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时间:2022-04-22 04:29:58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摘要:居住环境是检验人类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推动了建筑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方面仍然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一切建筑物或仅公共设施建设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并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对居住环境和人文景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是值得建筑设计行业不断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居住环境;现状反思

人类有“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的基本需求。虽然“住”排在第三位,但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等客观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已上升到更高层次,即不仅要求有房可居,更对居住区域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房地产行业消费习惯的重要转变。这一消费习惯的转变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不断创新。但就我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来看,还难以满足消费习惯转变,甚至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设计。

一、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认识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作息的普遍规律来看,人们每天至少有超过半数的时间是待在居住区的,因此居住区的环境对人的情绪、行为,乃至生活习惯的养成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那么,居住区都包含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居住区是泛指城市中居民们聚居群集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域,包含了人们居住的建筑物,用于休息、教育、健身、工作,甚至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公共建筑设施、公共绿地以及交通道路,等等。从城市居住现状来看,一般是以0.7万至1.5万人所聚居形成的人口规模,或户数大0.2至0.4万户、占地为10至35公顷之间的用地为量化标准,所形成的生活聚居地则称为居住区。从我国当前行政区域情况来看,通常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某某小区、某某花园、某某新城,等等。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现状及反思

从居住区环境设施情况来看,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通常要满足功能多样、兼容性强、出行便利等条件,以方便居民居住。从环境的基础设施来看,通常分为四大体系,即公共系统、景观系统、安全系统和照明系统。这四大体系相互作用,则构筑一个兼具多功能和便利性的舒适居住区环境。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环境设计情况。那么,在现实中,城市居住区环境还存在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首先,城市居住区公共系统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体系。公共系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卫生、休息、娱乐和交通等设施,是直接影响人们切身体验的体系。也就是说,居住区的人们对公共系统的环境最为敏感。一是居住区内信息公共设施情况不好,居住区内标识牌、广告栏等信息设施并不完善,或建设后利用率并不高,或用作它途,而没有起到信息传递、公共宣传的作用。在老居住区内,信息标识牌较少,甚至一个居住区内仅有一至两块标识牌,很难达到信息覆盖宣传的效果;而在新居住区内,标识牌的广告用途被极大发挥,尤其是分众传媒机的设置,虽然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也更能吸引居住的关注。但很多新居住区的分众传媒机沦为商业广告宣传主渠道,极少看到政府宣传或公益广告的身影,过于商业化的渗透,使分众传媒机失去了大众宣传的功能。二是居住区内卫生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居住区主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聚集之所,居民在家中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垃圾桶等设施,所以很多居住区并不重视公共卫生区的建设,一是极少居住区内设有公共卫生间,导致一些外来人员或居民在小区内活动时很难满足应急需求;二是居住区内的垃圾存放设施较为简单,一般为垃圾桶或垃圾箱,分类垃圾桶或垃圾箱都很少见,尤其在夏日垃圾的掩盖措施也并不理想,甚至在很多居住区都出现了垃圾异味飘散的现象。三是居住区内交通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专用的交通通道。尤其在老居住区内,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交通设施是指居住区内人、车通过时的专用通道,或与公路道路相连,或与楼道相连。专用通道可使人、车分离,避免很多交通事故发生,同时也使居住区内交通保持畅通。但缺乏专属的交通通道,使居住区内道路规划显得凌乱无章,甚至出现了违章建筑侵占交通通道的现象,导致居住区内机动车停泊困难、出行困难,人车混行出现交通事故等问题。四是居住区内公共休息设施不健全。休息区设施包括桌椅、休闲健身器材等设施,是居民共处、信息交流、人人交往的主要场所。与卫生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相似,休息设施的不健全也同样出现在居住区内。特别是老居住区中,由于早期居住区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公共休息区规划问题,所以没有预留充足的小区绿化地带。而在新居住区中则存在另一种情况,虽然大部分新居住区建设时都预留了相应的绿地作为公共休息区,也配备了相应的公共休息设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挪作他用,比如作为公共广告宣传使用,或被社区管理部门占用,等等。五是居住区内的娱乐设施不健全。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居住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在不断升温,特别是老龄群体在不断扩大,公共娱乐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交流、娱乐进行互动的情感需求,也为老年人社会娱乐活动增添了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居住区内娱乐设施过少,包括乒乓球台、街道篮球、公共娱乐设施较少,或挪做作他用,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和儿童的居住区环境体验感。其次,城市居住区景观系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最直观的体验,也是新时期消费者购房行为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要求室内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室外居住环境,即小区内绿化情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尤其对于绿化地带的关注升温较快。一是建筑小品设计不理想,或与城市整体环境不搭调,反而使居住区环境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所谓建筑小品是新型居住区建设中较为流行的环境设计,通常以微型景观建筑为主,比如中华田园风格的廊亭、现代简约风格的廊架、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墙,等等,多为木质结构,可以临建形式,也可以长期建筑形式出现,主要作为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点睛之作。但在实际当中,要么没有建设相应的建筑小品,或设计风格与主体建筑风格不统一,降低环境设计的美感。二是绿化设施稀缺。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居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所谓绿化设施不仅仅指绿地建设,还包括山水景观、植被等环境设计。由于城市建筑用地紧张,很多居住区并不具备大规模的空地,导致山水景观在建筑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人工湖、带状水域、人工喷泉等景观的设计与维护都存在较大困难。而后期维护的困难使很多建有人工湖和喷泉的居住区被迫弃用这些设施,导致居住区内有设施而无用的局面。再次,城市居住区安全系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最为迫切的要求。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居民对于自身财产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对居住区内监控系统的考验,也是对居住区内保安系统的考验。通常居住区内只是设有常规监控系统,即仅保留门禁监控,而对于居住区内部不设监控;甚至在很多老式居住区内连门禁监控也没有安装,只是象征性地使用栅栏门等安全保障措施,使安保体系形同虚设。另外,除高档小区外,其余小区物业在管理过程中未设有专门保安人员,使绝大多数居住区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第四,城市居住区照明系统设施相对较少,甚至在电力紧张的地区,居住区照明体系时常处于瘫痪状态,居住区内缺乏足够的光源,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居民的环境体验。当然也存在过度使用照明设备的情况。在一些新型居住区内,出于景观设计的美观度考虑,设计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照明设施,使居住区内灯火通明,过度光源反而弱化了小区内其他景观设计的美感,也造成了能源浪费。

三、改进建议

通过对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梳理归纳,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居住区是与人们切身生活生存相关的生态体系,其环境设计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分析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从需求入手,找到改进方向,才能解决当前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当尊重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生态平衡为环境设计前提,对于新型居住区或在建居住区,应当给予充分的绿化用地预留,对于人工山水景观建设、人工植被建设要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建设初期要考虑好后期维护的便利性与人工成本,为物业公司或居民群体进行后期维护做好人性化设计。对于老居住区可采取以空间换绿化用地的方式,通过植树、修建空中花园等方式,解决居住区内绿化问题,还居民一片绿色。其次,应当考虑环境设计的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需要后期维护的经济成本要充分考虑,给物业管理提供便利,才能保障绿化设计、文化景观设计能够延续下去,并得到良好的维护。这是解决当前很多居住区绿化建设中途荒废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老居住区或建筑空间密集的居住区,要合理地“借景”造景,即借助周边环境的绿化设施,比如毗邻公园的居住区,可充分借用公园景观,只要做好相应的楼空处理即可,防止私搭乱盖或违章建筑侵占公共空间的行为,以保障居住区内空间通透。再次,要保障居住区内交通设计的便利性,以居住活动动线为出发点,对于老人和儿童出行方便性要充分考虑,特别是人、车通道的分离,对于停车位的规范化设计等,以便使居住区环境更加人性化。同时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需要考虑静景与动景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商业广告要适度选取,避免过度商业化信息流入,以保障居住区内信息舆论传播正能量。

总之,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升级改进,人们居住舒适度虽然提升了,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要么存在设施不健全的情况,要么存在过度设计造成的能源浪费问题,公共系统、景观系统、安全系统和照明系统四大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通过遵循生态环境设计、可控成本、交通便捷设计等措施进行有效弥补,使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更加突出人性化,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也为城市建设规划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秋雨,滕学荣.城市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现状与探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1,27(3):53-57.

[2]赵铁铮,赵杨.新时期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思考[J].上海建设科技,2004(5):58-59.

作者:迟滢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