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时间:2022-06-03 04:18:38

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农业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现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新兴产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催生了多个新兴农业产业,如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将融入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带动工业技术的提升,推动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2.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可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高效化、自动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约式农业生产对粗犷式的生产的替代,可从根本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

(二)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业就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入以及新兴农业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增加了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而传统的体力劳动在农业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特别是,新兴农业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要求远超过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要求。

(三)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村消费结构信息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消费结构中信息化、服务化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农村家庭不仅消费的信息服务逐年上升,支付的手段也更为信息化。

(四)农业信息技术促使农业投资结构“软倾斜”

就资金投入总量来看,带有信息含量的新兴农业产业,其投资比重逐年加大,更可以看出,对信息的软投入(如信息服务、人才、智力等)较硬投入(如基础设施等)更有增加的趋势,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农业知识积累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信息、智慧和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的支撑[2]。农业信息也同一般信息相似,是生产力三要素的耦合剂,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信息化农业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持,其每个阶段的生产都离不开准确的信息,信息将土地、劳动和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如图1所示。图1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结构信息、知识和智慧不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更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而信息又是另外两个要素——知识和智慧的基础,知识是信息积累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升级。新兴农业产业中的物质比重相对降低,而信息、知识和智慧比重相对提升,农业信息市场也就逐渐在农产品体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市场中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解决供需平衡问题。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能够提供销售对路的农产品供给预测都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业信息化与推动农业增长的内在要素紧密相关,农业信息、农业知识和农业智慧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可以提升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程度、劳动者的素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然而科学技术需要物化,也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优化劳动生产关系,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刺激农业经济的新增长。

三、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促使信息、知识和智慧作为新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阶段,优化调整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进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能力和渠道,提高农业经济的效能。

(二)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农业信息化对政府和企业层面都有益处。首先对于政府信息化可以提升管理,实现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升级。其次对于企业信息化可以辅助其降低风险,提升营销手段和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升级。

(三)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信息流通效率

农业信息化对农产品的流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作用,保证双方的供需平衡。避免所收获农产品的浪费和有效农产品的不足,解决相对生产过剩的问题。

(四)农业信息化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

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信息的深层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网上结算、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农科教育、物流配送、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信息活动。信息化可以突破传统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需求实现灵活多样的配置,通过便捷的物流实现快速的配送,实现各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五)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贴紧市场、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知识密集程度高的市场化农业。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化更能体现出其优势所在。首先,信息化将农业带入经济全球化中,通过竞争加速发展。其次,信息化将资源雄厚的企业带入农业生产中,增强农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再次,信息化将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等引入农业流通渠道,便于农业产品的交易[3]。

本文作者:徐延东魏墨济工作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