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初探

时间:2022-05-14 10:32:04

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初探

(一)以服务农村小学教育需要为培养目标,突出“农”的成分

1.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分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要求为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教育理念。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是国家通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农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与精神领袖。所以培养的学生应能关注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结构与生产状况,并在农村大力传播、发扬人类的灿烂文化。农村教师的这种特殊性,在农村小学培养目标中除了体现普通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外,还应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涵盖以上内容。2.农村小学教师特质分析以农村为重是职前目标内容创新的支点,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首先探讨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第一,职业道德素质。以2008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稿)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4个字为基本要求,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在遵守以上道德标准的同时还应有它的特殊性,要热爱农村,具有立足于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以“服务‘三农’需要,积聚学生的乡村文化情结,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信念,下得去,扎得牢,坚定学生服务农村的人生信念,有意识培养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牵挂和对乡村文化的向往之情,激励学生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第二,知识素质,农村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至少应该包括下面四方面的内容: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通才”,由于农村小学需要全科型的教师,更需要教师能承担各门学科教学,目前农村小学急需四类专业教师: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艺术教师、校本课程教师。同时,应具备农村乡土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素质教育与“三农”教育的统一,实现普通文化教育与“三农”教育的统一,使农村教育回归到“三农”的环境中。第三,能力素质。即指教师从教的能力,教育能力是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农村教师的能力标准中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一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掌握普通话还应掌握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语言;二是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小学德育工作的能力及组织开展班级团队活动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与学生、家长等沟通的能力;四是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包括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的能力;五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六是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会利用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第四,身体心理素质。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身体体魄,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身体素质好等,特别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教师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3.“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农村小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及表述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农村,定格在专科,确定“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是指在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框架内,设置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三个主修方向,学生在相关方向领域内接受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突出某一方向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训练,毕业后擅长执教小学一门主干课程。“多能”指的是学生在执教一门主干课程同时,能够至少承担一门非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应具有指导小学生开展科技、艺体等活动的一技之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以满足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学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在培养目标表述上可适当加入“农”的成分:以培养服务农村小学教育需要为基本宗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牢固的职业信念,能够扎根农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高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好的发展潜力,适应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并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管理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二)以适应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构建课程及内容

由于在城市话语主导权下,各师范院校以城市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学科以“现代化”为背景。在这种取向下,不可避免使课程体系“去农化”,课程目标漠视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因此,应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内容,以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第一,改变不符合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首先,公共基础课程涉及农村知识种类过少的现状,增设反映农村生活的选修课,充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目前,高师中“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以及计算机等所占课时过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过少,农村生产生活知识、农村生态建设知识、农村经济知识等课程更少,不利于农村教师对农村的文化、习俗、风情的深入了解。选修课可增设:“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民俗风情研究,乡土文化,科学技术与当代农业、农村教育与农民素质等课程,以实现农村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与教师培养课程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形成农村小学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态度、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特殊素质。其次,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还很落后,很大程度依赖教师自身的课堂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传授能力。因此,应重视学生“三笔字”、普通话、农村课堂组织与评价、农村教学方法与策略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与落实。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选择过多关注城市,缺少向学生传授能在农村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的知识、技能。因此,必须针对农村小学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需要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融入农村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基础性,包括学生的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同时,注重实用性,让学生关注有关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些知识和信息,以此达到学生“知学”、“好学”,“乐学”的目的,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发挥农村教师的社会效用。

(三)以农村小学为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到农村小学实践教学环节

农村小学教师的根在农村,不熟悉和不热爱农村的学生是不可能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因此,要在农村小学建立实践基地,农村小学实习应是全程实践,贯穿于三年的始终,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第一学期农村小学教育体验,可结合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以及军训课,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第二学期,结合各课程授课需要,进入农村小学,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熟悉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活动,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初步的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理想;第三学期认知实习,主要是了解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熟悉农村小学教学的程序、方法;让学生熟悉和热爱农村教育事业,树立当好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第四学期,主要在学校模拟农村实际,进行仿真教学,并对农村小学所需要的技能进行专项训练。第五学期教育实习,在农村小学教师指导下进行授课及班级管理,一方面可以印证所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结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六学期教育顶岗实习,作为准教师全面参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进一步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的情感,促进专业思想的形成和巩固。

本文作者:吴朱燕工作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