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法对生态环境化的影响

时间:2022-02-04 11:30:24

国际环境法对生态环境化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存在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环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因素,近些年生态环境化问题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化危机及生态保护上存在的分歧,国家间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多边保护行动。环境的内在本质是相互关联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都与其他要素之间都发生着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状态要求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支持和尊重。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是与环境相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上发挥作用,除了尊重国际法的共同原则外,必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

一、解读国际环境法

(一)国际环境法与各国环境法的关系。在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法是约束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为缔结的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制度,国际环境法是国际法重要的分支,在集成国际法的法律效力同时,对各国间的环境保护义务和做出明确规定,各国间依照国际环境法的内容设立自己国家对环境立法,设立期间各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制度、内容和指导原则不冲突,结合各国家环境保护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按安排。(二)国际环境法的重要组成。在国际环境法中对生态环境中的海洋及海洋生物、野生植物、大气层、空间环境保护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多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化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经济结构提质行动,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国际环境法中还涉及到《国际海洋保护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防止国际河流污染公约》等多方面环境保护公约和条约。国际环境法适用于国家间环境利于的保护及指导功能,是各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奋斗的最高目标,因为人在自然中就像许多灭绝的生物一样渺小,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保护环境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三)加强国际间合作对生态环境化的重要意义。大自然的环境不是独立存在的体统,国际环境化中对国际海域、大气环境、国际河流保护、宇宙空间和海洋生物资源等做出明确法律规范,就河流及湖泊而言,国家间常见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合作是为了保证各国间和平及安排的发展愿望实现的互动行为。随着国家间合作主体的宽泛、合作主体范围的扩大,二十世纪70年代后逐渐在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主要针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环境资源恶化整治问题等多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国家间的开展合作对生态环境化意义重大。各国回望过去的发展,从英国伦敦的雾都污染治理,到印度博帕尔事件,乌克兰的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到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化污染的代价远不止眼前的经济利益,取得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间开展有效的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二、国际环境法对我国生态环境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

(一)中国在国际环境法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在世界舞台展现大国风采彰显责任与发展并存国际形象。1971年重返联合国前,由于国际地位的影响在早期国际环境法制定建立过程中未能参与。重返联合国之后,中国试探性地参与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2年到1992年之间,中国虽然也签署和参与了一些公约,得到参与合作的机会。而到以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为契机,中国开始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排放量的增加,中国逐步成为以气候变化应对为代表的国际环境协定的缔结、签署和生效的深度参与者和奉献者。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后,中国以负责任的姿态成为国际环境协定实施和落实的引领者。(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发展是国家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认识到推动绿色发展对生态经济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工作重点来管理,在党和国家深刻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快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升会环境保护的治理水平,通过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等扶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工作。

三、我国在国际环境法影响下开展生态环境化的保护措施

(一)构建生态环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随着各国政府在国内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了明确要求,在中国坚持走环境的可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喊起来洪亮的口号,国家在践行负责任的大国时,努力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禁止捕捞濒临灭绝的生物。通过建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约束企业的排放及整治的相关内容,对当前企业违法高成本、守法低成本力开展综合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抑制企业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逐渐从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过渡,认识到中华民族永久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保护做支撑,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的同时摒弃危害环境破坏而增长的经济模式。(二)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国,随处可见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主动增强,生态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从多方面强化保护环境,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机关单位到民营私企形成统一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民间组织,宣扬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全民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树立坏境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装、开展无纸化办公、下班随手关灯、对垃圾分类处理、使用高效的低碳的燃烧材料等。从国家的发展而言,重视节能、绿色材料使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创作社会经济价值。在百姓的家中,普遍选用高效环保节能材料及装饰,为国家的节约用电做出了贡献。(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其他国家先进的环保经验和生态治理方法,将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态环保技术借鉴到我国环境治理上。在环境保护上加强与邻国的合作与交流。对大气防治、河流污染及海洋生物保护等多方面开展综合保护措施。同时,国家在立法方面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设立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重点查处各类因破坏生态环境化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在治理排水污染物的管理上控制排放总量及排放付费等双重管理手段,对多次查处未整改的企业勒令停止营业整顿。

四、结束语

无论是国际环境法还是中国的环境保护法,都是对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每个国家拥有对自己国家环境保护及开发的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求每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不对别的国家环境及资源构成威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又要承担全球生态环境化建设重要责任,通过科学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天更蓝,水更绿。

参考文献:

[1]于兴安.当代国际环境法发展面临的内外问题与对策分析[J].鄱阳湖学刊,201(701):75-82+127.

[2]李秋艳,屈振辉.国际环境法趋同化发展的中国生态伦理贡献[J].绿叶,201(75):42-48.

[3]孙佑海.绿色“一带一路”环境法规制研究[J].中国法学,201(76):110-128.

[4]苏木杜阿塔帕图,杨朝霞,林禹秋.健康生活权还是消除污染权?——国际法视野下良好环境权的兴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6(806):67-101+208.

作者:柏图南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