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2-21 09:03:45

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策略研究

一、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效

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即2001—2010年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阶段和2011年以来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建设是对第一阶段建设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阶段:重在动物疫病防控自2001年以来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经历了系统设计和技术攻关、四省市(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开展追溯试点工作以及市场流通牲畜必须佩带二维码标识等3个发展阶段后,于200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该时期以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为中心,其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推进。主要表现为:

(1)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起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采购动物标识22亿套,财政投入4.4亿元。

(2)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由各级兽医主管部门提供。

在政府主导推动下,我国基本建立了一个符合国情和国际惯例及技术要求的追溯体系框架:

(1)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具有动物疫病防控和食品消费安全双重功能的制度框架;

(2)形成了以畜禽标识编码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生产管理和执法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进而建立了从牲畜出生到畜产品销售各环节一体化的全程追踪监管体系的技术框架;

(3)初步形成了以兽医队伍作为实施和监督主体,行业内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实施框架。本阶段工作提升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2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阶段: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2011年以来,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标识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的提出表明,我国动物标识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出现了从单纯动物疫病防控向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的重大转变。首先,在动物疫病防控上,针对牲畜养殖周期不同、病原携带时间不同、造成危害不同等,对牛、羊、种猪实施个体追溯,对商品猪实行个体标识基础上的群体追溯,通过采用二维码技术、集成电路(IC)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条码、CPU卡等不同的信息传递载体和技术模式,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推进追溯技术手段多元化和技术管理标准化。其次,在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上,通过明确中央、地方、动物饲养场、一线兽医、屠宰场和流通环节的相关主体等参与者的各自职责,以牛、羊、猪为追溯对象,正在着力建设从生产、流通到屠宰环节的去向可追踪、责任主体可追究、与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相结合的既适应国情国力,又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追溯体系。

二、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的若干方面

从世界畜牧业大国情况来看,从饲养场到畜产品的食品链全程追溯,已经成为其促进国内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还考虑到本国不同地区(州、省)动物疫病发生概率和防控成本的不同,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上,积极探讨能够发挥中央和地方(州、省)各自优势并增强各自积极性的分工协作机制:由中央结合自身和地方需要来负责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标识编码体系,并由中央负责跨地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信息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地方(州、省)内部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信息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主要由地方(州、省)政府负责;对加施动物标识给牧场主或饲养者带来的成本,中央或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的新发展,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1)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各自职责分工需进一步明确。随着我国畜牧业新的区域分工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中央政府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上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既要满足畜牧业生产大省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又要满足畜产品消费大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在中央财政、人力和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更大程度地发挥畜牧业生产大省在动物疫病防控上的积极性,将动物及其产品省内流通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责任更多地让省级政府负责。同时,中央也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畜产品消费大省参与跨省及跨区域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的信息管理,完善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而中央政府的重要责任在于作好畜牧业生产大省和畜产品消费大省之间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无缝衔接。而这些内容目前在《动物标识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规划》中还未能充分地予以考虑。

(2)参与动物标识追溯需增加额外成本,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积极性不高。随着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畜牧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将成为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的重点。由于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主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因此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成本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当前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对动物标识的采用和维护,以及对动物及其产品信息的提供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动物标识及其产品追溯发生的各项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畜牧专业化合作组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应加快探索建立成本补贴机制,鼓励参与主体参与和维护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但目前类似成本补贴机制尚未建立。

(3)既满足中央层面宏观管理需要,又有利于地方工作推进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从世界畜牧业大国来看,中央政府层面上,发达国家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都特别重视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技术标准,以及中央与地方信息平台兼容、数据交换等标准的制定。参照国外中央和地方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分工,更好地推动和指导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中央和地方数据库兼容的技术标准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的标准化建设,应当是中央加强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因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顶层设计尚不健全,因此取得的进展还不够大。

(4)支撑国内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运作的信息网络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标准化管理的关键,一是要确保支撑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信息网络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确保数据和其他信息不被篡改和外部攻击;二是支撑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核心技术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保证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运行的稳定性与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根据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对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核心技术的开发,并力争对这些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这方面还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吸引多方面的力量参与,有待进一步努力。

三、畜牧业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1)中央应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数据共享,并明确中央职责是负责跨省份追溯,省级政府职责是负责省内追溯。应进一步推进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特别应明确:中央工作的重点在于跨省份流通的动物标识信息管理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全过程追溯,而省级政府工作重点是省内流通的动物标识信息管理、动物及动物产品信息的追溯。中央数据库的数据采集重点是跨省份流通的动物及其产品信息,省内流通动物及其产品信息由省级数据中心负责采集;凡是跨省份流通动物及其产品信息应首先进入中央数据库,然后由中央数据库同步与省级数据库共享;省内流通的动物及其产品信息,则可由省级数据中心按需要将有关信息传入中央数据库,从而推动中央和地方的数据信息交流和共享。

(2)通过中央和地方联合补贴的办法,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采集动物及其产品信息的积极性,以及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中央应制定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畜牧专业化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各项成本补贴办法,对其用于购买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方面的产品及设备予以适当补贴,以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畜牧专业化合作组织成员参与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制定科学适用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技术标准,为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打好基础。随着中央和地方数据库建设职责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中央应将制定科学适用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技术标准,作为推动全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抓手,特别是通过各项数据采集、设备和接口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将会有力推进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的标准化管理,进而也便于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推动。

(4)加大研发力量,引导多方面参与,力争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保证我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运行的稳定性与关键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官产学研”合作,吸引多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核心技术的开发,并力争对这些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作者:李扬单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