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发展论文:地区粮食生产及策略探索

时间:2022-02-26 10:42:00

粮食发展论文:地区粮食生产及策略探索

本文作者:武世信张慧成任雅琴吕金仓岳浩工作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是实施种子工程。在小麦、玉米主产区建立小麦三级种子繁殖田和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年繁殖种子0.8万hm2,从2004年实现良种统供,到目前统供率达96%以上,小麦新品种小偃22、西农979、武农148、长旱58、秦农142等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主栽品种占到总种植面积的75%以上,实现了优质品种全覆盖,新品种增产率达5%-10%。二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2004年以来,宝鸡市统防统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定点监测,以点带面,全面防控的工作机制。示范区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95%以上,尤其是小麦“三病两虫”及时有效的防治,后期“一喷三防”措施的落实,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0万t。三是开展配方施肥技术。粮食的丰收要有一定的土壤肥力基础,近年来宝鸡市狠抓土壤培肥技术,科技人员按照山、川、塬不同类型土壤采样化验,提出方案,配方施肥,平均每667m2农田节约肥料3%,增产5%。四是高产创建带动。宝鸡市农业科技人员“十一五”以来,在九个县区组织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数百名科技干部深入一线,通过培训农民,落实技术方案,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规范播种、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小麦玉米适时灌溉、小麦分次施肥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小麦6.67hm2示范片和6.67hm2攻关田单产分别达到8172kg和8973kg,玉米分别达到9588.75kg和10779kg,其中2011年麟游县667hm2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平均单产达到12517.5kg,成为全省最高产量纪录,为宝鸡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贡献,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示范样板。五是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宝鸡市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年农机总动力增长10万千瓦以上,不但解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机收、机播、机耕面积快速增长,夏田高产区机收面积占到95%以上,玉米机收面积不断扩大。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资源不足截止2010年,宝鸡市耕地30.67万hm2,比2005年的36.43万hm2又减少5.77万hm2,人均耕地到2007年为0.082hm2,与1995年相比,•181武世信等:宝鸡市粮食生产回顾及发展对策探讨•减少了22%,年均减少1.69%,低于全国0.093hm2的平均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3]。加之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从水资源看,宝鸡市年均降水量636.6mm,水资源总量37亿m3,人均994m3,远远低于陕西省1200m3、全国2400m3的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自然灾害频繁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宝鸡市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旱劳灾害、高温大风出现频率有所增加。据专家分析,平均每3a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由于分散经营,耕作粗放,病虫发生机率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的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防治不均衡,造成较大损失。(1)效益分析: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种粮效益不断下滑,据2007年调查,宝鸡市粮食生产平均投入产出比小麦为1∶1.3、玉米为1∶1.5,而水果为1∶3.3、蔬菜1∶,经济作物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4]。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我国著名农业专家袁隆平指出,据湖南省物价局统计,农民种植水稻亩纯收入只有7.5元,建议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保证粮食安全[5]。(2)人均纯收入中真正靠粮食增加的份额小。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5040元,居全省第六位。和2003年的1846元相比,增加了2.73倍,年均增长24%,增长幅度非常明显。但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2289元占到45.4%,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2184元,占到43.3%,财产性、政策性收入570元,占11.3%。从构成比例和增长速度看,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9%,增长速度最缓慢,为15.2%,而第二、三产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8.8%、23.4%,足见粮食生产的效益低下[6]。(3)人畜争粮矛盾突出。宝鸡市人均产粮2010年达到461.4kg。以2009年为例,人均产粮443.4kg,虽然高于全省300kg和全国398.7kg的水平,但宝鸡是畜牧大市,2010年比2009年净增奶牛13833头,生猪10万头,羊3.2万只,家禽63万只,共约需要增加粮食30万t。以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计,扣除畜牧业之需,下余粮食289.74万t,人均粮食为380kg,和人均400kg的粮食指标虽然差距不大,但随着畜牧大市建设力度的加强和人增地减的实际,粮食总量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1)主要劳动力外流。据2009年统计,宝鸡市农业人口约278万,农村劳动力约157万个,占56.6%,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79.36万个。据估计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约60万人,占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总数的76%。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虽然带动了农民增收,但却留下年龄偏大的老孺妇女等非精壮劳动力,为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2)现有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宝鸡市现有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54%,高中毕业占19.83%,真正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其以下,加之科技文化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职业农民,为科技普及增加了困难,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力度不够。(3)轻视粮食生产。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强调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并从多方面支持,但农民对种植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重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的是经济增收,满足于粮食自给自足,并没有考虑粮食安全的大局。对农田重播种轻管理,不愿投资,耕作粗放,有的外出打工,不愿种地,甚至任其荒芜。

发展宝鸡市粮食生产的对策

合理利用资源,确保粮食面积一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宝鸡市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提高水分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潜力。二是保证粮食面积。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建设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粮面积必然下滑,要千方百计稳定耕地面积,确保优质粮田,挖掘改造中低产田,使粮食面积不再下滑,每年必须保证粮食面积不低于34.67万hm2,单产保证4500kg/hm2,总产156万t,人均产粮400kg以上。三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下调西部浅山区旱地低产田小麦面积0.67万hm2,增加春玉米0.67万hm2,每公顷可增产粮食450kg,全年可增产粮食300万kg。提高粮食单产是关键从多年粮食生产实践看,宝鸡市“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的主要策略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60%,但是低于全国85.5%的水平。从理论和实践看,小麦、玉米单产的提高是有可能的。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目前宝鸡市小麦实际产量仅为光温潜力的41.6%[6]。从实践中看,宝鸡市小麦7500kg/hm2以上的高产田块屡见不鲜,麟游县6.67hm2春玉米单产已达到15330kg/hm2,可见,粮食单产提高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按照新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引进选育适合宝鸡市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研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集成组装一批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实现品种、栽培、农机、农艺综合配套。(2)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缺乏的问题,培养专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使新技术能及时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3)重点推广一批高新技术。在小麦玉米主产区,一是要继续实施优良品种全覆盖,避免未审定品种越界种植。二是继续实施高产创建带动,注重灌水、化除等田间配套管理技术。三是小麦适期精量宽幅播种技术。四是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扩大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面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次施肥技术等。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抓好小麦的“三病两虫”(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和玉米的“三病两虫”(大、小斑病、病毒病、玉米螟、跗萤叶甲)的预测和统防统治。六是推广优质小麦订单生产技术,以产业化带动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