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创新设计论文

时间:2022-02-12 11:13:35

农村教学创新设计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品德和行为、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重要任务,所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重任。农村较城市来说,教师、家长、学生群体以及环境有很大不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自身特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与时俱进,与教学实际接轨,充分挖掘农村教学自身优势,创新教学设计,全面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好满足农村小学生成长需要。

一、深度教情调查,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传统小学品德课堂,教师往往以教材为蓝本,按部就班地完成课程要求,这容易出现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不符的现象。然同一地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但是教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适合农村实际、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为切入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会被教学环境吸引,思维被激活,主动融入课堂学习,课堂效果明显。在学习“可怕的物种入侵”相关内容时,小学生对物种的入侵没有概念,但是现在的农村环境里,有许多的物种入侵严重的例子。教师以此为教学依据,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白娥吞噬家乡树木的视频;还有水葫芦疯长,把家乡周边湖泊长满,使许多鱼类和水生植物灭绝的视频。学生体会到一定要尽快处理这些物种,要不家乡的树木就没有叶子了,湖泊里再也找不到其他生物了。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外来物种探究的兴趣,便于教师进一步讲解对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和防范方法。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这节课教师深入调查教情,从农村中有的可怕的物种入侵的例子入手。教师呈现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家乡的保护欲望,这时教师再进行有关物种入侵其他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得会更认真。

二、多元学情探究,优化课堂引导策略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时,要进行多元学情探究,找到农村学生亟需强化和培养的品质或行为,与教材知识相联接,再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相关内容产生深刻认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农村学生经常接触小动物,所以多数学生都对小动物的叫声与习性有较多了解。在学习“我与小动物”相关内容时,教师以农村普遍喂养、学生常见的小动物引出新课。课堂展开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自己熟悉动物的叫声,让其他学生猜,有的学生模仿小狗、小猫的叫声,还有的学生模仿小兔子和大公鸡的叫声,其他学生都能猜出来,学生都积极地模仿和猜,课堂氛围高涨。然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时有学生说:“我知道,我们家的小花猫喜欢吃鱼,昼伏夜出,是老鼠的克星。”有的学生说:“我家的大公鸡是最早打鸣叫醒我的,它什么食物都吃,还会吃虫子。”教师利用这时良好的教学气氛,深化教学内容,列举出更多的小动物,同时讲解这些小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并给学生介绍“仿生学”,让学生明白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和小动物应该相亲相爱。这节课,教师以农村环境的优势展开教学,农村各个家庭都有小动物,学生了解比较多。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引导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校教学优势

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同时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学生的直观体验更关键。教师充分考量农村现有的条件,展开教学设计,发挥学校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丰富体验感知机会,多角度深化学生品行。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时,比起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有更多劳动的机会,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受。一提到劳动,学生就跃跃欲试,特别有话说。一个学生说:“我们家养了很多猪,我每天都要帮爸妈喂猪,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小猪长得胖胖的,卖个好价钱,我觉得辛苦是值得的。”另一个同学说:“我家里有很多地,每到秋天我都会去地里劳动,尤其当花生、玉米成熟了,我就和爸妈一起去拔果子、掰玉米,看到家里大丰收,我干活特别有劲。”农村学生都有很深的劳动体会,所以知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在适时给学生呈现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尤其以学校为实践场所,让学生去体验其他岗位劳动者的劳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图书馆、餐厅、门卫等岗位,真切感受劳动过程。让学生明白劳动者内容不同,但不论什么劳动都会有收获。只有热爱劳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学会尊重劳动者。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虽然有些限制因素,但是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农村的实际为契机,挖掘出农村教学自身优势。教师通过深度教情调查、多元学情探究并整合农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促生学生学习内驱力。这就使农村学生能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在具体真实的感知中获得成长的历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曹伟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