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时间:2022-09-26 09:01:42

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摘要: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的,探索城市形象与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良性互动路径。通过对两者内在关系的分析,探寻两者互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分别在视觉形象、服务本质、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两者互动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两者良性互动的最佳路径。经研究提出,可在文化感知与视觉映像展示、智能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与用户安全感的获得、社会可持续方面等四个方面,通过工业设计介入的方法来实现城市形象与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两者互动,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并提升城市形象的整体品质。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设施;互动

城市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与用户主观体验的总和,分别体现在城市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公共设施、法律制度、生活质量等因素中,同时也包含公众对城市的感受、认知与印象等内容。城市形象与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密切相关,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1]。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中一切视觉物质形态、街道空间设施的总和,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服务水平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标要求的逐步提升和“万众创新”战略的日渐深入,公众对城市公共设施有了更“精准”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为了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系列设计活动。所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形象意义不凡。

一、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两者互动的意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途径,苏州、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就。城市形象战略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前提,明确了公共设施设计的整体方向,清晰合理的城市形象战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城市形象发展所涉及的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交通、文化等内容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工业设计介入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公共设施的地域文化特色、服务的人性化、设施的舒适性等大有裨益。同时,具备良好设计的公共设施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节点,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强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机能。(二)互动中公共设施设计的价值。在城市硬件形象建设中,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形象,提升城市景观的视觉映像,使城市用户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认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在改善城市建筑物外部空间形象、街道设施形象、公共空间形象等方面,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加美观,使用户在城市中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城市软形象塑造方面,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表现两个方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层面对国内城市发展的要求,良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能以合理的产品形式满足市民在公共空间活动中的生活需要,同时能为开展公共文化、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一定的保障,能帮助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文化传承方面,富于城市地域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地域特色,对于塑造个性化、差异化的城市形象意义非凡,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千城一面”的城市印象,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二、城市形象战略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视觉形象的影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禀赋,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窗口,是展示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由于其公共性和展示性的特征,使其承载了优化城市形象的重大责任,在优化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二)服务本质的人性化。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本质是以众为本,用来满足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动中的日常需求。然而针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调研数据显示,除了存量不足外,设施的舒适性、便捷性、易用性成为用户最关心的要素。同时,在对设施本身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共场所的设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错用、误用、不用、破坏及自身损坏等情况。工业设计能从更系统的方面,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用户角度出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开发,能提升设施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从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观、符号学等设计方法的介入,能提升产品本身的说明性、表达性等,以规避用户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服务触点建设及其连接的畅通性。服务设计以及智慧型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公共服务体系中数字-物理-人工三大类触点的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则在于三者之间连接效果,各触点连接的畅通性能大幅度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质量。所谓物理触点,就是以公共硬件设施为主的设施类型,是用户-城市-信息之间交互的重要载体;信息层的服务触点则给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人性化、功能多元化、个性化定制等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突破传统单个产品的设计模式,从系统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能更有效,以及更可持续地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中的众多问题。

三、城市形象战略和公共设施设计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宏观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的公共安全、交通状况、文化底蕴、市民行为方式等则从微观方面对城市公共形象提出了许多需求。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出发来提升城市形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一)文化感知与映像展示间的互动。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用户感知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设施设计的地域性特色也已成为众多城市及特色街区塑造特色形象时的一张王牌。[3]视觉方面,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公共设施在形态等方面的艺术化设计能够有效传递城市文化的艺术修养,能达到迅速提升用户对城市形象感知力的目的。艺术形式的运用需要良好的系统规划,以形成完整、和谐的视觉体系,目前,国内部分城市、街区为了营造浓郁的地域特色,常常出现过多、过杂的元素,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内涵体验也就避免不了的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规划中,可以以社区、街区、主题公园等为“点”,以道路为“线”,运用符号上的区别与关联,串联起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面”,让城市用户在日常体验中逐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内涵。情感方面,调研发现,超过65%以上的用户认为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文化主题式符号的融入,能够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体验。曾在讲话中提到,新型城镇建设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是对自然环境建设的要求,而“乡愁”则正是对城市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赋予了更高的期许。旅游城市建设与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国内部分城市重视起公共设施与文化展示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呼和浩特,图1是呼市及周边的部分公共设施,在设施的装饰纹样、形态设计、配色关系上分别采用了与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蒙古包、蒙古马等相关的元素,能让用户在现代感强烈的城市中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文化。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只是零散分布在城市及周边不同的地方,尚未形成具有统一体验的文化感知体系。以文化展示为目的,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介入为方法,通过用户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良好互动来实现让用户对城市映像加分的根本目标。(二)智能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间的互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已然成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的便捷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的快速普及,智能产品设计早已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给智能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智能化产品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提高了设施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智能技术对城市的重塑与再造给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智能公共设施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智能设施的设计与应用体系庞大,涉及的领域较多。以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例,服务系统中的三大类触点在城市中都大量涉及。用户触点,城市服务系统的用户中除了本市居民之外,还涉及大量的市外居民,比如离乡的游子、异乡的居客、历览的游人等,不同种类用户的诉求不同,对服务体系的完整度和畅通性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信息触点,除了用户端与设施端,城市服务系统中信息的流动还涉及众多部门、平台、单位等。信息联结的相关性、信息服务系统的可靠度等成为了服务体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公共服务中的物理触点作为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必须具备“以众为本”的特质,即需兼顾到公共空间中不同年龄、性别、体格、文化背景等用户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设施使用过程中的交流性、易用性、识别性亦是产品设计师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图2是某设计团队针对提升地铁出行体验进行的系统设计创意,通过站台信号灯的颜色告知候车用户在即将到站的地铁各车厢中的乘车用户数量情况。然而如要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营,则需要相关的物理设施-信息流-工作人员-用户之间的完美配合。(三)公共安全与用户安全感方面的互动。城市公共安全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城市的稳定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是城市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公共设施安全是城市物质运行、服务基础安全的组成部分。国外研究提出,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在城市里具有不断监视的作用,是“街上之眼”,[5]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安全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设施设计的社会公平性:追求社会公平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以众为本的公共设施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普通用户与弱势群体之间差异化的需求,从可持续的角度展开设计研究,能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能感觉到关爱与安全;(2)设施使用与认知的便捷性:在针对公共设施尤其是智能类服务设施的调研中发现,“不会用”、“不好用”成为部分公共设施被闲置与被损坏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对操作稍复杂的产品调研中发现,不愿意仔细研究使用说明、有人排队的情况下会有一些压力、反复的操作失误等因素成为用户对设施满意度大幅降低的几个原因。从产品语意学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提升设施、交互界面、系统使用的便捷性,会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感;(3)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公共设施具备的监视作用,使其常常具备良好的观测效果,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多数公共空间人口密度较大,所以对于一些具备遮蔽性设施的设计而言,透明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满足监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用户适当保护隐私的需求。[6]图3为课题组成员以鸟巢为原型展开的户外多功能亭的设计。设计以提供给户外用户应急服务为根本,分别在使用方式的便捷性、信息指示的直观性以及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平衡等方面做了深入考量。(四)社会可持续性方面的互动。社会可持续是人类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必然逻辑,[7]它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城市形象建设内涵的升华。公共设施的社会可持续性在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全面性与协调性,其发展水平关联着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8]设计过程中,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化、服务价值的持续提升以及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体系设计是公共设施社会可持续性的内涵所在。具体表现在:(1)关注公共设施与该空间属性之间的良好互动:环境心理学研究提出,每个空间都有自身的气场,比如严肃的、轻松的、温馨的、压抑的等,气场的存在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空间中重要的元素,其气场应与空间气场相匹配,在空间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相映成辉;(2)关注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设计的普适性:设计的普适性强调从一般到特殊的人本思想,但为了更好地实现设施的可持续性,公共产品的设计应实现特殊和一般的双向循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率;(3)从根本上进行基于可持续的共享产品及服务设计:与当今部分共享类产品的模式不同,共享的本质应是基于闲置的从用户共享到用户,而不是从商业到用户。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共享类产品设计的本质,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4)具备功能扩展性的产品开发:公共空间功能属性的多样化对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功能的扩展使产品能满足该空间不同功能属性下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在对社会可持续性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中,课题组针对目前国内各类共享产品的设计及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而后提出了一种更健康的,由用户到用户的共享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产品设计。图4为投放在公园里的共享马扎的设施设计,调研发现,老人们为了想在公园更自在地享受时光,67%左右的被访用户表示曾带着自己的坐具去公园休闲。该设计试图通过用户的共享、公园的管理来提升马扎的使用率,同时避免了用户自带坐具到公园的不便境遇。

影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众多,各要素在社会沟通作用下进行互动,公共设施是这社会互动中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城市形象战略规划是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形象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在城市文化及公共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彰显城市个性、培育城市精神、发展城市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城市及城市用户的共同需求时,公共设施设计能展示出其“万金油”的重要作用,能通过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良好地协调城市-设施-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展示更好的城市形象。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展现,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维系。基于文化认知、人文关怀的公共设施设计在展示城市良好视觉形象,表达城市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让城市充满温度。

作者:方敏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