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探讨

时间:2022-08-24 09:31:16

都市型现代农业探讨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作为满足市民对“菜篮子”“果篮子”的现实需求,园艺在当今中国可谓“大业”已成。但同时,园艺事业又急盼守正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我国人民更大福祉。21世纪以来,我国园艺工作者们紧紧围绕推动农业多功能发展,将市民可体验园艺置于都市型现代农业之中创新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教授了科学知识,丰富了劳动情趣,守护了心灵性慧。

以生产性体验,传承农耕文明。园艺一词,原指在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后发展为区别农艺的一种栽植果蔬花木技艺。考古发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栽植棕枣、无花果、油橄榄、葡萄及洋葱。古罗马时期著作和《汉书》,均有当时已经使用原始型温室的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园艺就曾作为官方独立经营机构(园圃)出现,较早进入园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枣、山梨等。秦汉时期,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国的桃、杏等被传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黄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国。南北朝时期,果树繁育、栽培技术得以很大进步。唐宋时期,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出现牡丹、兰花、梅花、芍药等名贵品种。明清时期,随着海运大开,我国银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萝卜等先后被传向国外。发展至今,我国园艺生产过程可谓是满载中国劳动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产性园艺体验为主的现代农业,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推广较为普及。市民在观光的同时,通过果树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既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的一定劳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来自远古、直通现代的中华农耕文明庄严洗礼。

以生活性体验,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创建园艺驿站为例,园艺驿站是首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由街道社区、近郊乡镇、公园景区、科教园区或其他基层单位,有效集成辖区内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绿地附属空间和疏解腾退出来的公共场所,用于组织开展公益性市民户外活动、园艺技能培训体验及园艺生活交流,“零距离”感受自然、享受园艺的实践平台。该项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园艺驿站已超过80家。已建成的园艺驿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园、景区景点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书屋、温室空间等,公益课程设计各具特色。花卉养护、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标本制作等园艺DIY课程深受市民喜爱。有的驿站还推出园艺疗法课程,借由实际接触及运用园艺材料、方法来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园,赋予身心活力、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园艺驿站可以理解为一种充满创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如今园艺驿站已经融入周边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活方式,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好去处。以生态性体验,营造发展空间。

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纷纷举办地景艺术节,这些地景艺术节以保护生态为主旨,筑起园艺小巢,供市民观赏和体验。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园艺生态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有的注重现实与意境体验,手工花艺DIY、园艺小种竞赛等,让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墙或果林之中,亲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导发挥园艺废弃物再利用价值,利用枯枝、落叶、树皮、果皮等元素进行创作,经过艺术加工焕发新姿,尽显地景之美。地景艺术节往往历时3个月或更长,节后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空间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诞生往往又成为即时地标,人们趋之若鹜、心有所往,既是对园艺劳作的一次完美践行,也是向园艺生态的一次礼赞致敬。“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农业的最高追求。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离不开创意与产业融合,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吴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