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条件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10:29

历史条件论文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1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依据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而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而且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则,而这些原则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第二,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的指南,只有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同志也说过:“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3]而不能当作教义;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这是因为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不断强调,对他们的理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以上这些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2、党成立后“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背景就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道路。而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这样重大而基本的问题上,在共产党内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两种不同的态度带来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不同结局。尤其是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6]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教训,共产党人才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正如所说:“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7]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长期探索和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作了理论铺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虽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才提出的,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却是共产党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早在1921年,张太雷就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8]恽代英也说:“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9]大革命失败之初,曾经主持过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更明确地指出:“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10]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又开始了探寻不同于俄国革命的发展道路。1930年,发表了我党历史上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反对本本主义》,强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的,但是绝不能搞本本主义,中国的问题,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不要动不动就那本本来,吓唬老百姓。”在瓦窑堡会议上,他又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关门主义不会把马列主义“活泼地运用到中国的特殊的具体环境中去”,而把马列主义变成死的教条。[11]193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告全党同志书特别强调:由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变化多端性”,“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中国共产党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决定此次大革命能否胜利的命运”。[12]

以上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多年探索和思考的产物,这时提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4、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条件

从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加入了共产国际,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是有帮助的,但也有缺点,那就是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又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因此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后来在季米特洛夫负责共产国际时期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作出了改变共产国际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决定。要求共产国际要“把活动重点转移到制定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线”上来,而“将日常领导集中于各国支部本身”。在决定任何问题时,都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而且一般要避免直接干涉各党内部组织事务;“要避免机械地把一个国家的经验套用到另一个国家”;各国党要“善于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的武器”,学会把马列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共产国际的决定和关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别国经验的论述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一个催生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个组织保障。那以后,我们党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大声疾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如,遵义会议后,在党内负总责的无数次地强调要正确对待革命理论、共产国际决议和外国经验问题。“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与公式,而是行动的指南。”要使干部学会马列主义的生动的革命精神,“能够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具体的环境,并从这种分析中得出一定的行动方针”。“任何一国革命的经验,都不能机械的搬运到别一国来。”[13]1937年6月,在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上,号召少些马列主义的“耀眼词句”,多些马列主义的“真正内容”。还提出反对“党八股”问题等。[14]

5、六届六中全会前,党内的一场争论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推力

遵义会议后,我党在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引领革命事业不断前进,尤其是抗战爆发后,我党在为首的中央领导下,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政策。但是,1937年底,以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和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名义回国的王明,在党的十二月会议上,以传达国际指示和斯大林新政策为名,作主要报告,否定党的洛川会议以来执行的正确抗战路线和政策,点名批评刘少奇和不点名地批评的一些正确观点和政策,甚至企图以不正当手段夺取中央的领导权。而“与会者多数对王明传达的新政策,产生盲目信赖,并以他的观点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得失,作自我批评”[15]196这表明,党内相当一部分同志还没有真正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决议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维护的领导地位和洛川会议以来执行的正确抗战路线,其实质就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而这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16]正是在粉碎了王明的夺权阴谋,捍卫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概念和任务。并通过这件事,使党的许多高级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

注释:

[1]《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952页。

[2]《理论动态2008年3月20,1773期

[3]《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6页。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P47

[7]《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8]张太雷.关于殖民地问题致共产国际‘三大’的提纲(草案)[A].张太雷文集(续)[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32.

[9]恽代英.列宁与新经济政策[A].恽代英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上):480.

[1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自序[A].瞿秋白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0.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618-619.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11):202.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2

要回答陕甘根据地为什么能够“硕果仅存”,我们就要以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阐述的规律性认识为指导,把陕甘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陕甘根据地有别于其他根据地的特点。从客观上看,陕甘地区有着独特的条件。比如,就群众基础而言,这里的群众素有团结互助和组织起来的传统。由于地瘠民贫、闭塞落后,群众抵御灾荒、匪患、战争的能力很弱,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难以生存和自保,因此,在陕甘地区存在大量以宗亲、姻亲等为纽带的民间组织,同时,这里的人民历来具有反抗反动统治的传统,这就为发动和组织群众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征兵”;又比如,就地理环境而言,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交通困难,回旋余地大,有利于“用兵”;还比如,就经济条件而言,这里的人民群众虽然生活困苦,但地广人稀的特点又使它有条件通过大生产解决部队的温饱问题,有利于“养兵”。

而从敌人力量看,这里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虽有杨虎城西北军、张学良东北军、阎锡山晋军、宁夏马鸿逵等军阀武装不时出没,但这些地方实力派之间以及同及中央军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敌人的力量。从主观上看,陕甘地区更有其独特的地方。这里很早就有党组织的活动,党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党成立后,在同志为首的北方区委领导下,李子洲、魏野畴等同志在陕甘一带宣传革命、发展党员,扩大了革命影响。大革命时期,在当时支持国民革命的国民军联军中主持军队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刘伯坚、宣侠父、邓小平等同志,又在后来长期统治陕甘地区的西北军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培养了一批进步官兵,如王泰吉、张汉民、阎揆要等,播下了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党在陕甘地区领导发动了清涧、渭华、旬邑、两当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和兵变,陕甘地区能建立起有相当战斗力的正规红军,就与此有直接关系。陕甘根据地能够在白色恐怖下红旗不倒、不断发展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群众领袖,他们在陕甘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们坚定维护革命大局,维护根据地党的统一和红军的团结,即使在意见分歧和身陷囹圄的情况下,也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从不动摇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同志为同志“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就是对这种坚强党性的充分肯定。第二,努力排除“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坚持从实际出发创建根据地。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以陇东南梁为中心,以陕北安定和关中照金为两翼创建的“狡兔三窟”式多区域战略布局,为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得到同志的称赞。第三,坚持贯彻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扩大了根据地建设的同盟军。他们采用“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方式,注重发动组织工农群众,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努力争取、教育、改造绿林武装和“哥老会”等帮会组织,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第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刘志丹同志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同志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作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边,边区政府还制定了深得人心的“十大政策”。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坚持勤政廉政,坚持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以上这些,有些是同时期的别的根据地也具备的,有些则是别的根据地所不具备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边区实际结合起来,没有犯“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根据地建设没有因为自身的“折腾”而大起大落。而正是这些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变成了一种合力,融合成为一种天时、地利与人和,使陕甘根据地能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二、注重背景研究,深化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问题的认识

党中央选择陕甘根据地作为落脚点,看似因为在哈达铺偶然从报纸上得知那里还存在着红军和革命政权,实际上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需要从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敌我友力量消长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以来,革命的中心一直在南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除陕甘边、陕北和鄂豫陕外,大都分布于南方省份。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对南方各路红军和根据地发动的“围剿”日趋频繁,随着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相继在反“围剿”战争中失利,陆续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南方的革命运动陷入低潮。而长期统治中国北方的封建军阀势力,迭经新旧军阀之间的混战,当时力量已大为削弱。正当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处于此消彼长的激烈较量之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亿万民众,在中国北方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风暴。

中国革命中心的北移已成大势所趋。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陕甘根据地被推到了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最前台。陆续踏上战略转移征途的各路红军,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深感无根据地作战的切肤之痛,都在为寻找和创建新的根据地而苦苦奋斗。党中央、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几经变化,最终把进军方向指向了西北地区。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痛感中国南方反动统治力量强大,因而试图把毗邻中国西北的社会主义苏联作为战略依托,“打通国际路线”成为新的战略抉择;二是北上抗日,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因此,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先是确定在川陕甘地区创建根据地,后又调整为在陕甘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坚持下来“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向西、向北可以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东渡黄河可以奔赴抗日前线,正好契合了党中央这种寻找“落脚点”的需要。因此,正像同志说过的那样,如果没有陕甘,“那就不得下地”。

三、注重用发展的观点研究,深化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成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出发点问题的认识

革命洪流滚滚向前,它在消灭魑魅魍魉、荡涤污泥浊水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正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到达陕甘,各路红军在陕甘胜利会师,进而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陕甘根据地自身的发展,这才有后来的八路军从陕甘宁边区出发奔赴抗日前线。红军长征抵达陕甘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和过问之下,刘志丹、等一批被“左”倾路线执行者错误关押的根据地领导人很快获得了自由,安排了工作。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经过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东征、西征战役,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党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族共赴国难的局面。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政府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以陕甘宁边区为战略依托,党中央部署人民军队迅速实施战略展开。陕甘宁边区由此成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发点”是同“落脚点”紧密联系的,“落脚点”是同“硕果仅存”紧密联系的,而“硕果仅存”又是同陕甘根据地坚持浴血奋战、坚持“不‘左’不右之倾”紧密联系的。因此,陕甘根据地在出发点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以上,我试图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就“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条件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由于“两点一存”问题本身的宏大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我想说明的是:在注重采用某种方法进行重点研究的同时,不仅不能排斥,而且还应当运用其他必要方式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只要我们在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就一定会不断收获对这个重大问题研究的新的认识成果。1949年10月26日,同志曾饱含深情地给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发去电报,电文说:“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研室、实践杂志社、社科院、党校、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政府调研室、教育厅、新闻出版局、自治区社科联决定于*年12月联合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根据赤党宣通(*)10号《关于征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的通知》精神,旗委宣传部决定,在全旗范围内征集研讨会论文。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选题范围

1、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关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3、关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4、关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

5、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6、关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7、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8、关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9、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0、关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1、关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体制改革的历程、成就、经验和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12、关于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扩大改革成果的的普惠性;

13、关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4、关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关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任务落到实处;

16、关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7、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18、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9、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1、关于我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宝贵经验;

22、关于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3、关于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

24、关于我区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25、关于提高我区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

26、关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前景与对策研究;

27、关于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28、关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29、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社科事业的发展及社科界发挥思想库作用研究;

30、关于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研究;

31、关于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就及进一步发展的研究;

32、关于我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成效、难点及对策研究;

33、关于我区各民族干部群众关注的各类民生问题研究。

二、论文撰写要求

1、要突出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密切联系区情、市情、旗情,围绕一个问题深度探讨,切忌空泛。

2、论文要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文风朴实。

3、篇幅不超过8000字,并附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统一要求为脚注(页下注)。写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电话、邮编等,以便联系。

4、论文选题供组织撰写时参考,具体题目由作者自定。

三、论文的组织、报送和评选

1、论文组织总的原则是广泛征集和重点组织相结合,各单位要责成专人撰写,至少保证一篇,多则不限。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论文的组织撰写工作,保证论文征集工作顺利进行。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4

大家好!

在**(指你单位)的精心安排下,在党校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四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以优异的成绩从中青年领导干部班毕业,并各自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此,我向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感谢!向辛勤工作的指导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座的毕业班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的论文题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几点思考》下面我就撰写论文中的一些问题与各位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一、我为什么选写这个题目?出发点是什么呢?

此次论文设计,我从*月**日开始进行定题、撰写提纲、论文初稿、二稿、定稿,直至完成,在各个环节中,论文的选题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我选题的出发点是“兴趣+知识+资料”,先说兴趣,写这篇论文,我以最好的方式,选择了最喜欢的题目。因为对执政能力建设有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高。再看“知识”,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所谓“知己”,是充分估计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是省委部门**处室副处长,负责机关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使我在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党政方面的知识,这是我写好这篇论文的前提。再说“资料”,我选的论文题目必须具有新意,或者叫独创性,那么,我怎么才能作到有新意呢?我研究的课题,必须是前人没有接触过,或者虽有接触,但是研究的不是很透彻,我能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的看法。我怎么才能知道前人有没有接触过呢?那就是我必须占有足够多的资料,对别人的研究成果有足够多的了解。因我所从事的工作,让我具有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充分资料,具有充分的资料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必要条件。

我深刻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是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因此,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顺应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由于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所有这一切机遇挑战,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

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来都是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要求。

二、论文主要内容

我所研究的课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下面我就简要的阐述一下我的论文。

本论文总共有四个部分:

那么首先介绍第一部分:本部分从如何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入,然后介绍了什么是执政能力,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次是第二部分: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党的执政规律,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问题:第一,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第二,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第三,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第四,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

然后是第三部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贵在探索和实践,重在实效。主要从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科学发展观,改善党的领导,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面来论述。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5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1]文学活动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审美的精神活动。它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文学的一般性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的话语活动。体现了文学与反映的关系。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现了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从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马克思所阐述的这种观点广泛应用于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3]其次文学反映的观点在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4]“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5]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

二、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阐释

受动性指的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能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还可以选择他所熟悉的艺术技巧和方法。

三、《藏獒》这一文章中反应的受动性

作者杨志军1955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做过记者。1982年春天,杨志军大学毕业进入《青海日报》社当记者,与草原藏族牧民、草原灵犬藏獒共同经历荒蛮而温暖的草原生活,获得深厚真实的荒原体验,成为与荒原休戚相关、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在《藏獒》序中,杨志军说:“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藏獒是由一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上横行四方的野兽,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驯化,开始了和人类相依为命的生活。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反映,它是源于现实生活的。

四、《藏獒》这一文章中反应的能动性

1、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在写作手法上,《藏獒》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情趣,更流畅耐看。《藏獒》努力在狗身上做文章,狗上升为名副其实的绝对主角。外部环境、藏传佛教、解放军入藏、部落冲突、藏族习性风俗等,一切围绕藏獒划圈子,伸延婉转在藏獒运行的导轨中,突出表现藏獒的生命历程,人与环境成了辅助和衬托。因而《藏獒》闪耀的狗性、狗情,逼真人类,甚至比喻成人类的化身,恐怕一点不为怪不为过。在作者精心打造下,藏獒完成了形式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上演出一幕幕精彩瞬间和完整故事。

2、《藏獒》体现出的主题这本书的脉络,沿着一只叫刚日森格的狗和主人公“我”双线在展开。既有我所目睹的西藏草原原生态的种种高原雪域的浪漫与神秘,又有一只世界上最雄伟的狗——藏獒——争作獒王的传奇生涯。本书的思想上的主题是刚日森格要得到西结古草原獒群的认同,要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得不以自己的力量来挑战现任的獒王。而主人公?“我”也同样为了获得爱情,为了获得西结古的认同必须去向汉藏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挑战。

3、《藏獒》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当今的社会由于现实和市场化,而使人的物资享受越来越好,越来越高,精神却处于相对孤独,相对寂寥的状态。《藏獒》中的“我”,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与现实中的我,似乎都一样,处在一个或者现实或者精神上的“荒原”,既在享受一种孤独,又在逃避一种孤独。《藏獒》中是靠我与刚日森格来完成,而现实中的我则既羡慕又崇拜。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则是以艰苦的生活在催逼着我们去直观的看待穷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藏獒》一书所描绘的孩子们,衣不蔽体。赤着双脚即使在雪山,又或者在满是石子的荒原奔来跑去。这本书不论主人公的境遇或危险,或安逸。他们却始终肩负着自己的责任,并且决不轻易的使自己随波逐流。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民族特点是指_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要付诸实践则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为一种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并成为该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必然是带有历史特点的,同时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当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条件、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要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强调,脱离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各国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明确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列宁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时,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而是要求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党带领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就肩负着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灵活运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悱这一科学的认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初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考察了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在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社会建设理论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而任何理论只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很早就意识到,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许多富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概念和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结果。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民族特点是指_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要付诸实践则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为一种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并成为该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必然是带有历史特点的,同时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当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条件、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要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强调,脱离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各国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明确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列宁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时,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而是要求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党带领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就肩负着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灵活运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悱这一科学的认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初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考察了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在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社会建设理论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而任何理论只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很早就意识到,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许多富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概念和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结果。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民族特点是指_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要付诸实践则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为一种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并成为该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必然是带有历史特点的,同时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当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条件、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要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强调,脱离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各国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明确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列宁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时,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而是要求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党带领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就肩负着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灵活运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悱这一科学的认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初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考察了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在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社会建设理论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公务员之家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而任何理论只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很早就意识到,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许多富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概念和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结果。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提出用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用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用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用发展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用发展来应对困难和风险,迎接各种挑战;(4)用发展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用发展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用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7)用发展来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根本性转折,同时也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确立二十世纪末实现小康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是这种战略调整的倡导者。他在1979年所提出的小康概念,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把2001)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是对当时沿袭下来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再认识的结果。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当时曾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现在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预见到了这一点,早在1979年3月,他就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说法”。他解释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说,二十世纪末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久他就正式提出,二十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这种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使我们的脚真正踏上了实地。公务员之家

如果说,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促进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规划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大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顺利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那么,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则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初始阶段作出全面规划,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三、提出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两个大局”等思想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指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等等。还提出了有条件的沿海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内地发展、帮助内地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新的发展阶段,同志提出了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指出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同时,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东中西部的共同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条件论文范文篇10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实践。随着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一场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活动在全党蓬勃兴起。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市地州级以上单位共召开理论研讨会1039次,收到推荐论文59390篇。

一篇篇论文著述,一次次理论研讨,真知灼见在这里碰撞,理性之光在这里闪烁。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认识,是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取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理论成果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党中央高度重视、举措有力,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起,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参加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中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2005年1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成为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确定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目标要求,认真学习、认真评议、认真整改,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及时总结经验,善于理论思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中央就十分注重及时总结经验、开展理论研讨工作,明确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是要取得实效”,“要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明确要求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取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三大成果”的提出,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深入的题中之意,是我们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经中央批准,2005年10月,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活动。

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全党范围的理论研讨,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会同全国党建研究会多次召开会议,对开展理论研讨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在以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气象、新探索、新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加强了对全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的领导和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积极贯彻中央精神,行动迅速。天津、湖南、内蒙古等省区市党委和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党委部门、党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等要带头研讨。北京、广东、湖北、浙江、辽宁等省市和中央纪委监察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研究室等机关和部门,纷纷创办“学习论坛”,举办读书会,把理论研讨列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研讨内容。

这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研讨活动,在全党上下蓬勃展开。

主题鲜明,联系实际,创新形式,扎实推进理论研讨活动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研讨主题,通过组织征文、举办理论研讨会等形式,迅速形成了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共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热潮。

围绕主题,精心组织课题攻关――

选择课题,进行攻关,努力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是各地区各部门的普遍做法。据统计,研讨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已确定了900多个重点研究课题。

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结合首都实际和各自分管的工作,确定了重点研究课题,带头参加理论研讨。上海市组织了一批研究员、教授,对8个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天津市确定了11个重点课题,组成了11个攻关小组。重庆市确定了108个市级重点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列出116个区级研究课题……

集思广益,广泛开展征文活动――

编写理论研讨和征文参考题、重点约稿、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开辟专栏……福建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理论征文活动。山西省组织理论文章3000多篇。湖北省地市级以上单位征集论文6000余篇,陕西、辽宁、江苏的同类论文分别达到了2600多篇、3200多篇和2900多篇。截至今年4月底,各省区市级主要报刊刊载论文6856篇。

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征文活动,机关各单位报送理论文章72篇,各地区各部门共报送理论文章3231篇。国务院国资委机关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982名党员,每人都结合学习体会撰写了理论文章……

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党建研究》等10家单位,面向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征文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共收到征文6920篇;截至今年4月底,在征文专栏上已发表理论文章372篇。

突出重点,深入进行理论研讨――

召开理论研讨会,在碰撞中相互启发,在探讨中相互交流,是这次理论研讨的重要形式。在开展征文活动的基础上,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中央金融机构、部分国有骨干企业都先后召开了理论研讨会。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两次专题理论研讨会,省部级单位召开理论研讨会209次,收到推荐论文13520篇。

湖北省理论研讨会认真总结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一年多来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130多场次,其中全省性的理论研讨会就举办了4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召开自治区理论研讨会的同时,全区14个地州市都召开了理论研讨会……

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了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理论研讨会,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机关召开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研讨成果交流会,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多次召开了大规模的理论学习研讨会……

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成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论文评审组,对全国理论研讨会推荐论文进行评审。负责论文评审工作的专家说,总体上看,这些论文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提炼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基本途径,为开好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丰硕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一篇篇富有见地的理论文章,源源不断地汇集而来,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深刻思考和清醒自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略课题――尽管角度不同,但许多论文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

先进性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家都认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党的先进性问题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总结了世界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因具有先进性而取得政权、又因丧失先进性而丢掉政权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不仅必须靠奋斗才能赢得、而且必须靠奋斗才能保持的根本规律,对于我们党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评估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具有重要的警醒和推动作用。”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毅亭在论文中写道。

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素质的高低、作风的优劣、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兴亡。不少论文围绕学习领会同志去年1月14日的重要讲话精神,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环节。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在论文中指出,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广大党员实践先进性来体现;而坚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首要标准。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洪祝认为,增强党员意识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在新时期,特别要强化执政为民意识、科学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认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标,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途径,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评判标准……许多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性认识。“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理论的全部目的,只在于实践。在总结经验、阐述理论认识的同时,许多论文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密切相连。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郭亚丁的观点,道出了许多人的共识。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联系实际,努力把理论研讨变成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辽宁、宁夏等地,理论研究成果正逐步转化为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长效机制;在湖北、广西等地,理论研讨的最新成果,已成为促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