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的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9-07 03:13:04

文化遗产旅游的景观设计论文

一、构成要素的独特性

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景观建筑(小品)、山体、水体、植物、道路、铺地等,它们是景观文化的外显部分,是其审美意象的载体,作为景观文化设计的物质化层面,其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旅游受众的第一感受。而景观构成要素,尤其是景观建筑的选择与设计,应该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其所在地区的相应文化特征,而不是人云亦云,否则很难吸引视野越来越广阔的旅游受众。如目前不少地方的景观设计中的建筑都采用了明清时候的官式做法,因此带来风靡大江南北的明清严正规矩、略显拘谨的风格,而并未将秦时豪放、汉时古拙、唐时舒朗、宋时纤丽的时代特色给予足够笔墨。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雷同景观建筑,已经很难吸引逐渐将旅游作为日常休闲生活的大众,在重复多次的视觉疲劳中,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心理抵触。其实,各地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其相关景观要素本身有着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下文试以冀南地区说明。冀南地区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以(第一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邯郸市拥有34处、邢台市拥有21处①,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方面,时间体系上溯至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绝大多数都与传统建筑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景观要素丰富的内涵.如赵王城、午汲城、王郎城遗址和朱山石刻等景观主要体现先秦及两汉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高台榭美宫室”,这种高台建筑是以一组小空间木构架建筑围绕着两至三层的巨大夯土台而成,其体量巨大,但技术较原始,建筑单体简单,屋顶平直,斗拱形式杂而多,很多构件远未定型化;沿平寺石塔、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等景观主要体现盛唐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开朗舒展,屋顶出檐深远,内部空间阔敞,斗拱构件硕大且有着不可替代的结构作用,以版门和直棱窗为主的门窗朴实无华,土朱、白、黑灰搭配的色调简洁明快;大名府城、武安舍利塔、白家庄摩崖造像等景观主要体现宋代文化,其景观建筑特点是装饰华丽,装修精美,色调以金、蓝绿、青绿为佳,建筑构件做法精致细腻,琉璃面砖、瓦等常被使用另外,冀南地区特有的屋顶脊饰、斗拱假昂、门楣装饰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将其作为文化遗产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无疑增加了景观文化的独特性。

二、审美意象的多样性

景观审美意象是在景观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与情感,是通过景观设计的实体形象认知,将之加以想象与理解,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与共鸣。审美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重点,它既关心形象的创造,又关注精神的满足,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文化遗产旅游的审美意象,为景观文化的设计提供思路与依据,它使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在旅游景观体验过程中达到感性世界美的愉悦。审美意象是景观文化“形而上”的部分,涉及景观文化的规范制度、人文意识、价值观念、哲学理念、思维方法等各个方面。由于其综合性,因此在某个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尽可能多的内容,否则有可能流于单调与空洞。以冀南地区邺城遗址景观审美意象为例,可概括为:城市营建之礼制规范;建安文学之人性觉醒;佛教兴盛之文化交融;山水园林之无为隐逸;典故传说之人生智慧等如城市营建之礼制规范的审美意象是邺城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棋盘格式城市格局,其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位北居中,听政殿前至南城广阳门有着一条笔直的御道,御道两侧分设衙署,这种将宫城中轴线设为都城御街、皇城布局力求规划严整的城市营建,直接影响了后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等的南北都城的设计,是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清北京等都城规划的蓝本。其实,邺城的城市营建正是体现了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礼制规范,它强调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规定人与人之间特定的道德伦理关系,其影响渗透到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而建安文学之人性觉醒的审美意象,是源于在邺城曹氏父子与王粲等“七子”开创了建安文学,一改两汉时颂功德、美育化的儒学宗旨,而将关注点集中于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他们吟咏“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年寿有时而近,荣乐直呼其身”“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感叹生命之短暂、悲凉人生之苦难、哀伤欢乐之易散,放纵身心之享乐,这种看似悲观、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却恰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时期人们对于人生强烈的追求与留恋,其强调个人存在意义与价值,主张充分把握个人命运的人生主题,标志着中国文化人性的觉醒,它使人之个体和其内在的才情、品貌、精神等成为这个历史时期审美的重点;至于佛教盛行之文化交融的审美意象,是因为邺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这既不同于丝绸之路上有着浓郁古印度风格的藏传佛教,也迥异于唐之后中原地区盛行的汉地佛教,而是兼收并蓄,在绘画、雕刻、装饰等各方面,不但有着希腊、波斯等地区的艺术特色,而且更多彰显了印度曼陀罗文化与中原传统的“河洛文化”、算数文化的的呼应与融合

三、环境规划的生态性

目前,生态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景观设计人员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可以说,每个景观的环境规划都会将生态的概念加以强调,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如将景观的生态设计等同于大量绿色植物的种植;忽略地区区域环境特点,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盲目照搬国外已有生态设计实例;或者对地区文化传承脉络认识不足,仅对文物建筑本体予以保护,而对其周边延续日久、有着不同时期文化烙印的大量一般性建筑视而不见甚或一拆了之.等总之,景观环境规划的生态设计仍有不少需要设计人员深入推敲的问题。关于冀南地区建筑文化遗产旅游景观环境规划的生态性设计,建议可从哲学思想、策略原则、技术手段等三层面给以思考:

1.与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秉承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念,认为人与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万物均从属于物质世界的体系,强调综合气候、地理、人文等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加之丰富的心理效应、独特的审美意境,因地制宜地构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哲学观念,可说是人类最早的生态观念。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有着对于处理景观生态非常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以“相地尝水”的堪舆术来创造“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景观模式,安徽的宏村、山西的丁村、福建的客家土楼等都是其中颇具盛名的的成功案例。直至今日,挖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景观生态性的深刻内涵,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当前能源、环境、人口等危机之下,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在各领域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景观环境规划领域亦是如此,只有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才能取得景观生态的平衡,使其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之下,应着重从降低能耗与提高环境利用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环境的耐久性和适应性、使用对景观环境影响较低的构筑材料、综合考虑景观环境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发掘景观环境的场所精神、延续景观所处区域的文化脉络方面进行策略研究。

3.关于景观环境生态性设计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从最初场地规划考虑可持续策略、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与材料、借鉴传统生态技术、减少垃圾与污染、营造自然舒适的生态小气候、对旧有场所进行功能更新、建筑单体设计选择最佳的体形系数、应用当代最新高科技手段等。这些技术有的经济实惠、有的成本昂贵,但是只要景观设计人员能够按照不同的造价要求,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就能够构筑符合各种不同需求的生态技术体系,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武晶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