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

时间:2022-08-21 03:48:26

英文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

“十三五”期间,我国有关促进科技期刊加快发展的宏观政策、资助项目、出版规范等不断推陈出新,办刊环境和条件提高的幅度前所未有,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学术影响力指标也有显著增加和提升。同时,由于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不断加大重视在我国的科技期刊布局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吸引等因素,我国科技期刊的规模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1.与科技期刊运作与发展环境相关的政策

从相关政策和资助项目出台的时间序列上看,“十三五”期间总体上经历了一个数量从少到多,力度逐步加大,针对性逐步加强的过程。特别是2018年中央深改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品种数量和学术影响力指标的加速增长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1与科技期刊出版与发展环境相关的重要政策。“十三五”期间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门于2019年8月19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即: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意见》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即: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统领,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着力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意见》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增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提高我国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创新促进发展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9月25日,为认真落实《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项目周期5年,设置5个开放申报项目(即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项目)和2个招标申报项目(即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总计资助超11亿元。该项目是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政策建设工作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经费最多、周期最长、管理最科学的一项期刊资助政策。为帮助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判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建立更加合理、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9年7月1日了学术出版界首个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期刊编辑三方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对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术语进行了具体定义。该行业标准是我国首次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国家标准,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更负责任的创新氛围。1.2与加强基础研究相关的重要政策。科技期刊的外部发展环境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研究产出密切相关。“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文件,以加强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1)有关学科布局和基础研究政策,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举措,中远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3)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若干意见》,2020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五部门联合《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创新管理,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1.3与加强学风建设和改善研究评价相关的重要政策“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改善研究评价的重要文件,以促进有利于我国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和有利于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发展的发展(表1)。随着研究评价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期刊直接相关的研究评价政策也开始有所体现,例如,2019年有两个对我国本土期刊利好的政策落地,其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重磅改革,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材料中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并鼓励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其二是中国科学院学部自2019年开始要求院士候选人的10篇代表作中应有1篇在中国优秀期刊发表。这些具有引领性的高层次科技评价政策对于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改善必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国家层面助力科技期刊加快发展的举措及成效

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对科技期刊的经费支持可回溯至2000年以前。例如: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再如,中国科协自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旨在打造一批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专业辐射力的中文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是当时中国国内对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项目(2013—2015年)入选期刊达125种,共计资助金额2.91亿元。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我国部分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办刊条件,同时也通过考评和交流活动等形式引导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办刊能力的提升。2.1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卓越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遴选已出版英文科技期刊105种,入选期刊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和医学等国际主流学科,也包括化工、材料、特种医学等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有优势的特色学科;既包括已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在本学科排名居前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包括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或具有学科特色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每年还遴选支持创办20种能够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三年累计资助的金额为3.15亿元。2016—2018年中国科协等多部委还启动了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以推动我国本土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入选该计划的期刊有16种,资助金额分别为100~250万元/年,累计资助金额为0.6亿元。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也迎来了更大机遇。自2019年开始的未来5年(2019—2023年),新刊资助项目(优先批准刊号并资助50万元人民币)由2016—2018年的每年20项增加至每年30项,这是自2016年由每年资助10项提高至20项的第二次调整,充分反映出管理部门对新刊创办的重视。实际上,自2013年设立新刊资助项目以来,每年申报新刊创办的项目数量一直保持在100项左右,因此,资助率相应地由当初的约10%提升至目前的约30%。随着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启动,中国科协等管理部门对科技期刊的助力目标更为明确。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散、小、弱”的特点,“卓越行动计划”科学施策,着力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在期刊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方面,均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卓越行动计划”设立了五类资助项目(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项目),同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2.2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成效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期项目和二期项目分别于2013—2015年和2016—2018年实施,为系统地分析资助效果,本文选择2013年和2019年同时在JCR中有学术影响力指标的143种期刊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有88种受到“提升计划”的一期或二期项目资助,另有55种没有得到资助(表2)。2013年和2019年88种受资助期刊与55种非资助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平均总被引及平均年数的统计结果显示,受资助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的增加值明显高于非资助期刊,但平均年数的下降幅度也明显大于非资助期刊(表2)。就我国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同类学科所处的四分区位置看,位于Q1区间(同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3年的11种增加至2019年的72种,位于Q4区间(同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后25%)的期刊数量则由70种下降至35种,Q1、Q4区间期刊数量占当年期刊总数的百分比也分别由6.8%上升至29.9%和由43.2%下降至14.5%(表3)。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受到“提升计划”一期或二期资助期刊的Q区提升更为显著:相比2013年,2019年Q1区间受资助期刊的数量由7种增加至24种,Q4区间由24种下降至9种;非资助期刊的Q1区增加幅度和Q4区减少幅度由明显降低(表3)。上述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SCI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总体上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受到“提升计划”资助的期刊更为显著,但受资助期刊和非资助期刊的年均载文量均呈下降的态势,且受资助期刊甚至更为明显。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竞争力近年来可能有所下降,应引起业界和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视。2.3“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及主要引证指标分析。2016—2019年期间我国共创办科技期刊97种(其中英文版为64种,占总数的66.0%)[1,2]。有关我国科技期刊载文与主要引证指标的分析,我们已经分析过20032013年的相关情况[2],为保持连续性,本文选择分析2014年以来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情况。根据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统计[4],2019年度JCR共收录期刊9370种,相比2014年度的8618种增加752种,增幅为8.73%,2019年度中国大陆(CHINAMAINLAND)共计有241种期刊被收录,相比2014年度的173种增加了68种,增幅为39.31%(表4)。与SCI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较,我国的SCI收录期刊近年来在学术影响力指标方面进步更为明显(表5)。2014年至2019年,SCI收录全部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年均增幅分别为6.9%和5.7%,同期中国SCI期刊的这二项指标年均增幅分别为11.4%和14.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SCI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总体略有上升(年均增幅约为2.9%)的态势正好相反(表4)。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被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由2014年的158篇下降至2019年的125篇,年均降幅约为4.6%。基于CJCR收录的以中文科技期刊为主的载文量和主要影响力统计指标分析表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年载文量总体上呈下降的态势,并且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年均增幅远低于我国SCI收录期刊的增长幅度(表4,5),这也表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和学术影响亟待引起重视。

3.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展望

由于期刊运作机制及研究评价等诸方面因素,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竞争力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越来越滞后于我国科研竞争力的发展,在集群化、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巨大挑战。3.1“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期刊界关注的研究主题。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共发表2110篇研究论文,全部论文中共有4304个关键词出现9111次,位列前10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百分比分别为:科技期刊:605(6.64%),学术期刊:213(2.34%),媒体融合:84(0.92%),编辑:83(0.91%),学术不端:76(0.83%),新媒体:69(0.76%),青年编辑:67(0.74%),医学期刊:67(0.74%),数字出版:56(0.61%),影响力:53(0.58%)。2110篇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研究论文中主要关键词可视图显示(图1),除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等通用词外,关键词可大致归为如下主要类别:(1)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媒体融合、新媒体、数字出版、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开放获取;(2)出版伦理道德:学术不端;(3)期刊评估:影响力、影响因子、期刊评价、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4)学术质量控制:学术质量、同行评议、审稿专家;(5)不同期刊类型研究:医学期刊、高校学报、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科技期刊、科普期刊;(6)国际化发展:国际影响力、国际化;(7)出版规范:参考文献、编辑加工、规范;等等。这些主题词的分布频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所关心的问题。3.2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以及管理部门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吸引力、编辑出版力量、学术传播力、学术影响力指标等方面均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同时,由于出版与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日益重视,我国科技期刊在运营与发展方面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结合国际性科技期刊规模化、数字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期刊资源分散,缺乏集群化发展基础。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5],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计有4958种(不含军队系统主办的期刊),其中基础科学类期刊1556种(31.38%),技术科学类期刊2267种(45.72%),医药卫生类期刊1135种(22.89%)。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期刊管理体制规定各类期刊均有基于属地化管理,且期刊的主办、出版单位多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从而在管理机制上形成刊号资源流动极为困难,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平均拥有的期刊数量分别为3.84、1.61和1.16种。这种小而散和运作方式十分不利于需要基于学术资源聚集的数字化和市场化运作,期刊出版单位也很难形成在业内具有高度影响的学术品牌。二是数字化进展缓慢,缺乏高影响力的出版与传播平台。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问卷调查(有效问卷943种)[6],我国虽然有约91.1%的科技期刊有自建网站,但网站内容呈现方式单一,大多为摘要+PDF全文或HTML全文展示,仅有18.2%的期刊利用网站提供了论文的补充材料(附加的图表、原始数据、音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等)。为顺应科研人员知识获取习惯的改变,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十分重视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在线服务,经济收入也主要来源于数字化产品。目前我国期刊的国际与传播绝大部分都是“借船出海”,“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入选期刊的92%与海外出版商合作[7,8]。由于我国严重缺乏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因而在建设集成大量学术资源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方面还缺乏基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出版与传播中这个“短板”问题,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亟待破解的难题。三是学术影响力总体不高,缺乏吸引优质稿源的能力。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影响因子等学术影响力指标上升较快,但期刊年均量普遍较低且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标与论文出版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趋势,与国际性期刊出版规模持续增长的趋势正好相反(表4,表5)。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唯SCI评价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将高水平研究成果引导在国外英文科技期刊发表,另一方面也与国外出版机构不断加大吸引我国优质学术资源的力度有关。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日益滞后于我国研究产出增长的态势亟待改变。3.3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展望。“十三五”期刊我国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加快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资助等管理举措,都意味着我国科技期刊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和加速期。随着我国科研管理与评价导向的调整优化,科学界对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能够获取更多的优质稿源,同时大多数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版期刊)的办刊经费也大有改善。这些政策环境和办刊条件必将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展望我国期刊在“十四五”的发展重点,我们认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办刊能力、试点引进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办刊机制、通过研究评价政策改善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对于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0]。增强自主办刊能力需要期刊出版机构的学术资源规模、编辑出版力量、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等方面都应得到大幅提高和加强。这就要求我国科技期刊在运营上要有加快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管理机制,要把人才队伍放到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关键因素的位置,要通过加快建设自主品牌的高水平数字出版平台以及早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大多不能基于自有平台运营的被动局面。针对科技期刊试点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可从根本上激发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这也是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或期刊社普遍遵循的运作模式。在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方面,科学出版社2019年收购法国EDPSciences出版社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案例。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及办刊模式亟待突破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有更多兼并重组形式的集群化发展事件。我国政府部门近来出台的一系列重磅研究评价政策必将极大地改善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基金资助机构、科研机构等在成果评价、人员晋升、奖项评比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简单化、数量化地以SCI论文和影响因子论“英雄”的倾向,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问题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将在学术资源方面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期刊的自主办刊能力和政策环境都将会有大幅加强和改善,我国科技期刊服务我国创新促进发展的能力必将得到前所未有地提高。

作者:任胜利 马峥 严谨 高洋 佟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