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构造植物质感

时间:2022-07-26 08:56:02

景观构造植物质感

1.植物的绝对质感

植物自身表面的肌理主要表现人在近距离范围内可以观察到的植物组成单元(包括叶片、果实、花朵、树皮等)的单体特征,如叶片的光滑或粗糙程度、树皮的纹理、枝干是否带刺以及果实上的糙点等,这是狭义的质感,也叫做绝对质感。这种质感往往是人们容易感知和认识的,因为它是植物与生俱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和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相联系的,通常情况下很难改变,如提到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那斑驳但光滑的树皮;提到荷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具有摩擦感像带了一层霜似的叶片等。

1.1绝对质感的指示作用指示作用:许多植物的质感能给人以信息的提示,通过这些提示来引导或者改变人们的一些行为特征。通常情况下,这种指示常伴随着警示含义:比如以前在重庆永川区的部分地方,流行在花台或者其他种植花木的土地边缘种植活麻(俗名掌叶蝎子草,荨麻科),它是一种茎叶带微刺的灌木,人被蛰了之后痒痛难忍,异常难受。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不速之客毁坏和盗取内部花木。活麻叶片的毛刺能直接给人一种警示,这就是叶片质感表现出来的作用。当然,这种不人道的警示性做法后来被改进了,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认识活麻,而且对于儿童而言,好奇心强且对活麻不了解,不知那是一种警告。对于不认识它的人而言,这样的做法反而是一种陷阱;而对于园丁管理花木而言,也并非一件易事,因此后来活麻的地位被取代,玫瑰花和构骨成了新的警示性植物。可以看出,植物质感的运用有时会走入误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植物的警示性形态、实际伤人程度和人对这种警示性形态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分量上考虑,实际伤人程度应远小于它的警示性外形,这样才不会造成实际的伤害效果;人的认识程度应高于实际伤人程度,这样才会留意到眼前的警告。活麻被淘汰的原因在于实际的伤人程度远远强于视觉上的警示性形态而且并非每个人都能识别活麻的警示性形态。警示性的形态应该是为了给人以警告,使人在触发一定意识的情况下远离它而并非是要惩罚涉入其中的人,和谐的植物景观环境应该提倡一种“无害化”或“微害化”,警示性植物的作用由最初的实际惩罚性逐步过渡到视觉惩罚性,最后慢慢地形成提示人们避让的文明警告和和谐警告。

1.2绝对质感的时间性绝对质感的时间性表现为植物因季相变化而产生的质感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为植物组成单元自身(如叶片、花朵、果实等)的改变。比如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区别,常绿乔木由于常规情况下不落叶,因此叶片的形状、颜色就比较稳定,从而导致整株植物形态和颜色也比较稳定;而落叶乔木由于入秋后叶片通常会发生变化,如二球悬铃木叶片会变黄变干并且发卷;红枫入秋叶片会变得血红般美丽,并且入冬后都会落叶。如此可见,两者简单的区别对于形式美来说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营造一个景观场地的时候需要注意质感的时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腊梅,冬天的质感和夏天的质感截然不同,腊梅是一种先花后叶的植物,冬天腊梅绽放,但是枝条除了花朵却是空空如也,深色的枝条在黄色小颗粒花朵的映衬下显得张扬而粗犷;冬去春来,花落而去,腊梅长出嫩绿的叶片,到了盛夏,腊梅的叶片长得大而茂密,叶片的出现及不断生长改变了腊梅树在冬日里给人留下的那种光秃秃的常规印象,叶片遮去了枝条的张狂,显得温婉大方,这时的腊梅树以一种崭新的质感示人,腊梅本以冬而贵,然而失去了冬天的花朵,却能在夏天换来一身翠绿的外衣,并且还有很大的果实,这时的腊梅树,俨然变成了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因此,配置腊梅周边的植物就要时刻在思维里闪现腊梅树在冬天和在盛夏不同的质感以及与其他植物的搭配问题。对落叶植物而言,季节改变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颜色的改变,还是植物质感的变化。由郁郁葱葱的团状密林变成全是枝干的稀疏树林,体现了季节对于植物质感改变的巨大作用力。认识到这种力量的重要性,才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不同植物在不同时候的质感,这样,才会避免植物质感与环境的冲突。

2.植物的相对质感

由于观察视线远近产生的不同质感效果叫做广义的质感,也叫做相对质感。它相对绝对质感而言,受视线远近效果影响。下面通过对比一叶兰和天门冬这两种植物来表现光滑和粗糙的质感区别。从远处看天门冬,观察到的是柔和的质感和光滑的轮廓线,这时容易让人产生想触摸的感觉,然而走近看,质感发生变化,柔和的视觉感受开始减弱,慢慢看到天门冬的枝叶构成,这时候开始向人脑传送“逐渐粗糙”的视觉信息,走到最近,才发现天门冬原来是如此的锋芒毕露,不仅枝条带刺而且叶片形态也如芒刺一般尖而不滑。由远至近,它的的质感由细腻变得粗糙。从远处看一叶兰,观察到的是张扬的质感和轮廓线,容易让人产生“不可亵玩焉”的感觉,然后慢慢走近一点,才感到那细小的看似扎手的条纹原来并不锋利,只是由于距离太远才会产生那样的感觉,最后走到它面前,才看到原来一叶兰的叶片是光滑的。由远至近,一叶兰的质感由粗糙变得细腻。因此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待景观设计,就会发现相对质感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的空间性更加灵活,但是相对质感也是当前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比较缺乏考虑的一个方面,有时设计师会在尊重植物自然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只考虑到植物的色彩和大概的形态,没有对其质感进行挖掘和研究,这样,是不能将植物的美丽完全展示在公众眼前的。

2.1相对质感的空间性相对质感的空间性表现为同一时刻的植物在不同的观察距离下产生的质感变化。和质感的时间性改变不同的是,空间性改变并未改变植物本身形态,而是改变了人们视觉捕捉的观察形态。在处理方式上的区别在于:对待质感的时间性,多以促进多种植物之间在不同季节的共融性为目标,着力点在于植物自身的质感问题研究,需要协调的是植物与植物的关系;而对待质感的空间性,则更多关注于植物作为观赏要素与人的视线距离的关系,需要协调和设计的是人与植物的关系。空间与质感的关系是巨大且明显的。空间越远,质感越模糊;空间越近,质感越清晰。植物距人越近,它的质感就越容易被人捕捉,可识别性就越强,表现出来的特征就越直观。因此,比较菜花地和葵花地的区别。从近处看,油菜和葵花的区别一目了然,前者花朵散碎,细小而繁多,花朵自身质感不明显,很难用眼和手去感知;而后者是菊科中的巨人,巨大的花蕊和明显的花瓣很容易让人产生触摸欲望,质感显得明了而张扬。这样比较下来,它们的质感有着天渊之别。然而视线逐渐拉远,葵花巨大的花朵逐渐变小,明了的质感逐渐变得模糊。到了视线最远处,则无法用眼睛观赏到葵花的质感,它的鲜明特点消失了,成片的葵花和成片的油菜花都变成了一块“黄毯”,此时具有了相似的肌理和观赏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开具体的自然因素,若要选择与人互动性更强的植物,向日葵应该比油菜更加适合,因为油菜在与人接近的时候相比葵花更难感知它的质感,也就更难在人脑海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人与环境的交流与互动。

2.2相对质感的绘画关系植物的相对质感和山水画一样,近处的始终要大力刻画而越到远处越需要注重退晕关系。越到视线远处的植物,越不需要像近处那样精致,大手笔的运用不仅使环境变得松紧有序,而且还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造价因素。因此,一个景观场地,总有一些地方人经常去而一些地方人则不容易长期涉入。这样就要求设计师对植物的相对质感要有很丰厚的积累和认识,在脑子里剖绘出他常用的植物的由静到远的质感的变化,在视线近处使用质感明显的植物有利于人的观赏,而在视线越远的距离选择质感越不明显的植物。就像天竺桂一样,天竺桂树形虽然尚可,但是一旦当有更有质感特征的植物(比如,叶片更大的高山榕、树形更雄奇的香樟或者开花更美丽的蓝花楹等)出现的时候,天竺桂就会被退居二线,作为景观边角地带的填充植物了。

绝对质感和相对质感一样,都是运动变化的质感。绝对质感是近处观赏得到的质感体现,围绕时间而运动变化,传达的是植物的季相问题;相对质感是基于观赏者距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近而探讨的,围绕空间而运动变化,传达的是观赏者的移动的过程。研究绝对质感和相对质感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把握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也要把握植物的远近关系变化,使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能体现出更丰富更科学的质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