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6:55:33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景观设计;建筑;虚拟技术

通过计算机来对图形、文本、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其虚拟技术是集成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多种技术手段处理的新成果,通过三维空间来塑造全新、直观、以及更准确的景观设计;另外其独特的设计手段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达到景观的视觉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平面设计上,逐渐趋向于立体、三维、甚至多维立体效果的视觉、听觉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设计中各种新材料不断被引入:金属、玻璃、橡胶、夜景照明等等,从而整体拓展了景观的表现方法和理念,使当前景观作品更新颖,意义更明确。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多个场馆的建筑都采用了最新的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颖的建筑特色等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效果。因此,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也更应该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提升景观表现形式、整体美观度。

二、城市景观与多媒体的联系

目前的社会环境,传播学使城市景观设计上的“传播(设计师)”与“接受(大众)”两个方面处于平衡对等的关系,设计师不再起到核心的主导作用,大众对设计的认可度、视觉、听觉各方面的反应同样重要。城市景观属于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传播媒介的特点,与多媒体技术一样都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质量,就要从是否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的需求来评价,所以运用多媒体多技术集成的方式来进行景观设计、以及景观材料运用,是目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多媒体技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人们对景观设计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属于人与环境、空间的交流。多媒体技术中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空间环境的模拟,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的虚拟环境。从而让设计理念、文化、景观等信息更直观、更新颖展示出来。

(一)城市景观设计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城市景观设计随着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也不断在转变,主要在设计方式、设计理念、文化体现等多个方面。就目前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城市景观设计影响很大,景观从以前的观赏性到如今功能性、实用性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景观设计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且当前社会有许多受科技影响而著名的景观设计实例,比如:美国芝加哥广场的皇冠喷泉(LED技术、艺术、水结合的城市景观作品)、上海世博会、北京世贸天阶、重庆幸福广场水幕电影等等著名的城市景观作品,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结合多媒体技术出现的经典作品。

(二)城市景观与人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整体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人们审美观的转变,新颖、刺激、梦幻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至当前环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设计,而是从文化传播、审美观念、实用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整体。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作用、以及其设计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是当前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就需要结构多媒体技术手段从视觉、嗅觉、触觉多方面满足人们需求,以及达到城市整体规划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正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审美、功能性需求、整体实用性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更是由于各种新媒体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广泛运用,新颖、有创造性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各种经典的景观设计涌现,体现了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新高度。多媒体技术运用对于城市景观设计作用明显,要保证高质量的景观设计就需要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景观的效果,让人们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受景观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凝玉.浅议景观设计师与媒体的互动[J].新西部(中旬刊),2013,(06):117-118.

[2]刘岚.探析新媒体时代城市景观新生的同质化和异质化发展[J].新美术,2013,(10):129-131.

景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滨海;景观设计;设计理念

文章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海丝文化公园为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项目的主要设计范围是以烟墩山和海洋科技公司前面的一片荒地为主,项目位于深沪湾以东,璧峰路以西,深沪镇政府以北及海洋科技公司以南,区域内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在景观设计之前,首先对当前海丝文化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当前现有的情况和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并由此得出有关海滨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

1现状考察

烟墩山是海丝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部分,海拔78.6m,是深沪镇的最高点,因为有烽火台,所以取名为烟墩。明代为了抵抗猖獗的倭寇,朝廷在深沪地区设置巡检司,并修筑烽火台。烟墩山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阵地,站在烟墩山的最高点,能够对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除此之外,海丝文化公园附近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镇海宫、施琅大将军雕像、宝泉庵等。深沪港有100多种常见的鱼类,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海丝文化公园有着山、海、林、石的自然生态格局,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但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海丝文化公园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光彩。首先从整体上看,海丝文化公园缺乏一定的主题性,能够吸引人的特色的景观不多。其次从细节方面分析,植被的生长比较缓慢,山体裸露部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丝文化公园的美观。上山的道路和村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道路铺设的形式粗糙且单一,设施设备相对简陋,游客缺少游览嬉戏的空间。

2海滨景观项目设计原则及定位

2.1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在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上制订施工方案,要根据现有场地的原有生态条件,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充分考虑水循环和植物生长规律,进行景观设计和施工。其次要遵循功能化原则。在设计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周边城镇居民的需求,还要考虑到沿海大通道的来往游客。最后要遵循乡土化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沿用乡土化的材料。如在植物选择方面,本土植物已经在常年风雨洗礼中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乡土材料的运用也是本土区域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呈现[1]。2.2设计定位。在项目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的定位是关键也是核心。通过对周边自然文化景观的整合,结合海丝文化和生态文化塑造深沪地区的文化体验基地,打造生态休闲和海洋文化体验的海丝文化公园形象。设计主题结合本地的人文内涵和自然资源将海丝文化公园分为四个分区,分别是扬帆起航、中道圆融、三宝印迹、墩台应旭。在设计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烟墩山是深沪的母亲山,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设计定位时要利用生态的手段进行设计,打造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基地。深沪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应增加市民体验多元文化的场地,充分展示深沪地区的地域文化。

3海滨景观设计方案

3.1扬帆起航景观分区设计方案。扬帆起航景观的设计方案以海洋文化为主题。海丝文化公园临近深沪港,有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因此在扬帆起航景观分区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帆船的元素。如在主题景墙、浮雕条凳、草坡、灯塔等的设计中,加入了帆船设计元素,即满足了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的需求,又给游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造船工艺景墙的设计参照了帆船的弧形,阳光草坡及坐凳的设计是海洋生物浮雕,海丝文化公园的路径图和攀岩处也加入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图案,整体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2]。3.2中道圆融景观分区设计方案。将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是中道圆融景观分区设计的主要理念。中道圆融景观以山海为骨架、以宗教为血脉将禅宗的超然和景观的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景观空间。中道圆融景观分区的设计,在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宗教元素。如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物,风雨连廊的设计则加入了很多禅宗的元素。两岸的护栏是碯字型的,碯在藏语中是和谐永恒的象征,表达的是吉祥的意思。无论是在禅意台阶还是万字铺装都完美地将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场景[3]。3.3三宝印迹景观分区设计方案。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游客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三宝印迹景观分区设计方案中,主要是对深沪镇历史文化的呈现。传说中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过深沪的璧山,这支庞大的船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商机,逐渐形成了小贩市场,命名为三宝街。三宝印迹景观设计有深沪古代名人许柴佬和吴梦的雕像,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对深沪的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3.4墩台迎旭景观分区设计在墩台迎旭景观分区设计中,结合生态自然的设计手法呈现出闽南风情的景观空间。在景观分区的设计中,无论是闽砖景墙还是岚山栈道、战壕都是闽南文化的缩影,一系列的建筑设计让整个的景观分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滨海景观设计重点

4.1地形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滨海景观设计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地形相结合,才能打造属于滨海景观独特的设计。深沪湾海丝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和当地的文化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4.2景观风格。景观设计时要以当地的文化为主,才能体现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如果一味借鉴,没有自己的文化,景观设计只能是复制品,起不到独特设计的作用。4.3植物铺地和自然相协调。植物设计和铺装设计要和自然相统一。滨海地区植物选择主要以抗风、耐旱、耐酸的热带植物为主。如木麻黄、小叶榕、黄槿、高山榕等乡土品种,成本低而易生长。灌木有海桐、千头木、麻黄、夹竹桃、小叶女贞等,这些植物在营造景观上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效果。

5总结

综上所述,在滨海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当地社会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实现了休闲度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景观设计既遵循了景观的生态学设计原则,又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舒宇.温岭石塘流水坑村滨海景观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9(2):77-79.

[2]李艳群.从滨海景观角度谈东营港广利港区圆弧段护岸设计[J].中国港湾建设,2018,38(6):55-58.

景观设计范文篇3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陕北地区;滨河;景观元素

1区域界定及特点

因为其地处于陕西的北部故称为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0.06万km2。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包括陕西的延安和榆林在内的25个市、县。气候较为干旱,冬季较为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全年降水量小,是城市发展制约性因素之一。陕北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夏季水流量较大,冬季水流量较小,河道易结冰。滨水区的用地由“水体”和“陆地”共同构成。水体的质量如水流量的大小、深浅、形状等直接影响到滨河地带景观功能要素的配置、空间结构组织以及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陆地与其他城镇的区域界限是模糊的,可以根据城镇建设的自然条件、状况进行划定。滨河区的界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是滨水区环境的范围和结构更加明确。

2陕北地区滨河景观解析

2.1陕北地区河岸景观特征。陕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使得陕北地区城市发展有其特殊性。滨河景观在设计中也与其他城市不同,既有限制性因素,也有一些可利用的因素。因此在陕北滨河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陕北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脉,把一些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其成为陕北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现,推动陕北地区的不断发展。陕北地区多河流湖泊,大多城市都是滨水而建的,例如:延安、富县、靖边县、神木县等。充分体现了“近水择居,便生利民”的思想。陕北地区河岸多呈现狭长的线型状,空间层次单一;植物配置不足,缺乏生态效益;地面铺装单调,功能分区不明确;应特别重视环境小品设置,提升城市形象。2.2陕北地区景观设计要素分析。2.2.1滨水区绿化。绿化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陕北地区城市多依山靠水,气候较为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全年降水量平均在500mm左右,水资源非常缺乏,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之一。滨水区绿化:①应考虑抗寒耐旱,适应陕北的气候环境;②应注意植物的季节搭配和搭配形式。2.2.2地面铺设。地面铺设在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在陕北地区滨河景观中常见铺装为透水砖等材质,缺少变化。建议在陕北地区滨河道路铺装中多采用当地材料的砂岩,既经济有体现陕北当地地域特色。如果能适当添加些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装饰图案的砂岩,会使地面铺装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文化性。另外还应使铺装富有变化,利用不同的地面铺装形式,为河岸空间划分功能区。2.2.3亲水台设置。通过对陕北地区滨河景观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许多河岸的空间规划设计主要着眼于防洪、排水等工程方面的考虑,很少意识到空间的景观性。对亲水性方面的设计研究不足,首先就表现在缺少亲水台。应考虑更改驳岸的形式、材料,重视河岸生态,设计充分从人的角度出发。2.2.4环境小品。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河岸空间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河岸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河岸的空间分区与具体空间设计,其中有丰富的环境小品。既有实用的设施如栏杆、座椅、灯具、垃圾箱、标识牌等又有一些纯景观性的小品设施如雕塑、喷泉。在陕北地区的环境小品设计时应该注意与当地历史人文、风俗文化等联系紧密起来。陕北的特有红色主题元素,陕北剪纸、秧歌、腰鼓等风俗文化等元素都可以提炼应用到环境小品的设计当中。

3设计方法及原则

3.1设计方法。对狭长的线性河岸空间进行考察调研,整体分析,进行景观分区,分区的主要考虑因素有河道本身的情况、水面情况、堤岸类型、沿岸城市用地情况、人的活动范围等。在河岸空间设置不同层次的节点空间,进行细部设计景观节点、桥头节点、亲水台节点等,通过分区和节点的设置打破城市单一的线性形态,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结构,改善空间的尺度感和空间感。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通过设计将这些空间组织到河岸空间当中去,使其与河岸空间连为一体,为人们提供一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根据人们的活动需要,在河岸上间隔设置亲水性眺望台的节点空间,满足人们休憩、观景、亲水等活动的需求。远景与近景结合,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结合,选择可以很好的观赏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或城市景观的观景点,建立远景与近景结合映衬的视觉对应系统。把自然景观或人工的城市景观引入到河岸空间,丰富视线景观,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陕北地区不同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强调在治理河道时,应注意传统工程护岸与自然生态护岸的结合,选择既能满足防洪又具有生态和景观效果的堤岸形式。3.2设计原则。陕北地区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要使景观设计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作为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一切设计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实际行为出发,在较为缺乏水资源的陕北地区,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们亲水的需求,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原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可达性强的优美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文化、景观等多方面的要求。因地制宜,节约能源。利用陕北地区现有的地形地貌,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比如,根据所处位置、周围环境、宽窄程度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功能齐全和特征各异的景观空间。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对滨河岸线的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宏观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同时要考虑控制水土流失、调配给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治理环境污染等。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的,是河岸景观设计的基本保障。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河景观规划不单纯是解决城市防洪水利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滨河岸线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娱乐场所、提高滨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对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采用多目标兼顾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自然生态。突出绿色生态,利用植物特性营造特色的景观空间和多变的季节效果。同时发挥植物的自然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为城市输送大量的氧气,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滨河岸线,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美学。保持自然生态特色,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环保材料,创造自然情趣,以简制胜,反对铺张奢华,力求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怡人心目的河岸景观。文化保护。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历史人文)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4结语

流经陕北地区的河流,与当地城市的生产与生存有着重要的联系。河岸空间更是城市成长历程中最富饶与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之一。而滨河景观的合理规划,更是整个城市飞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深入探究陕北地区滨河景观特点与空间构成,在研究现状的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归纳滨河景观设计手法与原则,从而具体应用到实际规划案例当中。文中所写的有关于陕北地区河流及滨河景观设计相关资料,希望能为今后滨河景观设计提供依据,成为相关工程项目的参考资料,为设计者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刚田.景观设计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周长亮,张健,张吉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景观设计范文篇5

别墅,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Villa,直译为私家独院式住宅,它是一种与自然优美环境融合一体的建筑。早在1936年,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就在一条穿过树林的溪流上就建成了那座风格独特的流水别墅,并充分体现了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绝对融合统一,因而它也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范例。人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在生物系统中,人的生物钟、电波、新陈代谢,生命结构、细胞组织,与其他自然生态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平衡关系,其物质循环、食物链,都是依靠自然生态平衡进行调节。根据科学测定,人的生命运动和日、月、潮汐、磁与电、气态和辐射等自然便会规律有关,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就会使人本能地与自然相融合,并找到一种身心上的平衡,一旦丧失了自然,就会自律性丧失。于是现代人越来越渴望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重新沐浴大自然的温馨,这就造就了现代人性化的别墅环境。而现代别墅环境中,基于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以及它所体现的动态的,地位多样的,综合的空间效应,从空间的属性角度又大致可以分四类:以山地景观为主别墅,以水景观为主的别墅,综合景观别墅,抽象艺术别墅。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别墅景观,都是旨在体现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2别墅的外环境景观

首先,从空间角度上说别墅外环境空间是泛指由实体构筑物围合的别墅室内居住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域。它是一种不定性空间,和别墅的内部居住环境相比,外环境更具复杂性、多元性、多义性、综合性、和多变性。主要特点有:1)构成的元素多:可以由自然的与人文的,有机的无机的,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复杂的元素构成的。2)空间存在多维性:外部环境空间,虽然也是人为限定的,但在界域上它是连续绵延,无尽无休,上接蓝天,下接地势,起伏转折,走向不定的连贯空间,比室内空间更具广延性和无限性的特定。而在时间上的前后相随,除了空间序列变化外,外环境的季相、时相,位相和人的心理时空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呈现一种历时性的可逆的心理变化。3)环境艺术的多重性:环境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有他自身的组织结构,表现一定的机理和质地,具有一定的形态与性状,传达一定的情感信息和意识形态,含纳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的含义。所以他具有很强的非物质属性。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别墅环境的复杂性,但到底怎样进行系统进行别墅外环境的设计,这正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3别墅的环境景观设计理念的形成

景观设计范文篇6

1.1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儿个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自然景观;(2)具有明确的湿地范围;(3)具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

1.2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最佳资源利用方式,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2.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2.1.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2.1.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2.2.2以人为本的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4种功能区。其中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要求人类干扰必须很少,因此设计内容较少。

3.1体验区景观设计

体验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改造地形、联通水文等方式,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从而让人们可以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鱼类捕捞等生产活动以及小范围湿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该景观区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服务管理区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范文篇7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墙”。“青城”的名字便是为纪念平定西域叛乱的狄青大将军。到明朝时期修筑明长城以防外敌来犯;青城范围后随青城人过河北移扩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镇是农业大镇,由于经济水平欠佳,二三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但青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与文化活性受到威胁。因此让文化资源重新带动古镇经济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1.青城古镇空间景观。青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故而格局上整齐划一,是形似于棋盘的军事防御布局。主街开阔,呈东西走向,小街则较为狭窄曲折,北对河南面山。“丁”字形的连续交错街道,以示“不泄风水”。青城古镇的节点空间由核心节点空间,如城隍广场、不明确主题意义功能或边界限定的宽阔空间以及可以使古镇空间拥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间构成。2.青城古镇古建筑装饰景观。砖雕装饰——以青城书院的《教五子图》和刘家大院的《福禄寿》为代表。木雕装饰——高氏祠堂及多处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经典之作。石雕装饰——碑刻书法风格多样,装饰、技法、表现形式及选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镇民俗景观元素。剪纸艺术——题材源于生活,材料随意,独树一帜西厢调——清光绪年间成曲,唱腔优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间传说的最受喜爱的民俗表演活动。民间游戏——柴山、道台狮子和火狮子。

三、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使用对象生理心理、功能精神的集中感受地方性原则——特色建设的基础生态设计原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场所精神——地域空间设计的内在文化展现。

四、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内容

1.空间格局。青城自发形成的“中心”和由此“中心”向外辐射的空间秩序可概括为“一轴、一带、六节点”。“一轴”即从校场路进入,与后街形成空间主轴。“一带”指青城的全部景观内容。“六节点”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内,分布于入口、罗家大院、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和城隍广场。例如入口点可设置具有古建筑风貌的入口广场,做紧急避难区起到保护与疏散游客的作用,同时也做引导游客作用。2.道路空间。青城的街道作为景观的骨骼和风貌的基本骨架,主街面用人工青石板铺成,一些窄小街巷则以碎石板铺地,青城的历史也在这磨破的石板路中被人知晓。青城的街道尺度怡人,因此设计应保留原尺度,增种枝叶繁茂的行道树,在主街巷空间栽植具有特色的本地树种,可造四季景观。一些小巷道也可做落叶景观,营造意境美。3.空间环境点缀、装饰的艺术。处理点景小品、艺术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直观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古镇的形象。如灯饰、垃圾桶、休闲座椅、销售站、指示牌、雕塑等艺术品都有所展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应增加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媒体宣传设备以及观赏、纪念性工艺品。在这一部分设计内容中,装饰艺术设计的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以及民众的参与性都必须体现出来,使其形成具有青城地域特色的文化审美。4.古镇视觉形象的确立。古镇的视觉形象包括建筑、环境、居民以及社会形象,是一种取决于古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综合评价和印象。通过对青城方方面面形象内容的综合处理,可塑造特征鲜明、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青城景观形象。5.古镇景观如诗如画的意境创造。目前青城还鲜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观赏功能的景观,因此运用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配以诗、书、画意境和想象,将空间、古建筑、碑林等遗址遗迹、神话、戏曲、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与环境相结合,进行师法自然又非简单模仿的意境创造。又或者将青城的地形地貌、水体、奇石等采用对比、隐喻、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意境设计。通过设计的独到处理,将青城景观的意境营造出来。综合上述内容关于如何解决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方面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把握景观设计核心,从历史、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基于青城特有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以科学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古镇景观发展前景。同时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使景观设计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和篇幅原因,本文只对古镇景观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初步探讨。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观点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能够对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有所贡献。

作者:祁欣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傲蕾.文化营造视角下兰州青城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04.

[2]徐澜婷.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王丹玲.青城古建筑装饰解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杨揖舟.《青城记》.省委党校印刷厂,2003.

[6]韩效.景观建筑学对中国景观设计发展状况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4(2):17-18.

[7]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7).

景观设计范文篇8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各色符号的信息时代,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一个象征性生产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断受一系列的符号、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而来,我们的城市却正在失去个性,城市空间的艺术和文化的传递已经开始出现流失与断层。景观设计作为艺术与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发生着变化。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它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城市环境中应该有一些特定的符号语言以及他的不同的组合排列方式来组织和继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符号语言在景观语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它在景观场所中的传达及其所表达的空间特性又是什么呢?以下我们将探讨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特性。

二、景观设计中符号语言的空间表达特性

(一)认知性

认知性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认识和理解,是对设计作品的语义和内涵的一个基本了解。在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甚至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之所以能成功,往往让人能够认同并且能从中能够读到精彩的精神意境。当我们看到一个广场上的华表或牌楼时,我们就能很快的知道这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广场。由此可见,一个空间场所里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符号,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在空间内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加以运用,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个空间的形象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在很多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符号作为认知属性的片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托马斯•丘奇在金门展览“小花园”中(图1),将新的视觉形式运用到景观中,同时满足所有功能要求,他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利用多重视觉焦点产生无尽的视觉感受。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流线、多视点简洁流动的平面,动态均衡的形式,并且这些形式语言也成为了“加州学派”的标志。

(二)象征性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这段话精辟的阐述了视觉符号只是艺术性的简化,并以象征的手法来在人们心中再现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事实上,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具象的物体之上了。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管设计师们是如何的简化和编排那些我们所熟悉视觉符号,都在象征着一些生活中的特殊情感。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图2)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意大利地图和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和撒丁岛的平面图,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帕拉蒂奥母题的变形组合和凯旋门;柱廊围合的圆形广场暗喻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椭圆形广场……这一切复杂的文脉,用隐喻和装饰手法以模棱两可或不确定的变形、断裂、反射手法加工组合起来。设计者将这些人们熟悉的符号变形分裂后重新加以编排,使它们处于人们不习惯的位置,引发现实与经验的矛盾冲突,从中体现一种特殊的意味。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指出:“实际上,你马上意识到它完全不是对古典主义的嘲弄。这是一种欢欣,几乎是对古典传统歇斯底里般的高兴的拥抱。”

(三)普遍性

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普遍性是让景观作品更广泛的被大众接受的前提。这一特性在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景观标识设计的运用中显得尤为突出。景观视觉标识的设计,就是要让各个层次,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看懂的设计,所以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符号设计是其设计的首选。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我们的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融入一些通俗的视觉符号,让各个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你的作品的含义,适当的放弃一些不入流的,边缘化的奇思妙想。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四)约束性

尽管一些符号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事实上,任何符号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这里就涉及到了景观设计当中的地域性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问题。一个景观作品,无论功能梳理得如何周到,视觉美感调配得如何恰当,一旦缺少了当地的文化基础和符号语言,这个景观作品就不能引起当地人的共鸣,就不算是一个出色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常常了解我们所要设计的景观作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民俗风情,调查和梳理当地的文化脉络及人民的生活习惯,以便在不同的地域涉及到的不同景观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当然,照搬照抄以及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五)独特性

景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西南 民族地区 乡土景观 景观设计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与“景观(Landscape)”的概念相似,“乡土景观(RuralLandscape)”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乡土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渐兴起并将研究视野关注于传统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围原本的自然景观,即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的“气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构成的具有视觉性特征的物质承载;另一层面是指反映文化体系特色的文化景观,即当地人为了生存而对自然承载及其之上的空间格局的适应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观形式,更倾向于文化层面,是人类行为在环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间形态、建筑、道路、服饰、标志物等。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入,“乡土景观”成为包括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不同学者从自身研究视角出发对“乡土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理解:从人文地理学与旅游管理的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是有别于异域景观的本土景观,是一种基于特定地理区位的“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着重探讨各种文化现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变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阐释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经验研究”;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村落建筑形态、空间结构、环境构成、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宗教等角度对乡土聚落展开探讨;园林与环境设计视角的乡土景观,结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从乡村规划出发,围绕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乡土景观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文化性与社会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时,从时代的角度来看,随着传媒与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全媒体(Omnimedia)”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中,当今我国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观设计“协同化”“网络化”与“平面化”趋势明显。例如景观设计与旅游开发并行而产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景观打造与传媒并行而产生的“网红村”,如成都天府新区白沙镇的茅香艺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阳梯田的开发最早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在网上传播。以上种种皆显示出了乡土景观设计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重新挖掘乡土景观特色,适应新的开发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区乡土景观的特征

作为地理概念,西南地区一般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三省两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重庆市。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间,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态类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对封闭的环境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人—地”关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乡土景观。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影响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地”与“人”因素。(一)“地”——地形与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1.山地、丘陵。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积比重超过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是西南乡土景观的一大特色。有着稻作文化传统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区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区山地河谷错杂的地形使得当地居民通常择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较为分散。主要有带状聚集模式、辐射状聚集模式以及离散点状聚集模式。区域内村落间街道比较狭窄,因此各村交通联系也随之减弱。此外,山区传统建筑在功能组织及空间形态上通常呈现出平面简洁、组合自由、分隔灵活等特点。2.坝子、河谷。西南地区河网密集,河流众多。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宽谷地带,汉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顶鳞次栉比,街巷空间狭窄迂回,呈封闭式聚状景观特质;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点状布局,为“开敞式散形”景观特质。干热河谷是西南地区另一种地理景观。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两岸河谷地带。区域内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突出,当地旱地多于水田。人们在多年的开荒、建房等过程中对区域内脆弱的基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即“基质破碎化”,如何保护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干热河谷地区人在开发利用自然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气候、气象。西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变化,各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差异以及区域内高山峡谷地区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如云南无量山区、藏东南喜玛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以及贵州大娄山山脉北坡。不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类型和自然景观,如大理“无量山云海”,以及位列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贵州草海湿地。(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西南乡土聚落景观。解放前,以宗祠、族权构成的“家族系统”在西南地区的权力支配系统中影响力最为深刻。这种关系影响下的聚落通常表现出很强的聚合力,聚落选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场所为核心空间,并根据族内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区的血缘型聚落中,以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拉祜族最为典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也出现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观念对聚落的组成形式仍然起着主要作用。2.宗教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在生产力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区的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现在传统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空间格局。在南传佛教传入后,寨内产生了许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时受佛教审美的影响,当地佛寺园林中通常也呈现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景观特色。历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区,大部分的传统聚落都可视为宗教聚落。民居与周围寺院关系密切,通常围绕寺院而布置,或与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为整个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处村落中群山的最高处。3.乡土经验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乡土经验是乡土景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与场所有关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建造经验。从生产技术上来看,成都平原有着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以及成熟的水网格局,并由此而产生了特殊的林盘聚落景观结构,在成都平原一带的乡土景观中,凿、镰、锄、锸、筒车、龙骨车等物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辉煌的农耕文明。又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地区,这里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俗称“渔猎”,围绕此种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如风水树、禾仓、鼓楼、风雨桥等景观,成为黔东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当代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景观是长久以来在自然环境以及各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反映着一个地区的风俗和文化。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当代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新特点。1.艺术介入下的乡土建筑的变革。在消费社会语境下,传统的乡土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商品”,使得传统的营造过程有了转变,这种转变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的介入。对于商品来说,价值的高低来源于其不同于其他同类物品的“标出性”,艺术的介入就是为了增加标出性。因此,从建造方式上来看,房屋的建盖从以往的单纯凭借当地工匠艺人的经验转变为建筑师、艺术家介入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当中。从建筑的材料来看,随着交通的日渐便利和外来技术的不断涌入,乡土建筑突破了材料上的限制,许多新材料如石材的替代品、原木的替代品以及隔热保温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在建筑的风格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房屋的建制不再严格依据当地传统的营造章法,而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来建盖,使得建筑风格变得灵活多样。2.景观要素越发多元。在西南地区传统的乡土景观中,山川、河流、聚落、寨门、庙宇、农田、农具等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的景观要素带给人一种世俗生活的宁静与温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更加频繁的交流,城市的生活状态开始进入乡村,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着乡土景观的面貌。许多新的景观要素也随之出现,如商业性公共广场、游乐场、生活超市等;随着旅游业应运而生的民俗展览馆、主题公园、民宿、度假山庄等。这些要素在改变着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形态。3.乡土景观的空间分异:特色旅游小镇的兴起近几年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南地区有许多依托当地历史文化、乡土建筑的特色小镇逐渐被打造出来,这些原本自然发展的村镇由于旅游的开发产生了特殊的功能,原本生产生活性的景观空间出现了空间分异,其景观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当地居民,形成了新的景观形态。如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大理喜洲镇、贵州肇兴侗寨;围绕当地自然风光,以游客体验为主而建的朱砂古镇、贵安新区VR小镇;以当地产业特色为基础而打造的如国酒之乡茅台镇、影视基地毛尖小镇等。(二)当代艺术视野下西南“乡土景观”营造出现的问题。乡土景观的形成通常是当地居民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人与自然的相互选择中确定的,村落与周边环境能够形成一种自然而巧妙的契合。改革开放以后,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一度受到“标准化”的影响,大量“西化”“雷同化”的环境景观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一些古城、古镇在风貌整治的过程中,建造了一些并不属于当地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另一方面,一些颇具民族特色的乡村,如元阳梯田的一些哈尼人家在房屋更新改建时将罗马柱等“时髦”的物件生搬硬套安装在自家房屋上,显得与传统的蘑菇房格格不入。西南乡土聚落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长久以来的交通不便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导致了孤岛型经济的脆弱性。由于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保护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20世纪末以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南一些地区开始将目光回归自身,“村寨旅游”“特色小镇”“仿古步行街”等逐渐兴起。在商业的带动下,一方面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受到了重视,旅游确实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旅游的冲击无疑对传统聚落的肌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对新时期西南乡土景观设计的探讨。西南大部分地区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在聚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新的产业结构相衔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在此,结合西南地区乡土景观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1.利用地形,因势利导。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为了加大空间利用率并且减少工程量,村落的格局通常是依山就势或者沿河展开,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通常是采取就近原则,这其实也反映出低碳的思想。因此在乡土景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保存传统的民居建筑形态、聚落形态以及采取适度开发的旅游策略等保护措施,并对居住区以及公共区域实施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2.科学发展,活态保护。传统聚落并非一群无生命的建筑体,而居住于其中的居民正是使聚落得以发展的主体,因此对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不能僵化,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发展诉求,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特点,搞清当地环境资源的优势及劣势,以及地理区位要素、发展状态等,在此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乡土景观设计回归“生存的艺术”。3.延续传统、传承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髓之所在,是聚落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延续传统,并不是一味照搬以前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将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化的建设中,以一种保护更新的方式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以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文化断层,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衔接过渡。4.更新模式、着眼未来。运用现代技术与新经济运作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打造,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在原有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种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原风景”的生活模式,并利用网络、传媒等手段,在旅游、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下,为都市人提供一个清静的休闲场所。在运营模式上,突破传统的“企业+农户”模式,采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优化,形成产业链,从而打造出当地的休闲品牌。

四、结语

景观设计范文篇10

一、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融合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生态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是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的原理,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应用生态理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自然优先原则,维护自然自身的景观特征是生态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其自然原有的景观面貌保留下来,例如古文化遗址、森林等。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其次是生态持续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常在旅游景观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该原则,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防止损坏旅游景观内的生态系统,保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再生性;最后还要遵循综合效益原则,在选择旅游景观的材料等方面,应当对旅游景观的经济效益、综合生态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减少对景观的改变产生的负作用。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稳定。

二、生态思想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选择材料方面的应用

不同的旅游景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于是在材料方面应用生态理念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从而在使用建造技术、景观材料、人造景观建筑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影响形成旅游景区的地域特点。于是在利用当地的材料、适应地理环境的时候,能够对旅游景观的地域特色的要求实现满足,保证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而在建设旅游景观的时候通常是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使用材料,为了保证旅游景观建设时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降低旅游景观建设成本,应当对地方的自然资源进行使用,减少使用其他地区的资源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使用本地材料也是节约经济成本的重要手段。如使用当地的廉价材料石材、土等,耐压性是石材的重要特征,在旅游景观设计时将其设计景观中,与生态理念向符合,有利于提高旅游景观的稳定性。

2.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栖息地、生物系统、人类生存的自然界等自然环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生态理念在大自然的整体性中则充分的体现。旅游景区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中对旅游景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利用有力的景区资源进行旅游景观设计,则设计的景观环境将适应景区的自然因素。另外依照人文特征、当地情况,对旅游景区的整体空间系统进行构建,从而满足旅游景观设计的功能方面的需求,以此来建立整体性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同时为了应用生态思想,还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将地域特色文化展现出来,传承当地的文化,发展生态理念。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1.尊重生物多样性

首先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合理搭配。由于植物的种类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且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阳光等特点,于是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在植物设计上要依照其生长特性,选择互相补充的植物进行搭配,减少多种植物在生长中的竞争。同时在搭配的时候也要注重视觉美感效果。例如将低矮的灌木与高大的乔木设计在一起,形成一组和谐的植物景观,减少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进行的直接的空间竞争。同时也可以给游客们一种高矮相间的视觉效果。其次在选择植物选用方面要选用一些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依照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树木间的生态效益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大叶黄杨、刺槐、国槐、柏树等树木可以对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在旅游景观中使用这些树木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或者将耐水性较强的柳树等种植在湿地,将耐干旱的仙人掌等种植在旱地等,从而发挥其生态效益,维护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最后在搭配植物的时候可以模拟自然群落,针对旅游景观的环境特征,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从而形成新的自然植物群落,使其能够平衡稳定的发展,各个植物景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保证景观系统结构的功能健全,另外减少人为管理植物景观的经济成本。

2.遵守自然和谐发展

首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应当保证生态优先,在旅游景观设计时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进行遵守,对原有的自然景观的结构格局进行保持,减少对原有景观格局的改动,降低干扰,保证旅游景观的生态系统和整体环境的和谐共生。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就应当发挥人类的职能引导自然发挥其力量,为人们提供利用和服务,并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人们在吸收氧气之后就会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一定的氧气为人们所利用。通常情况下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物理反应进行恢复,维持生态的稳定,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结合自然的功能,合理的设计旅游景观。其次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等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的限制,有很多系统结构不能够深入的了解,这时在景观设计时就需要尊重这些景观的系统结构,主要是由于这些景观在无序到有序的周期演变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生态的这种能力使我们可以欣赏到蓝天白云等自然景观,所以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要利用其功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可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从而有效的维护生态平衡。最后在旅游景观设计时要将自然景区的自然演进过程显露出来,让游客们可以通过自然景观感受到自然,例如通过观看树叶的摇摆可以感受到风在大自然中的存在,在树叶由绿变黄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四季的更替等等,以此来真切的感受自然生态。

3.遵循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自然景观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旅游景观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特点,在基于旅游景区植被、河流、地貌等生态框架之上,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修复,保证其整体性。而在人工景观建造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生态要素。其次要对旅游景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每个地区都有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特征,在设计旅游景观的时候,需要找出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脉,总而将其设计成为可视化的符号,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引入,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设计元素,创造当地鲜明的历史文化景观环境,另外还可以设计具有生态理念标志性景观。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