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美学思考

时间:2022-05-16 09:02:34

城市环境设计美学思考

摘要:在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设计与构建适宜人居住、更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在自由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诸种需求,应当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但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如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恣意摧毁历史景观、盲目模仿外国风格、刻意追求视觉美观等不良倾向,导致“千城一面”之流弊,损害了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有的美学品格。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地发掘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传统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其精华,为当前及未来所用,以设计和构建出真正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乐于居住;城市现代化;古代城市

设计思想在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审美疆域的不断拓展和精神追求的逐步深化,城市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与之相应的是,城市环境设计也在众目睽睽之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准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过,在看似繁荣的景象中,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也凸显出诸如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恣意摧毁历史景观、盲目模仿外国风格、刻意追求视觉美观等不良倾向,导致“千城一面”之流弊。城市环境状况日益挑战和威胁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冲击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缺乏家园感。面对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这一既尴尬又可悲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城市环境设计为何?换言之,城市环境设计的宗旨是什么?城市环境应具备怎样的美学品格才是市民的诗意栖居之所?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该如何走出当前这一困境?这就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环境设计宗旨的美学探寻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1]当我们沉下心来认真阅读中国当代城市这部鸿篇巨著时,已如有些论者所言:城市环境的规划者和设计者“沉湎于形式与色彩、结构与空间等一类‘真实’的存在之中,对建筑的手段投之以巨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2],很难对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细致而深入的体察和分析,更难以从生态、环境、文化、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和高度进行综合筹谋,以至“许多城市变成了失魂落魄的城市”[3]。难道这就是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吗?在城市这本打开的书里,它应该持有怎样的目标与抱负?我们又希望它怀有怎样的目标与抱负呢?关于城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了一个经典的阐释,即“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在城市”[4]。不言而喻,城市成了人们的希望之所,人们居留在此,不仅是为了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具体地描绘“更好的生活”的情景,但他留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城市既然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就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更好的生活”的具体内涵自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诸种需求出发而进行的价值活动,充分“体现着人的尺度与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5]。事实上,任何真正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心灵打上印记且经过岁月的冲刷之后还依然光彩夺目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境遇、生命价值、情感需求以及自由发展等方面给予关怀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既然人们居留在城市中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市民皆是城市的主体,那么,作为创造活动之一的城市环境设计毫无疑问应该是以“人”(即市民)作为旨归的。换言之,城市环境设计的一切活动,如建筑位置的分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计、保留与改造,城市整体风貌的规划,甚至具体的空间设计、城市绿化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展开的。“人性具有自然性与文明性两面这一内在结构”[6],换言之,“人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功能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7];且人性的“自然性”和“文明性”是变动不居的,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不免带有特定的历史痕迹。因此,关注、寻求、发现甚至塑造人的内在生命精神与价值的理想之境,设计与构建适宜人居住、更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在自由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诸种需求,就应当是也必须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标与抱负”,或者说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值得一提的是,“适宜人居住”与“让人乐于居住”实际上是城市环境之生活品质的两个不同层次。“适宜人居住”,主要是就人的肉体生命之保存而言的,“重在生存,将生态摆在首位”[8]121。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但对于人的自由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显然是不够的。而“让人乐于居住”,则主要是就人的内在精神之满足而言的,“重在享受,将精神追求摆在首位”[8]121,是城市环境的诗意境界;倘若用一学者的话来说,这是环境美的最高追求[8]120。“适宜人居住”和“让人乐于居住”这二者之间,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无疑是前者的升华。换言之,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方能达成。因为倘若没有前者作坚实的基础,后者则成了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试想一下,如果一座城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秩序紊乱,不适宜人居住,哪还谈得上让人乐于居住呢?就此而论,较之“适宜人居住”,“让人乐于居住”的层次更高,因为其更注重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

二未来城市环境的美学展望

如前所述,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是设计与构建适宜市民居住、更让市民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满足市民在自我价值之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让市民乐于居住”是其终极追求。那么,让市民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该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种图景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的审美构成与美学品格呢?关于市民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他在“宜居”的基础上,将“乐居”的要求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景观优美;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是个性特色鲜明;四是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9]陈望衡教授所言及的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成为了未来让市民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具有的审美构成。(一)优美的景观。一座城市的景观风貌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座城市的美学品位;因此,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首先应当具有优美的城市景观。就感知类型而言,城市景观的主体是视觉景观;而城市视觉景观的优美主要是城市的建筑景观、工程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所呈现出来的且能够被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以及能够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外在形式美。其中,城市建筑景观的优美一般是通过建筑整体形象美妙的轮廓线表现出来;城市自然景观的优美则是由该座城市所坐拥的诸如巍峨的青山、苍翠的森林、蜿蜒的江河、辽阔的大海以及如画的山水融合体等自然风景的灵秀自然地呈现出来。(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如同一个“巨型容器”[10],承载着人类灿烂的文明,凝结着人类非凡的智慧。可以说,每座城市从诞生伊始就打上了人工的印记,拥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只是这种历史和文化,存在着悠久与深厚与否的差别而已。毋庸置疑的是,一座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往往应有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这是其文脉与灵魂,也是其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并非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存留着,它还以古建筑物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形式留存着。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11]的确,古建筑物等历史文化遗存对人有着诸多文字难以传达的审美感染力和情感震撼力。(三)鲜明的个性特色。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才有独特的魅力,才能在审美上与其它事物有所差异,才能成为黑格尔所言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些”。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座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应该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一座城市的个性特色其凸显元素是多元的,或为其自然风光,或为其建筑样式,或为其历史文化,甚至是其传统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多种元素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言及的“个性特色”,不同于特殊,更不同于怪诞奇异,它是立足于对本城市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深刻体认而彰显出来的自身“优势”,并非是纯粹的、毫无根基的和缺乏和谐视野的标新立异。(四)雅俗并置的家园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是市民的生活之所——家,只是这里所言之“家”是广义上的。而作为广义上的家——城市,“既是市民情感维系的场所,也是市民魂牵梦绕的生活家园”[12]116。因此,一座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其环境应该与市民的生活保持和谐,使居住于此的市民有“家”的感觉,而不是游离于“家”之外。生活于城市的市民,其文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语来加以概括的话,“雅俗并置”一词尤为适宜。当市民生理的、心理的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其精神需求就会自然而自然地显露出来。精神需求的较高层次是文化需求。为了适应、尊重并提高不同层次文化水平市民之文化品位,一座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应该具有一种既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又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的雅俗并置的家园氛围。以上所言及的优美的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特色与雅俗并置的家园氛围,理应是未来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之审美构成;而优美、深厚、个性与雅俗并置,则无疑是未来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所应有的美学品格。

三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出路

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尴尬和可悲的局面,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外国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冲击和渗透,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中国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忽略了城市环境设计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其二,中国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对城市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城市外国化,尤其是欧美化;其三,中国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对我国古代城市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文化与审美精神之精华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提炼。中国城市环境设计要走出当前困境,就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地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同时,科学地认识和发掘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传统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其精华,为当前及未来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和构建出真正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一)依据原有地理风貌,构建优美城市景观。因大自然的赐予,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城市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形、地势与地貌,尤其是具有为其构建优美景观的重要元素——自然山水。明末著名造园家兼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其造园专著《园冶》之“卷一•兴造论”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谓“因”,即因循园地所拥有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适当地予以改造,力求做到因地制宜;所谓“借”,即不拘距离之远近而借景。计成的这种“因”“借”思想,可为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所用。具体而言,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应当深入了解和认识城市所拥有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之特征,珍惜和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美丽的山峦森林、秀丽的河流湖泊以及葱郁的花草树木等具有特殊审美意蕴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合理地利用本城市独特的自然风貌来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凸显并借用其自然之美;应当充分依据城市原有的地基形势,适宜建楼就建楼,适宜造市政工程就造市政工程,以求城市景观整体或局部都“得体合宜”,使城市中的建筑及市政工程在满足其功用的同时,尽量地展现其外在形式美,透露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曾经享有“百湖之市”美称的武汉市的环境设计,可谓是当下我国城市环境规划和设计中较为典型的反面例证。在近30年来的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中,武汉市众多理应受到珍视、保护甚至开拓的城市景观——星罗棋布、湖水荡漾的大小湖泊,被一座座高楼大厦和一个个大而无当的广场取而代之,其严重破坏了该城市的自然生态,同时还给该城市的排水、治污与气候调节等问题带来了隐患。(二)认识自身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城市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精神气质。如果说优美的城市景观所给予城市的是一种外在美,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给予城市的则是一种内涵意蕴美。内涵意蕴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精华所在,是满足生活于城市或游玩于城市的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根基,也是构成城市独特魅力的核心要素。既然如此,那么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如何体现和挖掘城市自身所蕴含的内涵意蕴美呢?总体来说,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要充分认识城市所固有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之价值,采取合宜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保护好值得珍惜的诸如古建筑、街道、桥梁、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方风俗文化活动等历史文化遗存[14],使城市具有浓郁的历史感、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同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借鉴欧洲国家在保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方面的可贵经验——历史建筑物保持原貌或按原样修复,旧房屋内部改装上现代化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等等,让粗暴拆毁诸如北京胡同与紫禁城旧城墙、南京魁光阁以及济南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的老火车站等历史文化遗存的现象不再发生。在展现城市历史的悠远时,要注重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处理好各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可建设博物馆以陈列历史文化遗存。(三)发掘自身优势,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城市个性,无疑诠释的是整合后的城市的特色,突显的是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来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印象。”[12]151如前所述,城市个性特色有着诸如自然山水、历史遗迹、民间工艺与民俗风情等多元凸显元素。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应当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熟稔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充分消化和吸收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尤其是园林设计思想的精髓,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借鉴外国城市环境设计理念,深入认识和发掘城市自身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作为主基调来加以渲染,以凸显城市的独特魅力。或将城市设计构建成山水园林城市,或将城市设计营造成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不要像上海北外滩的摩天轮直接复制英国伦敦的摩天轮、北京的中关村直接效仿美国的硅谷那样,一味地盲目模仿外国设计风格。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这里所言的优势,是城市中个性特色最鲜明、最强烈的凸显元素。将这种优势作为主基调,并非意味着舍去其它的凸显元素;因为一座城市的个性魅力,只有通过各元素的完美融合,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四)坚持市民主体地位,营造城市雅俗并置的家园氛围。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倘若要让其生活于城市之中有一种“家”的感觉,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就必须秉持“居住第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了解市民的多层次情感需求和审美意趣,注重市民居住区、街道、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备的规划设计与建造,让整座城市成为市民既可行可望又可游可居的诗意家园。而要满足城市居民“追求修身养性、休闲体验”[15]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需要为他们设计丰富而雅俗并置的文化场所,诸如带有精美雕塑和喷泉的广场、博物馆、歌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电影院,等等,从而营造出一种雅俗并置的家园氛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设计意识与设计理念的不断增强,以及设计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坚信实现拥有真正让我们乐于居住的城市之梦想将不再遥远。

作者:谢云霞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