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的生态学探索

时间:2022-12-08 11:25:19

土地利用的生态学探索

作者:张濛濮励杰张跃进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南通沿海开发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南通市沿海地区土地形成特点和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沿海开发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分围垦和开发利用两大类。

滩涂资源围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围垦速度加快,围垦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加剧,各地对沿海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滩涂围垦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改进,南通市沿海地区的围垦速度增长势头迅猛。然而,南通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错带,尤其是与海水交汇处的水、沙、气、异常复杂,沿海滩涂开发难度不断加大,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速度过快、强度过大的围垦举措,则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生态环境后果,一些耗资巨大的优良港口,很可能大大提高运营成本甚至成为废港,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将因过度、盲目的滩涂围垦而消失。

2.缺乏统筹规划,围垦选址随意性大。沿海开发过程中,往往只要发展有需要、资金许可,就会想方设法围垦所需的土地。围垦区域选址的短期性、功利性和随意性突出,导致滩涂围垦缺乏行政区域间的协作和沟通,忽略对周围区域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可能会影响一定区域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严重的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3.围垦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大。一是人为促淤将滩涂自然淤涨速度提升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滩涂的底栖生物缺乏适应新生存环境的过程和时间,以至造成因生活范围急剧缩小而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沿海区域地处海陆交错带,海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无序和盲目围垦会阻断这种系统的能量循环方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部分丧失。

围垦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开发利用整体水平偏低。一是已围垦滩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全市已围滩涂中,有近20%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二是沿海开发产业层次低下,大面积围垦土地主要用于农业和养殖业,二、三产业占比偏低;三是土地利用粗放,投资强度不足,宽打宽用、圈而不用,浪费现象严重;四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内河航道等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

2.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在片面关注经济增长的导向下,沿海开发区域往往只注重投资项目数量和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没有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污染重、能耗高、占地大、档次低的项目占比较大,产业结构低水平雷同、空间布局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

3.环境保护亟待加强。一方面,对盲目、无序围垦滩涂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保护性制度和措施不力,近海环境保护问题日渐显现;另一方面,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项目,导致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日趋加重,加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规模农业和养殖业的污染同样不容小视,化肥、农药、有机饲料的集中施用和粗放式管理造成的化学物质残留严重,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慢性污染,致使土壤、水体质量变差。

4.生态功能用地面积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按照国务院批准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的要求,生态用地占比为20%左右。生态用地不仅调控、改善着沿海地区的环境质量,更是支撑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然而,生态用地大多是公益用性用地,投入大收益小,沿海开发中大多数地方都对生态用地建设重视不够、面积不足,致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无法真正实现。

沿海开发中提升土地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坚持“深绿型生态化”开发方向。“深绿型生态化”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尚没有标准定义,笔者以为应该分为三个层面:浅绿型,即落脚点基于沿海开发宜人的景观和环境上。中绿型,就是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引进先进技术大大提高沿海开发区域的垃圾、污水处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等。深绿型,就是在浅绿型、中绿型的基础上,突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型”的循环和低碳经济,真正做到沿海开发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围垦开发现有滩涂资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陆地与海洋统筹、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协调,遵循海岸演变的自然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脊群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沿海港口岸线、深水航道、入海河口泄洪排涝能力等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滩涂围垦和开发利用区块及时序,合理界定各围垦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提高准入门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按照南通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现生态创建江北领先”的目标和环保优先的指导方针,制定和落实以环保为前提的沿海开发实施规划,在产业结构、环境功能区划、项目布局、污染防治等方面设置更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不断提高环保门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由单纯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为沿海开发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带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发展。

创新建立生态用地建设模式。首先,要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因素,积极予以修复、保护。其次,保持合理的沿海开发用地类型比例,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关键因子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生态用地比例,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而在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关键因子较少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建设用地的比例。再次,建立市场性生态补偿机制,从因建设用地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中对生态用地予以适当经济补偿,以调动生态用地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