前我国严重缺少展览专业人才,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且流失率很大,展览设计人员不成熟,先进技术与系统设计能力的落后等原因,使展览展示材料的应用研究处于落后状态。[4]

1.3 国内商业展览的展示空间尚未合理利用材料传达信息

目前国内展览展示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且加工的方法大致相同。另外,大部分设计价值无法得到经济上的认可,造成展示设计需要依靠繁冗的造型、奇异的外观、庞大的空间、眼花缭乱的色彩与震耳欲聋的音响来追求个性化,使得展示现场局面混乱,使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之间互相干扰,尽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5]

1.4 从设计为材料服务到材料以设计为中心

目前,展览展示的集中固定材料成为限制展示设计思路的重要问题。大芯板、防火板等常用的展示材料是我国展览业刚刚兴起时,市场材料选择单一情况下的阶段性选择,当时的展览活动数量较少且规模小。随着科技水平的发达,展示活动已经逐渐演化为单独的行业,展示设计使用的材料范畴也应该随之拓宽,打破原有设计思维框架对设计造成的舒服,根据商业性展览展示设计的要求与活动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拓宽展示材料概念的范围,扭转被动设计的局面。

2 商业展览展示设计中材料运用研究

2.1 参考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利用资源设计

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便开始不断的探索建筑设计,人类将可以使用的各种材料――泥土、石材、木材、钢材等运用到自己居住空间的建设中。在过去生产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中,建造住宅的原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各地的条件不同,建筑设计也具有地方多样性。最典型的情况是欧洲建筑多为石材,注重立面,而中国,尤其是平原地区多为木材为主,强调水平方向空间。

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多元化的应用,使得建筑形态呈现多元化,结合当地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玻璃幕墙、索膜建筑等现代化建筑等出现都与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的发展存在直接联系。设计与材料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角度看,设计的本质就是合理的选择材料、使用材料。

2.2 展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似性

展示设计与建筑设计实际上都是空间艺术,都是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空间,两种设计都具有使用性价值。展览展示设计与建筑设计基于相同得目的,自然存在很多共同性,展示设计可以从建筑设计中汲取适用于自身的经验。国际上许多成功的展览展示设计,是由具有丰富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完成的。

2.3 展览展示设计应从建筑设计中获取经验,摆脱模仿造型与借鉴材料的枷锁

建筑空间是人类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空间。展示空间,尤其是商业展览空间,其搭建时间和存在时间较短,展览的目的也主要为了传递某种特殊的商业信息,因此,展览组品是具有艺术性和直接商业目的的瞬间型作品。

3 展示材料的使用应服务于展示设计

展览展示设计应该从资源着手,通过设计手段达到指定的目标,同时传递信息,构建多方信息交流的空间。展览展示设计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展览材料选择范围,以工业设计为指导思想,尽可能尝试任何材料,并经过设计手段后加以利用。这些材料可能是新发明的,也可能是存在已久不被人注意的,也可以是具有特殊用途的,我们可以将常用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改变其效果,从本质上寻求个性的发展。

展览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美术馆 儿童展览专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67-01

一、儿童展览专区的定义

儿童展览专区指的是以实现儿童审美教育为发展目标,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等展览形式来满足审美素养发展需求的场所。

二、当前我国儿童展览专区现存问题

(一)儿童展览展区被误读为儿童教育场所

由于我国美术馆对于儿童展览专区设立的认知水平较低,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资金、经验,从而使得国内大部分美术馆认为只要开设一个儿童专区就可以当做儿童展览展区。比如四川博物院的儿童活动区或者是上海美术馆的活动中心等等。这些美术馆所设立的儿童展览专区都是单纯认为儿童展览专区只是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区域,从而使得这类区域结构、内容雷同现象频现。再加上美术馆缺乏相应的经验,使得儿童展览专区没有实质性的展览内容,从而造成活动空间的严重浪费。

(二)儿童展览区设立上受到资金与经验的限制

尽管国内少数美术馆在儿童展览专区设立上,已经意识到不应当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场所,同时还需要专门展览一些适合于儿童的作品。但是由于策展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美术馆本身资金匮乏,从而使得儿童展览区最终沦为儿童休闲玩耍的活动区域。比如首都美术馆在以七彩坊为主题的儿童展览专区设计上,原设计是想设立一个面积适中且结构丰富的儿童展览区。但是由于主馆建设投入较多,使得儿童展览专区建设资金严重缩水。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儿童展览区设立的数量与经验比较少,从而使得各个美术馆在策展内容与形式上没有专业的机构可以指导,而美术馆如果聘请国外机构来进行设计的成本过高,从而造成儿童展览区计划最终流产。

(三)传统美术馆尚未给儿童展览区留出足够发展空间

儿童展览区对于传统美术馆来说,不仅是一个新鲜事物,而且也是当前我国美术馆空间设计上的一块空白。自从20世纪兴起的儿童美术馆潮流以来,很多传统美术馆都开始尝试设立儿童展览专区。然而由于主馆建设需要场地或者主馆空间设计上没有留出相应的空间,使得儿童展览专区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展览区。比如上海美术馆所设立的活动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儿童展览专区,然而由于这块区域面积较小,再加上策展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从而使得儿童展览专区容纳20人,可以说这种小面积的儿童展览区并不能够发挥出其对儿童审美教育的功能。

三、儿童展览区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美术馆应当明确儿童展览专区的结构与内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儿童展览专区流行于欧美国家,而随着儿童展览专区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少数美术馆也开始尝试通过设立儿童展览专区来拓展美术馆的儿童审美教育功能。从发展水平上说,我国台湾地区在儿童展览专区发展成果是最好的,而大陆地区则依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随着国内美术馆对儿童审美教育的日益重视,使得儿童审美教育范围逐渐扩展到儿童展览专区,由此也就使得儿童展览专区成为美术馆空间发展的新内容。针对于本文中所分析的问题来说,笔者认为当前国内美术馆在儿童展览专区设立上应当进一步加大区域建设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力度,另外还要依据美术馆本身的优势来拓展展览馆的资源来源,比如开展暑期美术培训班等活动为展览费用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美术馆管理部门还应当对儿童展览专区的功能有一个准确合理的认知,那就是儿童展览专区并非是单纯的儿童审美教育场所,更多的则是从博物展览的角度上来开展教育活动。比如我国台湾省的博物院所设立的儿童艺术中心会定期组织儿童博物展览,从而使得孩子们可以及时的了解美术馆的典藏情况。当前我馆在儿童展区的设计上,将馆区的七号展厅作为固定展厅,活动较多时也会使用其他展厅,在这一点上我馆是非常活动的,同时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展览馆注重儿童教育的功能特色。另外,我馆儿童展区都是由培训部老师负责,且展览的资金都来源于培训课程收入,所以儿童展区展览资金是非常稳定的;经验上,我馆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儿童主题的展览、绘画活动,并且还经常与国内外艺术教育机构、美术馆进行交流合作,比如2013年6月1日-15日举办的“绘画乐园”就是我馆与德国辉柏嘉合作举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童绘画活动,且绘画作品由广东展览馆收藏,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儿童了解展馆典藏情况,而且也提升了其公众文化传播、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传统美术馆空间结构

首先国内美术馆应当加强与国外美术馆的合作,积极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美术馆在儿童展览专区方面的发展经验,从而结合我国美术馆建设特点,进而形成符合我国美术馆空间结构特色的儿童展览专区;其次是美术馆应当通过开设分馆或者撤出部分空间的方式来为儿童展览专区的设立提供更多的建设空间。另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美术馆为了设立儿童展览专区可以撤出部分空间或者开设分馆,但是始终应当坚持以展现主馆馆藏为主,要摒弃过于追求儿童展览专区的设立,避免专区设立不合理又丧失主馆特色的结构问题。比如我馆就将七号展厅作为固定的儿童展览区。并且在数次儿童美术展览活动中,征用了其他展厅,从而扩大了儿童展览专区的空间,同时也对整个馆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如在“擦火柴――儿童创意思维课堂”创意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中,馆方就将10号、11号展厅作为本次展览的展示厅,并未因展览馆本身的结构而受到限制。又如2013年6月1日-15日所举办的大型儿童水彩画“绘画乐园”活动中,馆方特意搭建了一个名为“辉柏嘉迷你美术馆”,从而用于展示培训中心儿童们平日创作的美术作品。我馆在本次活动中临时设计的一个专门的儿童展区可以说正是对原馆区空间的一个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活动展览的活动范围,同时又保障了整个馆区的完整性,可以说这一点是国内同类展览馆儿童展区上的一种创新和可借鉴经验。

展览空间设计篇5

【关键词】大型展览馆;公共建筑;设计难点;有效对策

1 前言

随着当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大型展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功能集约化发展需求的代表,正越来越多地将大型商业、办公、文化等多种复杂功能集于一体。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规模大,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按照常规的小规模建筑考虑,需要考虑更多的设计难点,并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综合作用。本文分析的设计难点主要包括消防设计、观众满意度和自控系统三个方面。以大型展览馆为例,一个展览馆只有将观众的需求考虑得比较全面,才会将展览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从而赢得观众的喜欢,进而扩大展览馆的影响力。

2 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设计难点

2.1 消防设计难点

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是人群密集场所,因而需要格外强调消防设计和人群疏散,否则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消防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防火分区难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对于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来说,防火分区的要求限制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第二,人员密集,疏散困难展览馆参展期间人员较集中。人员相对比较固定,对展厅的情况比较熟悉,紧急情况下自身较容易疏散,展厅人员不易找到疏散出口,造成疏散拥堵。第三,烟气危害严重。在大型展览馆内,由于烟气蔓延受到空气稀释、热风压效应和烟囱效应的影响,易对人员疏散构成严重威胁,危害性较大。

2.2 观众满意度设计难点

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一般主要是服务于大众,对观众满意度设计需要程度高。以展览馆为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展览馆是一种服务性的单位,一个方面是对于产品的质量评价,另一个方面的质量评价主要是针对展览馆中的观众。观众的满意度可以影响到展览馆展品的展示,展览馆也只有多从观众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更好地提高展览馆的服务质量。观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参与的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参与的深度。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大,在照顾所有观众的问题上需要格外设计,以满足所有观众的要求。

2.3 自控系统的设计难点

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规模的扩大,给楼宇自控系统带来设计难点。大型公共建筑具有面积大、空间广等特点,普通的通信线缆和传统单一的RS485协议难以满足系统的要求,系统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大空间建筑容易形成温度梯度,增加了室内温度控制的难度,对控制策略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化展馆内机电设备较多且较复杂,不同厂家设备的工艺要求存在差异,如何合理配置现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更好地满足对各种机电设备的监控要求。展馆的使用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单一的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展览或不同使用方式的需求。

3 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难点相应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消防性能的有效对策

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提高消防性能,可以按照功能区划分防火分区,既可以满足使用功能需要,根据实际的火灾风险等级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以确保人员疏散安全性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出口和次安全区在一般建筑的消防设计中,通常将防烟楼梯间作为安全出口。对大型展览建筑,人员与疏散楼梯或对外出口的距离超过规范的要求,对此可采用相邻展厅进行疏散。采取特殊的消防设施常规的消防设施在展览馆建筑内很难发挥作用,在消防设计时可以根据展览馆的空间结构、尺寸等特点,选取适合大空间展览场馆所使用的火灾报警探测器和灭火系统。

3.2 提高观众满意度的有效对策

如何提高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观众满意度,首先应该正确选址,尽量选择在一个城市的中心,或者是城市近郊中交通状况比较好的地方,还要有面积较大的停车场,为驾车前来的远程观众提供停车和活动的便利。在展览馆外面,最好多种植一些植物,给观众一种感官上的美感。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对于展览馆的外部道路,一定要顺畅,便于观众出行。要在馆中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并在馆中设置好通风设备,尽量使光照对展品的照明呈现出接近天然光的状态,让观众产生一种更逼真的感觉,使观众参观时感觉更加舒适、自然。

3.3 自控系统设计的有效对策

针对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自控系统设计,要针对建筑特点及其引出的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型展馆空间大,信号传输线路长,可以充分利用展馆的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的共享采用国际通用的TCP/IP开放式网络传输协议。展馆内机设备较多,因此选择的系统必须满足国际通用标准协议,使系统集成更具开放性。根据不同展览人流量不一样的特点,采用自适应PID控制方式,应用于不同场合,更好地实现对展馆内空气质量的调节。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规定,实现当某消防分区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关闭对应区域空调设备的联动。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型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属于大空间建筑,具有体积大、空间大等特点,应根据建筑物的整体功能需求和物业管理方式确定控制水平,选择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经济合理的控制系统方案和设备。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空间大,在社会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着重考虑建筑设计中的难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屈国俐,朱大忠.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J].建筑技艺,2012(06).

[2]游宇航,孙晓乾,刘壮志.大型公共建筑消防设计若干难点问题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02).

[3]杜冰,卢迎华.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价值工程,2010(21).

[4]赵寅钧.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5]张建松,吴复民.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亟待回归理性[J].瞭望新闻周刊,2006(51).

展览空间设计篇6

关键词 展览 色彩 艺术性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美术展览是指各类美术作品在一处精心设计空间内的展示,有时附有简略文字性的解释。如今许多美术展览已成规模,以往我国传统的美术展览大致通过三种传媒方式:一类是官方的、体制文化的,如国家型的各届美术作品展等;二类是学术的、专业的,如知名美术家个人展览等;三类是商业的、经济的,如美术作品拍卖展等。这三种传媒形式的展览构成为了艺术文化的传播平台,已成为了美术家传播艺术思想的盛会,同时也成为了商家的投资新选择。但现代的美术展览已有了很大的融合,大多以三类展览与网络相混合来进行的,体现了今天传媒中美术展览与社会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展览文化也变得日益丰富繁荣。现今,美术作品展览中的艺术性和现代性作为展览的重轴,对美术展览的发展还承担着引导和指向作用。

美术展览并非只是简单的美术作品陈列,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作品的魅力,除了美术作品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外,传媒展览的艺术性也会给美术作品增加传播作用。美术展览作为一种传播艺术语言体系,在展览过程中体现的不仅只有运作方式和操作技巧,还包括选题视角、人文理念、艺术内涵,主要就是展览的艺术性问题;许多的学术团体、展览机构或美术馆都研拟自己的策展决策模型,使展览信息的传播快速、广泛的送达到接受者,从而使展览的信息得到较好的传播,但,这种展览模式的套用仅是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一种需求,从展览的本质目的出发,体现艺术魅力,展览还需要本身艺术价值,规范的、科学的展览流程中加入丰富的艺术元素将使展览更可观、可研。在现代传媒中美术展览中加入艺术元素主要有以下具体环节:

选择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在举办展览前期需要一份详细的调查和预测,调查预测出展览对象及其可行性并提出,之后制定详细流程计划。全面精心的前期策划至关重要,是美术展会成败的第一步。前期准备完毕就是选择艺术品,如果是官方展览,这些美术作品来自不同的机构;如果是学术展览,主要来自美术专业机构等;如果是商业展览,很多来自企业、画廊和收藏机构。美术作品的选择是根据展览的目的而定,确定展览的主题,定位于是什么性质的展览来选择所展览的美术作品,但是其中有个协调的过程,无论什么性质的展览,都需要分类进行,所以美术作品的选择就需要考虑到展览目的和作品分类问题,也就是整个展览主题的艺术性统一、和谐。

设计展览空间的艺术性。展览的具体展现内容包括美术作品、标签、正文镶板凳,有时也包括目录。根据作品数量、作品风格、作品定位等对建筑环境进行与作品相协调的设计,包括展览柜台、展览框架、照明选择等。掌握展览室内总体设计风格。设定总体环境色调,在此环节最为重要,除以上因素外,展览的氛围还需要环境的衬托和强调,涉及到色彩和诸方面,定位色彩元素对展览的艺术性有良好的调节视神经作用,所以色彩常被人视为精神上、感情上的重要语言是有道理的,它确实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表达。暖色传达给人以兴奋,冷色给人平静、清爽的感觉,而黑色白色则给人以严肃、素朴的感觉,灰色给人以安详、舒适的感觉。不同色彩的搭配、变幻、调和,更加显现风格迥异的感官映像,给人多种媒介汁感觉。它能更深刻的吸引人,达到传媒神经的最高境界,加强造型的效果,它直接地、更好地传递展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影响。除色彩不仅给人以美的感觉,同时还会带来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展览中色彩的运用在现代传媒中要有穿透力和时空感,要做到传递的感官丰富性、多样性,就不能仅停留在色彩的形式变化上,展览空间色彩设计的真正灵魂其实来自于设计师的意设,没有意念的空间色彩传递,无异于一具空有漂亮的色彩躯壳,只有将创作意念配合色彩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设计才有灵魂,那些颜色就会向观众传情达意,发挥出色彩对展览的配合、衬托灵动作用。传媒色彩的单纯、明确有很强的符号性,适合学术性的展览和宣传,这类的色彩设计相比展览在目的上更加着重传媒本身的价值,它能有效地统一总体特征。突出个体面貌,对作品起到较强的衬托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会刺激人的感官,引起某种情绪和心理的变化,这样的色彩应用于集体展览宣传上,可以融合作品的多样性,统一展室视觉;柔和微妙的色彩则含蓄内向,令人细细品味,对民族风格、乡土风格的展览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色彩设计。因此,美术展览的艺术性和现代性在当今的传媒视觉冲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的色彩使展览的个性明显,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也强;丰富的色彩能极大满足视觉审美,带给观众更加全面的视觉享受。

色彩是展览艺术的完善和补充,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色与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安排,达到色彩的和谐,构建统一的展览,延伸空间影响。例如,补色是视觉对立中最具有对抗性的,而在媒体补色中一旦得到调和而形成更加完美统一,并通过今日的工具:相机、电脑、电视电影等来实践三类展览媒体激荡人心的和谐的力体目的。色彩具有不稳定性,色彩的各要素之间又相互依赖。在展览空间色彩设计中,在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法则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整体效果的把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审美形态。设计者运用色彩艺术知识与应用表现相结合,完成色彩语意。不管是哪种形式。色彩理论是有章可循,可以把握的,恰恰相反,激发全新的想象,找到突出的个性(潜能的独特的特征),结合色彩表现的创意,将全新的演变转化成展览的个性色彩。前者是凭直觉,后者是熟练掌握了知识后赋予的展览空间色彩的主观表现,即精神的前者是直观的观察和表现色彩。所以,在当今设计思想的进步下,我们要努力打破常规的传统色彩设计方式,从模仿的技术导致的程式化中的转换成创新思维的设计,也是目前的理念。就空间艺术性设计还需要细致到作品位置的摆放,充分考虑到展览参观者实地的参观路线,让作品尽收眼底也是美术展览艺术性的一方面。总之,经过周密考虑而将展览空间设计得富有艺术性,让美术作品在富有吸引力的建筑环境中展出,能够给参观者提供激动人心的环境,激发他们对作品互动的兴趣。

宣传展览的艺术性。利用媒体是当代艺术活动的特色之一。媒体与美术展览便成为不可分的孪生一对,构成美术活动的一体。诸如办展览前的新闻,展览前后的媒体报道和刊登作品。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行为和追求的目标,所以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阶段,很好的运用传媒这个媒介,美术展览的影响力将极大的提高,因此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动广告攻势,是抢占宣传策略高起点的必然手段。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到展开的,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显现出媒体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选择媒体,就需要把握传媒特点,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根据展览性质、地点、观众的层次有的放矢。作品是基石,传媒是外衣,现代艺术的发展是在许多不同层面上展开

的,一者属于消闲类艺术,在众多人群的支持下,表现出一种主流性的态势,它所反映出的是艺术本体上的问题。对于艺术未来发展的贡献确有限,但是,它已经成为媒体主要服务的对象。另一方面。属于少数人群体的艺术另类和新兴艺术,如动画,以其实验性的新奇和感官的刺激,又成为媒体猎奇的目标,艺术成为媒体娱乐大众的素材,是媒体的造势,推进了这一潮流的前进。所以说展览是美术作品借助媒体走向社会的平台,它与媒体的宣传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到美术展览的宣传不可或缺的需要准备是展览相关资料,例如目录、画册、光盘、视频等。方便参观者的快速了解和收藏。同时,展览之余,整理美术作品出版画集,能够进行学术研究?收藏和延伸扩大展览的影响和典藏。

提高展览的艺术性应注意到的是:制定科学的展览模式,融入艺术的创新。展览的艺术性首先在策展环节中就应提倡,中国美术展览的现代格局已经明显,但是在体制上尚缺一个基本的模型,展览决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少形成严格的决策模型,由于决策失误的可能也比较大。因此,要提高美术展览水平和其艺术性进而能与国际同行接轨,加强展览决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决策艺术媒介做衬托。从目前情况来看,美术展览策展决策模型应基于科学的专业学术理论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必须做到不仅要充分了解展示与宣传的内容,而且要充分了解国内外专业学术团体和展览机构与之相关的动态和艺术市场状况。在科学展览模式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各个展览的特点,融入创新元素,配合作品内容,进行品味艺术新颖形式的布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观众看到作品后,所得到的传媒作用,媒介的影响何等的深入人心并一望可知。

色彩是展览艺术性表现的最直接工具。色彩是装扮展览空间、衬托作品表达、提升展览艺术品味的重要工具。美术展览中色彩的艺术性,最起码要让色彩符合展览的层次定位,表现到作品的特质,这就是说展览在空间色彩上注重了情感,也是以理念为根本、色彩为方式完美体现展览空间设计的表达。

请进展览参观者,奉献艺术大餐。作为国家美术机构、学术团体或是美术馆,是最大的传媒传播机构,其所策划或举办的美术展览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无论是主题性展览还是实验性展览,都必须考虑将观众的理解与参与放在首位,调动一切手段、尽一切可能地吸引最多的观众来观看展览,作为学术性的展览,使观者更有理解性的互动,不仅是层面上的观赏,还要切实的理解。另外,展览作品的风格、形式、内容、材料有不同的样式,展览还必须就此考虑作品与观众的交流问题。从美术展览的组成部分说。举办作品展览首先要考虑的是参观者。在分析并确定了参观者数量最多的那类后,按照其身份和分析参观目的进行布展,不仅仅是符合参观者的欣赏口味,应该是对参观者对展览受欢迎程度上将有很大提高。

体现以人为本,为艺术而展。欣赏美术展览的另一种目的是在休闲享受的同时,媒介的艺术性深入人心,让参观者陶冶在艺术的氛围中。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在某些情况下,对观众进行引导和演讲,会给人们了一顿艺术盛宴,也是增加了展览的艺术性的又一窗口,体现媒介中的新的理念。

现代传媒中美术展览的时空是它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技术在美术展览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虚拟展览、影像动态展等。由于现代美术展览是集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多学科类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展览形式与艺术性的设计的审美要求也趋于综合更高的境界。所以,较好的运用现念与现代科技作为媒介手段。使展览呈现更加富有魅力的展示艺术形式是必要的。

展览空间设计篇7

美术馆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一种建筑类型,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美术馆走下圣坛,从精英阶级走向公众,以对话互动的姿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与之相对应,美术馆的空间观念也在传承和转变,从前的美术馆被形容为模仿神庙或者寺院,之后是被称为中性的庇护空间的“容器”和仪式性场所的观点,美术馆的空间功能逐渐从单纯的陈列地载体转化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场所本身也成为美术馆文化展示的一部分。美术馆走向多元,实际上也是美术馆的价值取向的博弈。美术馆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的空间语境,既给其知识生产文化展示提供了实体环境,也为其展示策略、美术馆运营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近些年来新型艺术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引发了我们对美术馆空间与展览模式关系的重新思考。

1.2.2美术馆建筑

吉百??豪森的“建筑即博物馆”观点认为,博物馆建筑是定义了社会制度的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建筑类型。它不仅神圣而且现代,又富有教育意义,同时昭示其外部形象和内部功能。它从观念和物质形态上限定了参观展览的条件。它从基地选择,建筑风格、语言、体量上影响并定义了美术馆,也在结构、空间秩序上限定其展览模式,从而塑造观者的经验。

1.2.3艺术展览与空间语境

博物馆理论家解释道,“展览是有特权的舞台,展示着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展览通过“他者”的构建,使自我显得合理化。这种合理化使得原本和艺术品不在同一?r间空间上的美术馆形成文化,并构建起自己的价值观。艺术展览作为媒介是对文化和价值观的构建,是构筑展品呈现的语境。语境通过展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来呈现,观众则通过视觉体验、感官经验获得。美术馆展品与空间、空间与观众的双向交织,指明展览与其他媒介的区别在于,它所特有的空间属性。艺术家布莱恩?奥多尔提出“现代主义的历史被那个空间(展示空间)塑造着;或者说现代艺术的历史和那个空间(展示空间)与我们看它的方式的转变互为因果。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空间。”

空间是构建展览的基础,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雕塑,还是装置、行为、新媒体艺术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传统借助于墙面来展示的方式已经渐渐让位,从而引发了从空间设计者到艺术品创作者,再到观者不同层面上的重新思考。当代的美术馆的发展,其展览模式及展览策划除了跟美术馆的收藏及研究体系相关外,也与美术馆的空间语境紧密相关。空间语境的特殊性对美术馆自身的定位至关重要。要在“容器”建筑空间和“内容”艺术品、艺术观念及理论等之间取得平衡。

2.美术馆的展览模式

2.1展览模式的概述

展览模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围绕艺术品的选择与排列,以艺术史为依据构建的策展活动,它指示了展览模式的非物质性层面。另一种是流线组织、视觉传达、场景布置等物质化层面。展览模式即展览的思路和框架的构建,是建立展品与观众、展品与空间之间关系的纽带,承载着将艺术品、观念等展示内容阐述给观众的使命。展品的选择,包括展品的数量,规格,材质是展览物质化、空间化的重要依据。展品的排列分类等空间关系的组织则依据一定思想观念的构建,指示展览的概念阐释和学术搭建,依赖视觉传达、流线组织和布置呈现出来。同时空间尺度,展线长度,空间结构序列,光线及色彩因素等则是展览模式的最终环节。

2.2展览模式的演变

“只有在非理性的文明中,毫无审美趣味的人,才会建造这么一个混乱的场所。将这些已经死亡的视觉图像并置陈列,使它们发狂,因为每一件物品都唯恐被人们的目光错过,而人们的一撇似乎就是它们生命的全部。”这段描述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展出方式。古典的艺术品被描述为“已经死亡”的视觉图像。的确,传统的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过去的”经典艺术,在展墙上简单并置、堆积,造成的视觉混乱削减了作品的力量。类似于《蒙拉丽莎》之类的镇馆之作被单独陈列在重要位置,室内的雕花柱头、拱梁装饰营造出一种与艺术品年代相似的“真实原境”。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艺术品门类的增加,展览组织方式、布展等方面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当代艺术使展品的形式从二维逐渐向三维、多维转变,展品的体量挑战着美术馆空间和展览布置。艺术知识体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展品组织方式的格局,按照作品的等级制度简单并置组织作品被以风格流派划分作品的方式代替。同时又出现了不以展品为核心,而是以概念解释组织起展品的展览模式。

2.2.1展品的变化

20世纪开始,随着艺术史的推进,古典绘画和雕塑在美术馆收藏和展示领域的垄断地位被现代艺术作品打破;20世纪下半叶,以暂时性、在场性为特点的装置作品、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相继出现,对抗着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和以墙面为载体的展出方式;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生物艺术、赛博艺术、数码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用电子数码产品的物质形态呈接艺术观念,其互动、参与的现场特性给美术馆的展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直到20世纪下半叶,埃及、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艺术才进入欧美美术馆的视野。中国画就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架上绘画的独立艺术门类,其产生方式等与架上绘画截然不同。传统中国画卷轴,长卷的作品,扇面、册页等形式的展示陈列与属于西方语境的美术馆的矛盾从博物馆传入中国伊始便存在了。

2.2.2展品组织方式

1、线性历史观到“主义式”图表再到主题性构建。

传统的艺术展览在空间环境极力还原“历史的”环境,并在力图在展览框架的安排上再现历史语境。具体表现在把同一时期的绘画、雕塑、装饰艺术集中成列,依次分布,体现一种艺术的演变。很长一段时间内“风格”“主义”成为作品划分展厅的依据,其中交织着对“民族”“地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考量,被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现代主义作品的展示以MOMA的“现代主义图表”为依据,延续了以“风格”“主义”挑选艺术品并分类展示的传统,引证了传统直线性思维方式的展览模式和历史观。

20世纪末,Tate Modern用革命性的方式展示现代艺术作品,不再以“主义”划分,展览亦不体现出任何艺术史的时空顺序,过去和现代的作品可以并置,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对峙。在Tate Modern,马蒂斯的青铜雕塑《珍妮特》系列旁的是非洲裔当代艺术家存在感极强的表现躯体的水彩画。至今,TateModern 以主题对展品进行分类,各种流派受到平等对待。这体现了博物馆从科学的历史观向着视觉形式和??美原则的回归。

2、以展品为导向到以概念为导向。20世纪下半叶,欧洲出现了对博物馆展览模式的研究。按展览呈现的侧重点将展览模式分为以展品为导向(object-oriented)和以概念为导向(concept-oriented)的展览。第一种更倾向于艺术品的直观呈现,对艺术品进行收集并直接呈现或分类展示,不对或者少对作品做阐释;第二种则倾向于阐释概念、传播信息,关注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转化的模式。他们的研究甚至就展品和概念信息的导向在展览中的比率绘制了图表[8]。极端的方式是纯粹依靠文本和图片来阐述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献展。然而,大多数展览的呈现则是艺术品和概念构建的相辅相成。Peter van Mensch在《展览的特性》中归纳了四种展览模式[9],以此来描述和定义博物馆的展示方式。

以上可以论证博物馆展示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从完全依靠藏品或完全依靠收藏者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时间性编年式的历史学线性结构,之后又转向故事性主题性的阐述性构建,到参观者以自己的喜好经历构成展览。

2.2.3展览的空间方案

1、依靠展墙的布展到空间的多维呈现。二维的架上绘画的展示依赖于展墙,展线是考察作品数量和大小最主要的依据,展墙只承担挂画的功能。如今,文献展的大量出现,使得展墙上出现了说明性文字,展台,三维立体的雕塑、装置作品不再依赖于展墙,出现在了展厅中间,展览的空间设计从二维转向多维呈现。

2、展览空间的计算:关于空间的计算,即展览空间占据整个美术馆空间的比例。一般来说展厅占据整个建筑空间的40%到60%。保障典藏作品的画库和展览的支持区域有足够的空间,也能保证参观者的体验能进行扩展深度广度,维持观众的兴趣。

3、展品密度的计算:在传统的美术馆学中,展品的陈列布置依据画作尺寸和整体对称平衡关系。为了保证展品能有足够的空间,根据展览模式、展品风格种类的不同,空间中能够容纳的每个不同种类的展品数量也有巨大差别。既要考虑不同展览模式下展品的物质性、视觉上的需求,又要考虑观众流量、观看距离。有时一个很大的雕塑或者装置作品可能需要一整个展厅的空间,并且要留出空间给很多人同时围观。《博物馆展览手册》(The Manual of Museum)一书中对二维、三维展示的空间比例做了研究。见画廊的空间比例图:显示了一种较为和谐的展厅空间密度,此空间模型是65%-75%的线性展墙空间来挂二维平面艺术品。少于25%的空间来展示雕塑和装置等三维展品。文中还依据美学准则,提出了一种二维展品的密度计算方式,运动到悬挂的展览上。每一副画的范围不小于1.4?O,平均的水平是4、6?O到9.3?O之间,尺寸大的作品可能需要更多。如果是当代的艺术展品则需要的空间则需要特殊考虑。比如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就为每件展品提供了4.2?O的展示空间作为基准。

2.3当代美术馆的展览运作模式

当代美术馆作为已经成为集展览策划、学术研究、收藏、公共教育、出版与推广等于一体的综合知识生产机构。展览构思和策划则是知识生产的其中一个环节,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它不仅仅包括单个艺术展览的构思与策划,还包括美术馆整体的展览运作,周期性的展厅规划。涉及到展品选择与分类、艺术史观构建、展厅空间规划、视觉传达等方面。展览模式构建了艺术展览,艺术展览又构成了美术馆的现实语境,现代美术馆以此形成一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树立其文化定位和自身形象。

2.3.1长期固定陈列展、半永久性展与临时展结合的模式

传统的艺术博物馆通常是依靠馆藏作品,并将其固定并长期成列在美术馆的特定展厅中。临时性展览最初是最为固定展览的补充和丰富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展览的模式有了根本的转变,从美国兴盛起来的博物馆临时展览热在博物馆的竞争下日益成为重要策略。临时性展览被视为美术馆活力的象征,在今天艺术博物馆如果没有临时性的展览反而是奇怪的事。当今主流的美术馆结合临时性展览与长期陈列展,立体化的安排展厅,以充分利用空间。国内的美术馆也顺应国际趋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其二层作为固定陈列厅,按楼层划分展览的类型为展览策划适应美术馆空间提供了有效方案。

2.3.2超文本展示网络的复合模式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博物馆的由传统的线性、平面化的叙事向网络化、交流模式场景模式转换。“超文本展示网络”不再单纯地以“风格流派”、画种、时间序列来静态地划分展厅,而是以动态的陈列体系布置展览和空间。即展陈体系主干依主题划分,分支内容按年代或题材划分,两者的节点形成展示路线中的快速浏览节点,这些节点又与展示空间节点重合。网络化、多维化展陈空间使观者可以快速回到节点,并进入其他展示区域。这种展览模式的设计给参观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与之相适应的的空间模式通常是带状的展厅一个接一个的串联起来,围绕着中庭,不相邻展厅之间又通过桥梁、架空廊道联系起来,使交通流线立体化。

2.3.3中国画展览的模式

欧美不少美术馆都有东方艺术作品的收藏,然而对东方艺术作品的展出却显得缺乏激情。Tate Modern的馆长曾表示,由于找不到适合的空间及风格流派的划分,中国画等东方艺术作品常被挂于过道等公共空间中。相对于厚重,视觉冲击力强的油画作品和当代艺术,中国画的视觉冲击力在美术馆空间下更显弱势。国画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传统的观看方式被置入美术馆空间,则需要以特殊的方式,对布展的空间组织提出不同于其他架上绘画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对中国画的观看及展出方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黄盒子”的展览模式,还原古人中国画观看方式,空间上的表达即还原中国画的真实场所,用近距离的观看方式挑战着以墙面为基准的美术馆展示体制。

3、空间与美术馆展览模式的关系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欧美主流的美术馆完成了大规模的空间改造和扩建,空间改造和扩建当然是为了适应展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显示着展览模式新一轮的调整更新。美术馆空间改造与展览适应性的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种是集大成的艺术博物馆群,各种门类的艺术有专门的分馆或展厅来陈列,以Tate modern及周边展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群为例。第二种是超大型的艺术综合体,艺术博物馆和音乐演出场地、剧场、图书馆等共同构成文化艺术中心,以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例。第三种是专门收藏和展示某一门类艺术的小型美术馆,从基地选址到建筑规模到内部空间设计都力求为特定的艺术类别服务,以专门研究大地艺术的越后妻有里山当代美术馆为例。第四种是新兴前卫的美术馆。第五种是对其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的美术馆。

3.1老建筑的重生(以Tate Modern 为例)

2000年建成的Tate Modern 美术馆成为老Tate美术馆最为骄傲的分身,专门展出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来自老牌发电厂的改造从一开始就显得酷劲十足,和现代艺术的观念风格十分吻合。不但在风格上满足了现代美术馆的功能定位,也在空间上充分贴合现代艺术作品的展示,成为空间改造的绝佳案例。建筑的外形轮廓和表皮得以保留,砖墙立面,带型长窗,横向与竖向交叠的十字形立面,强化了建筑的威严气势。内部空间的改造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涡轮发电车间向下挖至基础,成为巨大的涡轮大厅,承担巨型装置的临时性展事。从西面入口进入涡轮大厅后迎来的是下沉的坡道,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视为美术馆权威象征及仪式性巡礼的“高耸台阶”消失了,取而代之长达百米的平缓坡道,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界限,观众在不经意间走进庞大室内空间的包围中,如同美术馆平易亲和的示好,游客来到的大厅像是城市中央大街的广场。屋顶结构是一溜工业感极强的钢衍架,贯穿东西的天窗洒下漫射的朦胧光线。4层楼的展示空间,常设展厅在2-4层,主要展示其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收藏,按主题划分“历史/记忆/社会”“裸体/动作/身体”“景观/物质/环境”“静物/对象/现实生活”。地下一层的涡轮厅和一楼的展厅则是专门开辟的临时性特展展厅,面积1300?O。特展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次,并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交通空间集中在平面的正中,围绕交通空间放射性的参观流线,使得观者对每一区域的参观都能最快的回到参观节点。2-4层的东西两侧的展厅面积相似,靠西侧的展厅又一个个小的展室依次串联起来,东侧则是较为开敞的大开间,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展品。6、7层为展?[的服务空间,地下一层设有商店,一层有240座的礼堂和咖啡吧。

从2012年开始的TATE MODERN的扩建工程,则预示着一种新的变化。泰晤士河畔天际线的改写,必将开辟一片新的艺术领地。

3.2现代神殿的终结(以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为例)

1995年问世的后现代派建筑像是打着现代立体派的幌子大玩古典主义情调,它的中庸朴素的造型没有引发太多舆论的躁动,甚至一度评为难看建筑。马里奥?博塔的第一个作品不像当时的美术馆新建筑普遍追求的形态乖张,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建筑经典。对称的建筑立面,红色砖墙的拼接工艺,圆形和巨型几何形态的穿插关系,使整个建筑犹如一架端坐的钢琴。白色圆柱体黑白相间的条形窗棂如同钢琴的琴键。古典主义沉稳典雅的情调从建筑立面一直延续到高耸的圆柱形大厅,自然光线从天窗斜切入白色的弧形墙面,投射出变化的几何图案。中庭大厅中间是垂直交通空间的核心,楼梯,同时是平面中心,组织起展厅空间。三层高的漂浮花岗岩台阶在在白色圆柱和头顶圆窗白色聚光的框架上迎来送往,让人联想起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旋转楼梯。围绕中庭展开的圈形空间组织符合了标准的美术馆空间模型,即古典博物馆神庙形制的展示空间。倾泻下来的光线流淌在缓步上升的阶梯上,确实有种传统博物馆仪式性巡礼的氛围。Sfmoma因其空间形制的古典取向,室内装饰、建筑细部却的简洁明亮,被称为现代意义的神殿。

SFMOMA的展览和收藏并不像建筑那样中庸平淡,5000?O展厅的空间展览种类繁多,不仅有专门为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照片纸质印刷品开辟的展厅,还有为美国本土艺术开辟的展厅。展览空间共为3层。第二层展示空间是20个相互链接的小型展室,长期陈列永久收藏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作品。第三层是密集,尺度小的空间,适于展出照片等纸质印刷品。第四层围绕中庭设置由几个小展室串联成左右两个展厅,用于展出临时性的特展,还为多媒体艺术开辟专门的展室。SFMOMA的展览不仅有欧洲大师的经典杰作展,先锋派的当代艺术展,美国本土艺术和拉丁艺术的展览,还有对伊斯、朝鲜、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关照。这种展览模式实际上为SFMOMA树立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

如今,博塔标志性的纪念碑式的台阶被拆除,为美术馆扩建工程的设计让路。初衷是使新建的轻薄台阶能与扩建的新馆连接起来,以简化扩建楼体循环系统。可是博塔内部设计的连贯性则遭到洗劫,现代风格神庙就此终结。新的建筑位于博塔建筑的后方,如果说博塔的现代主义神庙指向男性存在,那么新建筑飘逸、灵动的造型则彰显出女性特征,扩建在空间手段上力图以一种更亲民的接触,消除所有神圣的幻觉。SFMoma在展览策略上则更加亲民,它长期设有艺术家扶持计划,鼓励当代青年艺术群体的创作。

3.3建筑与装置的结合(以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丹麦阿罗斯?奥胡斯美术馆为例)

展览空间设计篇8

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展会以它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客观现实与奇妙想法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大量的人、物、信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上集聚,给展会举办地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展场和会场成为陈列物品,构建形象,负载信息的物质实体,成了综合信息的全息媒介。这就需要展会设计师把握好整个展会的布局设计,清楚自己在展会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商家在营销上做好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和广告,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满足了期望得到展讯信息的参展观众。

笔者从事多年展览的设计与主持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心得,从实践中感觉到:会展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当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之前,要求设计者既是艺术家,又是科技专家与心理学家,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会展以外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学、公共关系学、市场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在设计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使设计的作品既能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情感,又能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以此赢得社会的承认。

综合起来讲,整个展会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传递理念

会展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商业展览的目的是为了促销,为商家在营销上做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和广告;一些文化性较强的展览活动,其目的也是为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会展设计师正是以此为根本理念,创造设计出满足人们所期望得到的讯息。当今,无论展览的主题内容是商业性的、科普性的、人文性的等等都是透过展览来加强信息传递,从而提高和加速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展览的时间有限,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信息传递渠道,才能准确有效地把展览的目的意义展示出来。会展设计师的任务是在展会活动中利用空间环境,采用一切有效手段,把产品、设施、环境、材料、技术、工艺等一切有利因素,以一种连贯的线形的动态创意,把产品与大众串联起来,形成互动,产生一个商品与大众的消费者链条,而这一连串的动态设计,是按照产品适应消费者心理与生理、物质与文化的需要来设计,透过这个设计把有效的商业信息传递给大众,诱导大众的兴趣,强化产品的印象,从而达到消费的目的。

二、创新地运用艺术设计

展览会一定要有艺术性和创新性。当然,创新也是为主题服务。世博会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展览盛会,是因为“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设计创新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技术的硬件创新,更渗透在世博会软件建设的每个细胞中,最重要的是造型的设计新颖独特。河南馆建筑外形由“中”字变形而来,分上中下三层空间,中部构成是全开放的坡面空间,为展馆主题,上层是穹顶装置,下层则设计为一个储藏室。正面是:“国之中,城之源”及“河南”几个大字,侧面卢舍那大佛微笑了千年的龙门石窟,观之令人震撼。展馆主体之间,由数千个文物复制品,人物模型组成了一个起伏绵延的游行队伍,呼应了主题“国之中,城之源”造型宏伟大气,设计新颖独特。同样,展会在造型设计上,设计师根据展览内容首先要运用创新理念设计出一个整体而又完美的设计方案,突出主题,使会场既有统一合理的布局又有丰富的层次与节奏变化,使展区与参观者产生共鸣。创造出活跃热烈的气氛,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设计包括形式定位,空间想象,材料的选择,造型的新颖独特,色彩的处理,也可借助装饰物,声光电的巧妙运用等有利因素吸引观众,增加他们对产品的兴趣和热情,实现销售和扩大知名度的目的愿望。以综合性的因素来进行展览会的设计,会牵扯方方面面的很多因素。如空间的环通透,色彩的冷暖、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实物展品的大小多少,版面与文字的展示与说明,音像作品的实时应用,光电设备的气氛营造……这些零零总总的因素与材料,如果毫无主次虚实,毫无疏密聚散的平均堆积或平铺起来,那么给参观者的感觉会是怎样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如果展会的空间布局合理,清新,明快,环有序,色彩调子与展览主题相容相合,并与人的视觉审美谐调,展品实物的摆放疏密有致,展区内空间利用合理完善、音像作品的出现时机与音域的大小,总是在人们从动态到静态,从体力到脑力最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高科技的声、光、电的应用,恰到好处的总是在为展示的主题服务,切不可成为为展示高科技技术本身而创新设计,各种辅助品的造型与应用什么时候都不让它喧宾夺主,不管它是多么好的材料。多么精美的造型,也只能让它起到陪衬主题的作用,始终遵循“将方案对准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和期待,从顾客的角度考虑设计效果。”那么这样合理、统一、完善的展览设计,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三、设计制作流程

合格的设计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框架下,与企业形象的整体思路一致,从产品、形象、交流三方面出发,全方位制订参展策略和展示方案。展会方案一旦确定,设计师就要制作一个完整的展示结构企划书,把展示方式与素材及展示的内容全部纳入书面说明,制作详细的透视图,结构图,空间平面图,和电力平面图,制作好成品模型并挑选图片形象,所有材料的规格说明、类型,文字布置,装饰材(涂)料及色系规格,都要准备完整,以便施工制作。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参与设置工作,会展活动从组织策划到最后展示呈现,整个过程需要的是团队精神,特别是一些大的展博会,光靠一方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会展事业需要的是全面、多方位专业知识结构人才的通力合作。设计师对展会工程的进度与流程进行严密把关,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更改,防止返工浪费时间与资金。当设计师看到以完工形式呈现的作品展示时,其感受必定是欣喜不已与感慨万千。当然,最终的成功将由参观者的兴趣及需要决定。

四、重视人文教育

展览空间设计篇9

关键词:展会;展示设计;行业特点;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会展业的“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得提出,同时商务部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了会展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针下,展台设计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会展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作为一种产品促销方式和手段,展会以其直接、快速、低成本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展会以其对城市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展览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它的主体为商品。展示空间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信息交流空间,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展示设计。从展示设计的角度而言,其设计不是展示设计本身,而是通过对空间规划,灯光控制,平面布局,色彩运用等有效手段将展示的信息更好的传达给受众,使产品和受众之间更好互动信息。

一、展示设计的作用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展示有直接、高效特点以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有:信息交流功能桥梁、文明的传承方式纽带、资源的调配手段、促使社会基础设施的改造等等。

1.信息交流的桥梁

展示设计是基于对信息收集、整合、传播与反馈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要求展示本身要具有一定功能的精神内涵,还应具备传播与接受信息的双向互动性。

2.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

展示的过程就是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受众在展示的过程中全面的了解各种信息,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展示的认识,获取信息、受到教育、促进交流、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3.调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目前,会展已成为一种颇具规模的行业,会展活动为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加强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会展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强。

4.促使城市基础设施人性化的改造建设

会展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基础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计人性化的改进,以适应会展业不断发展需要。

二、展台设计重要性分析

在展会中,展台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形象地第一语言,只有独特创意和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的展台设计,才能使企业在展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的展览会评价一个展台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它的展台是不是很华丽、很奢侈,而是看它所表达的内涵,展台所确定的功能性和展品本身的内涵。

1.展台设计提升了整个展会的品牌形象

品牌即是办展机构的一面旗帜,也是展会之间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品牌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代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能反映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览会。品牌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口号、标识,更多的体现在具体事务上,比如整体特装展台的多少,展台设计的水平、效果等等,从这些方面也同时反映出企业的实力来。因此展台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展会品牌的形象。

2.展台设计有利于参展企业文化形象和理念的宣传

展示设计作为一种短暂的艺术形式,其形象意义却能长久的保存在观众的印象中。因此,展示设计师必须从企业文化理念的高度来创意展览的形象,只有展览形式和文化理念的相互结合,才能凸显出自己特色,区别于其它企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的文化理念的宣传。

3.展台设计有利于受众和展品之间的良好互动

展台设计其实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展台设计对空间分布的合理规划,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观众能够在这个空间里自由的获取信息,形成了受众和展品之间的和谐信息沟通。

4.展台设计能更好的展示展品

展品是展台设计的焦点,展台空间设计往往围绕展品展开。合理的展台设计能够较好地转达出展品信息的直观性和准确性,不同的展台空间和环境营造出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因此在展台空间中,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法,安排好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大小、距离关系,处理好主次、疏密和聚散关系、有助于信息更好的物化和转达。

三、现阶段的会展业发展及展台设计现状分析

2011年以来,随着政府刺激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展台设计制作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展台设计制作市场需求增加,展台设计制作行业的回升,供求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1.展览设计公司数量有较大提升,大型的展览设计公司数量有限

随着展会数量的增加,催生出大量的展览设计公司,数量增加,而质量参差不齐,形成专业规模的寥寥无几。据《2010年度山东省会展业统计报告》披露,目前山东省90%的会展组织者大多处于创业阶段,既没有成立省市级的大型会展企业,也没有引进国际性和部级的展览集团。对省内41家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从业人员不足30人的有14家,30人100人的18家,100人以上的6家,整体规模偏小。

2.展览设计公司数量增加,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

展览设计公司数量的增加给会展业带来活力的同时,加剧了其之间的竞争。目前展览设计公司基本都处于恶性竞争中,为了拿到一个项目,不惜提高工作强度,压低设计费用,甚至免费设计,来增加获胜机会,导致设计公司为了数量而放弃质量舍本逐末的做法,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会展设计水平的提升。

3.企业缺少人才培养积极性

会展专业人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还不能满足目前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匮乏是目前面临的当务之急,展览人才的频繁流动,加剧了这种情形,同时也挫伤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了企业用人方式的改变。目前展览设计公司基本上采用“拿过来就用”的用工方式,很少培养人才,很少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这种方式反过来又严重地伤害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剧了展览人才的频繁流动,形成恶性循环。

4.展览设计整体服务水品下降

在“拿过来就用”的用工方式下,严重挫伤展览设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整天的接单、作图、投稿完全处于一种机械化的工作状态中,根本谈不上创意、品质和理念。由于这种模式使从业者感觉工作疲惫不堪、看不到设计提升空间和发展前途,也失去了创作上欲望。即使中标也是数量上的制胜,而不是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做设计,导致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下降,地位下滑。

四、影响展示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缺少政府的相应支持和协会主导地位的缺失

会展经济发展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来说,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整个会展业的扶持力度,但政府对专业的展览设计公司的扶持政策不到位,不能很好的推进专业展览设计公司做大做强。缺少有效的政策、税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成为了制约规模化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会展行业协会的缺失导致了展览行业的无序竞争。

2.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抗风险能力差

展览设计行业是一个受经济影响波动比较大的行业。较多展览设计公司规模比较小,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市场和客户很小的波动,都能给会展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3.展览设计企业的投机行为

目前相当一部分展览设计公司以“捞一票就走”发展方式展,不是为了长远打算,就是为了短期取现,甚至有些是广告公司为了一个展览项目是临时成立一个展览公司,等展览做完,公司也就注销了。这种发展方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展示设计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导致了其他专业展览设计公司也不能健康的发展。

4.展览设计企业管理不规范

现代展览设计行业的核心生产力是能思维的人,只有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和整合才能形成企业的设计风格和创意理念。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导致企业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抹杀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导致大量展览设计人才的流失,不能形成企业的设计服务风格和服务理念,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

五、行业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展示设计的领域,无论从展示设计的创意点来说,还是从展示设计的表现手法,制作材料和手段的运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现代展示设计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如:展示设计的特色化发展、人性化的设计更加强烈,受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趋势,展示网络信息化设计,新技术新手段造就了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等等。

1.展台设计的特色化发展

展示设计作为一种媒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性。简单来说,企业和产品在众多参展企业中凸现出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市场中占领的位置,这就要求展台设计创意理念必须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理念联系起来,无论从空间分布,色彩运用,灯光布置方面都要体现出自己特色。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设计思路上,而且需要通过展示手段具体现出来。其创造性设计要有突显的风格和品味,其中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应当自然而然的表现,体现出历史继承下发展的特征,只有这样的展台设计才能给受众留下理念的连贯性的印象。

2.展台设计的环保意识的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会展业作为一个和其他产业关联度很强产业来说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展示活动主要是诉诸于人的视觉、听觉感受,他与人的活动场所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会展业的环保不仅仅停留在撤展后的废物利用上,还要从展台设计的创意,材料运用,等源头着手开始。这就要求展台设计必须从创意开始与环境在形式上达到“相得益彰”,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人性化趋势

现代的人性化展览设计不仅仅是指造型过程中的人体工程学的运用,而是从整体设计创意,空间分割,色彩的运用和灯光的布置上都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观众在参展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的感受。充分运用了展示设计的每种手段创造一个满足受众生理、心理和信息需求环境,让受众更好的参与到信息交流氛围来,达到展示的目的要求。就展示设计的本质来说,其目的就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无论展品还是展台都是信息交流的道具而已,都必须要以人为中心,所以说,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未来展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4.互动性设计趋势

互动性设计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和填鸭式展览方式,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有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探索和追求信息,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和设计思维的转变。信息交流方式由工业时代的单一的展板固化形式逐步向故事化、情节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并有了可操作性、可运动的模型机构,观众可身临其境,与展示环境产生互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展示设计互动性表现上有了更加明显的变化。例如:展示互动空间的虚拟化,互动产品的虚拟化等等。

5.展示手段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极大的改变了展示设计的技术手段,包括展示设计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展览制作施工手段的多样化,展示材料运用的多样化。多样化的设计创造了独特的形象给人以冲击、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刺激,令人过目不忘,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为,实现最有效的形象传播。多样化的施工手段为多样化的化的设计提供了保障,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充分表达出设计的创意,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信息交流环境,这也是展示设计在多样化的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展览空间设计篇10

由于历史原因,恭王府多数建筑原有的室内结构现已不存。为实现保持王府建筑群原貌完整,同时尽可能丰富参观内容的目的,自2008年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博物馆利用古建筑开辟了常设展、专题展、复原陈列以及临时展览等多类展厅,举办历史、文物、艺术等各种类型的展览,因而也得以对古建筑展厅的展览艺术设计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2014年1月完成的“恭王府历史沿革展”工程,不仅是一项常设展览的设计制作,还包括对古建筑内部原有建筑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其设计理念和材料、工艺的应用较其它古建筑展厅均有较大突破,是将文物古建筑改造利用为展厅的一次比较全面的实践。

一、文物保护兼顾安全与展示

展览所在的葆光室原为恭亲王奕 的私人小客厅,正殿五间,东西耳房各三间,总使用面积241平方米。正殿屋顶脊檩保存有清中期苏式宋锦包袱彩画真迹,开放前作为办公用房时一直被纸糊顶棚遮挡,因而画面完整,色彩明丽依旧,在同类建筑彩画中十分罕见。为使观众欣赏到这一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性的珍贵文物,修缮时将顶棚拆除,恢复了原貌。然而,恭王府全面开放5年来,观众数量居高不下,彩画长期暴露在人员拥挤的空间中,色彩和质地都面临受损的威胁。地面原有金砖也因大量观众的持续踩踏出现多处碎裂,既损害古建原貌也不利于观众的观展安全。为确保文物安全并为观众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此次展览工程设计了专门的古建保护展示方案。

方案的主旨是在防尘、防潮、遮光等保护的同时兼顾彩画的展示。在室内搭建与原建筑不发生接触的独立支撑钢结构,其上铺装天花板、展墙和地面保护,形成盒子式结构,在钢结构与原建筑之间留出足够空间,保证保护部分的空气流通。葆光室原是用作普通居室的小型殿宇,室内高度和面积较小,此种做法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很强的压迫感。为此,天花选用柔和的乳白色,既与古建居室白樘篦子顶棚的传统做法相呼应,又减少了因层高降低带来的不适。以大尺寸的单块玻璃拼合出长方形的屋顶彩画展示区,采用隐藏于结构框架上照度较高的暖色调LED灯带照明,形成自然、明朗、开阔的视觉效果。设计时不过分加大展示区域面积,利用较大面积白色天花板区域的封闭感,与较小面积玻璃展示区的通透感形成视觉上的均衡,调动观众对于屋顶空间的想象。敷彩古雅的文物彩画与材质形式极具现代感的天花板和照明灯具交相辉映,反映出恭王府历史变迁的展览主题。 保护结构同时方便了布展施工,减少了因古建保护而不得不对展览设计进行的诸多限制,尤其电路走线均不与古建本身直接接触,极大提高了照明和现代化展览设备使用的灵活性。

二、空间安排回应观众关注点

展览的形式设计需依据展览内容进行,历史主题的展览传统上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内容。在恭王府的历史中,有多位具有代表性的清朝权贵曾生活于此,他们的生映着清朝盛极渐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又是多家重要文化教育单位所在地,现代文化史中的很多重大事件也与之息息相关。历史的多样性赋予其深厚内涵,也为确定展览内容的叙述方式带来难度。简单依照时间的线性序列安排,必然出现过多过密的时间节点,内容琐碎,观众很难抓住重点,反而无法形成清晰明确的印象。不仅如此,正殿与东西耳房之间仅有一条狭窄过道相通,空间相对隔绝,参观时容易造成混乱。 展览设计应该第一时间回应观众的关注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恭王府历史中最吸引观众的无疑是和 与恭亲王奕 两个人物。因此,展览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传统,不依照时间顺序,而是提炼出恭王府历史沿革中的重点与亮点,确定了四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分别为:正殿大空间展示两个重点,即和 、奕 生平,利用符合其历史内涵的艺术设计将展览主题人物和观众同时置于“半部清朝史”的大氛围中;两侧面积较小的耳房分别展示亮点,即两个特色鲜明的历史阶段――皇室宅园时期和文化空间时期。这一布局设计有效转化了展厅格局上原来的不利因素,耳房与正殿之间近1.5米长的通道使不同的专题有了明确的 间隔,并为观众提供了短暂休息和转换思维的空间,减少了参观疲劳。 以观众关注点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也解决了中央主题造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受屋顶彩画展示区钢结构及玻璃承重要求的限制,展厅中央立有两根方钢立柱,设计只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从展厅入口角度看,这一位置并没有给正面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而立柱贯通上下的高度使前言部分也不宜设计得过低。空间小、高度高,如果再进行强调性设计,会使刚进入展厅的观众感觉非常压抑。观众聚集在入口处阅读前言,也容易造成拥堵。设计中选用金属材料镀铜工艺制作造型框架,金属蚀刻的展览标题别具一格,一目了然。前言部分则采用乳白色木纹石刻字不填色的方式,进入展厅时感觉并不突出。整体造型强调视觉感受上历史积淀的坚实感,弱化了前言的文本讲述功能。同时对入口两侧和 、奕 两部分的一级标题造型进行了强调性设计,使观众进入展厅后首先注意到左右,马上发现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有效地分流了人群。在对两个重点人物的生平形成最初印象后,希望获取更多信息的观众会重新选择阅读展览前言,以更清晰地了解恭王府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的安排虽然会在参观路线上出现重复,但由于展厅面积不大且中央部分空间舒朗,重复走动并不会令观众疲劳或感到麻烦。 独立专题式的空间布局、略显交错的展线安排以及对中央造型的弱化等设计,尽管与常规做法不符,却是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扬长避短,反复考量的结果,实践证明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