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19 11:26:06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笔者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减少无效的形式,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做好毕业设计选题的分层设计,通过生生协同、师生协同、课程协同、校企协同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在“四协同”中注重寻求多方利益结合点,不断推进协同的广度和深度,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生生协同;师生协同;课程协同;校企协同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更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做好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又可缩短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转变角色的时间[1]。为了不断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各高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毕业设计的工作环节中依然存在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力、指导过程流于形式以及作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出台了很多细则和办法,比如:强调一生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明确的格式规范;毕业论文的率有严格规定;教师需要在规定时段完成对毕业设计相关工作的审查;每次指导要有批阅痕迹等等。各级抽检常态化,教研室查了学院查,学院查了学校查,这些管理措施似乎在形式上都比较完备,但却带来更多实质性问题:当管理条款规定的越细,人的精力就会更多消耗在如何遵守这些条款不去犯错上,学生和老师为求自保,疲于应付,无心创新,让毕业设计过程乃至毕业论文都变得形式化。诚然,形式上的规范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从深层次分析,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缺少学习的内生动力,惰性思想肆意滋长,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2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2.1毕业设计选题缺少分层设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主要有三类选题: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竞赛项目和概念性命题项目。这三类选题各有不同的侧重和意义,但都需要在确保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命题甄选。目前的毕业设计选题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更喜欢选择概念性命题,因为可以规避很多限制条件,也省略了和企业沟通协调的环节,在设计思考中更单纯更自我,这就导致毕业设计作品的应用性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要更有效的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就需要有毕业设计选题的分层设计,对三类选题做出合理的比例分配。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应以学生艺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视觉设计美感与产品功能性的和谐统一,侧重真题真做,持续加大“实际项目”的选题比例[2],控制设计竞赛项目和概念性命题项目的比例。对选题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保证不同选题在难度和深度上保持平衡。同时还要综合考量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条件和专业兴趣进行选题调配,避免在选题初期就让学生处于被动境地,影响学生后期的发挥。2.2没有最大程度调动毕业设计参与者的内生动力。在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各类检查已经常态化,但主要侧重在检查各种资料在形式上的标准化,而作为毕业设计的共同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作品的创新程度,当时间和精力不够时,就会为了应付检查,只求同,不存异,反而失去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本来目的,师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真正调动。更多的关注如何激发毕业设计参与者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提升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参与者,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在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形式的规范化同时,一定要考虑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框架内,尽可能地去探索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在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既重形式,更抓内容,从内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各方在工作中的平衡点。2.3校企合作推进不畅。高校与企业是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尽管双方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但双方追求目的具有一致性[3]。高校负有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企业也需要能够从学校获得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新生力量。但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合作意愿不清晰、协同层次浅、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目标具有一致性却存在现实中的矛盾,源于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利益上存在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优势的充分发挥,只有协调好双方各自所需,解决好在校企合作中,因时间、场地和利益需求产生的问题,才能让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形成协同,达成高效。

3“四协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要改变主要靠监管来督促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可以通过多方协同,发挥学生、老师、课程和企业的作用,激发毕业设计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生生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校企协同为要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3.1生生协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是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发挥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打造学生学习团队,让设计项目带动合作,让学生榜样形成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形成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传统,让好的学风得到传承。除了常规的的设计项目外,还需要让低年级学生更早关注毕业设计,提前思考毕业设计选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设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才需要关心的事情,是高年级学生的任务,无需提前关注和思考,所以学生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思考毕业选题,就常常导致毕业设计过程匆忙而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每年的毕业设计中会有一部分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思考相对成熟,因设计制作的周期长,完成度高,参加设计赛事有很大优势,但常常因为毕业季时间与专业赛事上的时间不匹配而无法参赛,而生生协同在设计竞赛类的选题上就能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优势。生生协同即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加入毕业设计团队,参与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的旁听,了解整个毕业设计的流程与环节。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辅助学长完成一些设计相关的辅助工作,如问卷调查、材料加工、输出制作、展览搭建等。通过这种协作,既能从学长那里学到一些经验和方法,也能更早的从内心开始关注和重视毕业设计。进入设计团队的低年级学生还可以帮助已毕业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参赛的后续工作,让毕业作品的价值得到延伸。高质量的作品会获得好的成绩,这又会反过来能提升学生的自信。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协同形成优秀的学生团队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这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效果甚至能超过课堂的知识灌输,更利于形成变被动为主动的良性循环。3.2师生协同。教师和学生是对等的两个实体,分别是教学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两大主体的高度协同是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起点和基本保障[4]。在毕业设计中达成师生协同,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成为毕业设计的设计者、建构者、改进者。这种协同不能靠强制的硬性要求,而需要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调配。高校专业教师的两大职责和任务是科研和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关联,如何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从而使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更加高效,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要思考的问题。在尊重师生差异化,作品风格差异化的基础上,严格对待毕业设计,科学考评,兼具公平是达成师生协同的关键。在毕业作品的创作中,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多元丰富的,学生和老师也存在创作风格的个体差异,毕业设计指导的师生间匹配度依赖师生间的认可度。在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师生要有充分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只有彼此适合才能产生协同和互动,才能达成指导的有效性。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来,这既能提高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又能将毕业设计和与科研工作结合,合二为一,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毕业设计选题中一直保留一定比例的概念性选题,是为了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设计进行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探索。设计教育更好的状态,不仅是解决就业,而是要使学生形成关于自我反思、主动设计与回应社会的整体意识,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作品”,最终都可以变为有价值的“社会创造”。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进步体”,能够督促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双赢[5]。3.3课程协同。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协同教学,可以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毕业设计不是一朝之功,只有在前期课程中得到关联性的启发和训练,才能更准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再加上时间的保障,学生才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质量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师要根据需求调整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实施,形成开放共享的教学氛围。研究好课程中任务设计的层层递进关系及课程考核与呈现的方式,会对后期毕业设计产生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未在课程中接受过设计项目的完整训练,没有掌握市场调研、文献研究、文本攥写和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直接进入到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很难保证有效的推进毕业设计,因为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即要设计制作,又要完成高质量论文,时间稍微控制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学生甚至会在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的情况下盲目选题,而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就是选题。因此,应该提前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在5、6、7学期的基础专题设计、实践专题设计和实战专题设计中,经过层层递进的课题训练,完成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以及设计调研和市场反馈等系列训练,达成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的自然过渡,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选题时才不会无的放矢。只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对企业项目、设计竞赛项目进行筛选,才能解决因缺乏循序渐进和互补关系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力失衡、产生挫败感的问题[6]。3.4校企协同。校企协同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各类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而是要寻找到双方的利益共通点,合作的方式和项目即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要有利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形成协同达成“双赢”,合作才能持续。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要在选人、选题、考评等不同环节中产生协同。协同的第一步是选人,学生特质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有差异,教师作为既了解企业又熟悉学生的架构者,要考虑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匹配度,根据学生特点推选到适合的用人单位,避免因二者间的不匹配产生耗费和相互否定。人才是否符合用人需求还是企业说了算,是否匹配也需要有相互了解和适应的过程,所以需要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充分沟通与协调,时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建团队打下前期基础。企业的项目因时间周期或市场限制等因素并不都适合做毕业设计选题,所以需要对真实项目进行遴选,选择既能体现学生优势又能解决问题产生实际应用的项目,借企业平台将学生设计作品转变为市场商品,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当选题环节完成后,接下来的指导与考评都需要校内和校外的导师紧密配合,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和激励措施,实行真正的双导师指导。在毕业答辩和作品评优环节,企业导师可以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校内导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讲解不同项目的异同和优劣,引导学生对毕业后的职场选择做更好的判断。基于校企协同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旨在完善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激发校企协同育人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力。毕业设计中的校企协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项目运行的过程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效缩短职场适应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介入和指导,能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有利于企业选人、用人和储备人才。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找到了各自所需,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所学做全面整合和融汇贯通的涅槃过程,是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还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考量指标,所以我们需要在毕业设计的执行环节中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减少无效的形式,增加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生生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校企协同来激发参与者的内生动力,在每一种协同中都注重寻求多方利益结合点,不断推进协同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让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立恒,杨强,鲍其胜.基于全过程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测绘通报,2019(10):138-141.

[2]李仁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8):63-64.

[3]童洪志.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博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3):52-54.

[4]王建西、黄守刚、王扬.“师生协同创新”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8):86-87.

[5]杨程茜.实践导向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J].传媒教育,2020(12):80-82.

[6]卢艺舟.“双螺旋式”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J].新美术,2019(5):124-127.

作者:陈莹燕 员勃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