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成效考评

时间:2022-09-06 09:26:10

林业投资成效考评

投资效益是激发投资欲望的催化剂,更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灼核心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评价林业投资效益,便是总结林业建设经验、解决整个林业投资问题的突破口环节。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进行,银行的信贷职能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信贷投资取代行政指令投资,这就更突出了研究林业投资效益问题为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将以效益评价灼社会要求和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为问题讨论为中轴,以从投资上解决问题、促进林业良性循环为目的,谈一下肤浅看法。

(一)当前,如何评价林业投资效益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横向比较,用投资效果的若干项指标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进行投入与产出方一面的比较,认为林业投资效益是好的;二是扩大投资效果内含外延的含义,从纵向方面进行若干项投资效果的比较,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果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三是用社会需求和林业生产规律特点进行系统效益的综合评价,认为林业投资效益很差。问题十分明显,这三种观点均分歧,实质上来源于林业投资效益概念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结论。这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首先从投资效益概念来讨论,投资刃\一止是从宏观范围和社会效益角度表示新增投入所表现出来的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其原则不仅讲求个别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特别强调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因此,构成投资效益的要素不仅仅是微观投资项目的各种技术经济要素,更包括宏观范围内诸如决策、布局等非投资产生的效果在内。据此观点,我认为社会主义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是以一定的投入形成最优化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获取尽可能高而多的“系统”的多种效益,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讲求个别投资项目的效果在内,而且体现了“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既考虑了投资效益的投资性要素作用,更反映了材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活动规律特点对效益的制约作用,即林业生产必须最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以及林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组合,才能实现一定的投入获得系统最高的产出;与此同时,这一概念还反映了森林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和自然生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规律及系统论原则的客观要求,从而比较科学地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

(二)基于上述概念,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益为基本沽价是投资效益均虚假性和林业下滑“谷底”的危险性。不过,为了有充分说服力,这里,还是按照对投资效益概念为三种认识逐一对照评价:

其一,单个指标反映的投资效益较好。国家对造林自扶持投资共有三项,即营沐基本建设投资、林业事业费拨款.泪育林堪金提取,其中前二项役资属国家拨款,后一项资金属自筹资金。很居有关部门统计资料,从1052年到1979年全国累计灼营林苍本建设投资总领为48.24亿元,占全国同明生本建设总没资;冷6.2%;从1952年到198。年林业事业费累计52.07亿元,占全因农业部门事业费总领力8.2%;从1953年至193。年全国育林基金提取泳领48.31亿元,三项合计148.62亿元。这期间我国平均年造林面积500万公顷,年保存叮积约170万公顷,年造林所增加的森林蓄积600万立米,这就是说,我国单位森林经营面积的投资量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一点说,造林投资为效益还是比较好的。森工投资为效益更好。森工基建国家投资从1952{年到1979年间共94.62亿元,仅占全国基建国家投资的1.76%,每年平均生产商品材4700万立米;从1951年到1979年国家森工基建投资总额为117。17亿元,在此期间,形成的新固定资产为89.97亿元,即28年平均交付使用率为了6.78%,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部门平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6%;林业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数,从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森工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为1.17,同期,全国投资效果系数为。.427,即森工部门投资效果为全国平均效果的2.7倍,同期全国森工部门投资的回收年限1.4年,诸如新建住宅造价、新建林区道路造价也低于全国平均数。

其二,林业投资效果逐年下降,林业企业经济陷于恶性循环。据资料报导,1980年全国森工企业平均每一职工占有固定资产5081.6元。1952年森工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为2654.8元,而1962年为186.8元,197。年为85.8元,1980年回升到135.2元。据我省森工部门资料分析,单位木材成本80年代高出60年代的一倍。目前,全国森工采运企业大部分面临资源枯竭,靠贷款维持简单再生产。我省森工企业生产每立方米木材的利润只有7一一1。元,而每立方米木材还本付息额为31.08元,形成了生产木材越多越亏本。全国造林成效更差。平均保存率32%,我省保存率只有14%。在已保存的造林面积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头”树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三,林业投资的系统综合效益差,林业已面临滑向谷底的危险。系统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衡量投资效益好坏的重要标志。我国林业总的趋势是森林赤字越来越严重,林地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分布的上限下降,下限上升,干谷发展,森林草场退化,林地生产力衰退,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低于国际水平,林业与社会需求及国外差距日益扩大。现将有关资料列表说明。

(三)投资效益是投资环境各要素、各因子的相互影响和综合运动见之于投入与产出关系上的表现,其中投资系列要素中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的决策更直接制约着投资效益的发挥。我国林业投资体系是整个国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乃至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林业投资体系受到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单、统、大、左、旧、死”一套的嵌制和影响,表现出许多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功能和特征:诸如单渠道行玫指令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缺少社会的动力和压力,只有争投资、争项日的积极性,缺乏共月为搞好基本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的负责精神;缺乏整体规划和综合平衡,重复布点、损失浪费;不考虑国情、国力,形成了基建规模失控、原材料供需紧张;不按基本建设顺序办事,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资金中间占用大等等弊端和同题。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这些体制上的共性jfiJ题,而仅就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津对林业投资要素的选择进行讨论。从这一思维途径探讨,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体系的庄结间题在于投资理论上的主观随意性和落后性,即整个林业投资理论是以天然林采伐为出发点、以原木生产为中心、以粗放经营为目的这样一种自然经济思想和落后生产方式为依据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及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形成了我们对林业投资要素选择的片面,最终使林业投资反映不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自身经济活动对投资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整体林业生产力的发挥和森林资源经济优势的实现。具体表现为:

第一,否认营林生产的商品属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无偿占有、使用和掠夺森林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营林生产是以林木和林地环境为劳动对象,运用自然力和社会生产力造就成以活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再生产事业。它的最终产品是森林生态系统,其中,系统中的活立木及其付产品可以作为被让渡的使用物而在市场交换,而系统的另一些物质虽不能交换,但具有使用价值,如防护效益、旅游价值、基因价值等。因此,营林生产具有商.钻生产与非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就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培育而言,这是商品生产过程;就防护林、特用林的培育而言,又是非商品生产过程。这种二重性特点,既要求强调价值规律作用和价值补偿功能,业实行复利计算立木价值增值,更要求营林生产单位享有商品生产者的自主权利,使职责、权利、利益与营林生产劳动成果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在投资上要强调营林生产的特殊性要求,其中,因为用材林、薪炭林在形成生产能力后基本上是一次性砍伐,业不是在使用中保持它原来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们的投资不能作为基本建设投资;而背林生产的非商品性属性,更要求加大投资规模,使其充分满足价值补偿需要。问题十分明显,理论仁不承认营林生产的二重性特点对一投资的特殊要求,是实践中无偿使用森林资哥,、背林投资规模小、比重低、造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营林投资与水利部门投资为比例为1‘10.5,与森工投资相比大约是1:2.43;国营林场造林投资从考965年到1981年间增长了64.8%,平均每年递增3.2%,而苏联从1960一一1980年间营林投资增长了9.3倍,平均每年递增12.4%;美国豪泽公司单位森林面积的投资量为我国平均投资量的2倍;与此同时,国家所.给予的造林投资指标又远远低于造林成本,南方地区造林成本平均为30元,而补助仅17元,形成了林场造林规模越大越亏损局面。这里必须强调,提高造林投资比重和规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林业政策的共同点,其原因就在于营林生产的二重性及营林是整个林业经济活动的基础。美国有人计算,美国森林的木材价值是整个森林价值的十分之一,国内学者计算,我国木材价值是森林价值的六分之一;《第九届世界林业大会墨西哥宣言》中就特别强调了森林的社会公益功能,因而“有必要制定政策,业实施以全社会共同负责和共同参加为墓础的战略”。国际林业发展历史证明,政府对营林的投资和经济支持政策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巴西1967年以来规定,所有私人造林的投资由国家以免税的形式全部负担,十八年内投资35亿美元;智利政府对造林实行直接补助政策,凡在无林地上造林,国家补助总投资的75%,业实行对经营林地和出口林产品免税的政策,使智利一跃成为世界木材出口国之一。

第二,忽视林业生产经济活动上的整体性、有序性、连续性规律和生产时间长、劳动时间短的特点对林业投资的特殊性要求,形成了投资结构上的“一头沉”。整体性规律是普遍观律。它资求必须遵循营林为获础、加工是重点这样的生产经营方针。林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营林生产时间特长、劳动时间短,因而形成了资金周转速度慢、逐年投放、一次产出(用材林)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均衡生产、“短字”、“多字”经肯方针,业在投资卜满延贯彻上述方针和原则的资金条件,使各部分比例协调发展。现实的投资体系违背了卜述要求。首先,投资分配上的“一头沉”现象突出。以森工为例,从195。年到1979年,森工内二部丧建投资分配比例:木材采运占65.6%,木材加工占7.4%,林产化工占3.3%,机械制造与修理占4.9%,电力基建占2.5%,直到六•五期间这一现象才稍有好转,其次,堵塞了价林生产过程中其它环节对投资需要的门路。我国规定背林基建投资只投放三年,这就从根本卜违背了“三分造、七分管”的生产经营原则。业与袋本建设投资一直到项目形成生产能力为土的本义相矛盾。众所共知,林分生产力的发挥和形戊是以幼林郁闭为界限,一般需要5一一7年时间。由于抚育管理得不到资金保证,造成了“头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的结局。这里还必须十分强调,中幼林的抚育改造利用不仅仅是改善林分环境,提高森林生长量的主要措施,而且也是贯彻“短字”方针,提高林分经济产出的主要途径。当今世界卜很多发达丰朴生国家商品木材量的三分之一以土往往靠抚育改造,我国商品材95%以上靠主伐,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不合理,不仅加剧了森林赤字,而且极大降低了系统产出效益口

第三,反映不出林业生产“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的自然经济特点对投资效益评价的要求,使“系统”内耗大、嫡值高。资源的再生性、生产周期的长期性、效益的多样性是奠定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从这三性出发,林业投资效益的评价与考核无不围绕着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环境状态而展开。我国现行林业投资效益的评价与考核完全忽视了这一根本性原则,而是简单地搬用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一套工业企业投资效益评价与考核的办法。例如,育林基金是解决以林养林的主要投资渠道,但是我国育林基金不仅标准低、标准一个样,而巨核算的起点和标准业不是林地中的活立木,更不是造林设计产量或森林经理产量,而是以贮木场商品到材销售量为依据,这种不与面积排钩,不与设计产量排钩的办法就从制度上为各个部门逃避责任打开了缺口。目前,林业投资实行了与上调产品排钩办法,这固然有利于刺激林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但同时又脱离了“老、边、少”一大批“小老穷”企业实际情况,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

第四,缺乏一套规范对投资决策进行压缩,使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体现不出择优选择原则。林业生产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再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就使林业投资的风险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比较明显。更要求我们重视投资决策科学化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强调多方案比较和充分利用林业生产的地域性规律,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化林产工业体系。例如,云南省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森林资源特点和森林功能,本要求国家在加大林业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体现投资内部分配的优化原则,使云南成为我国一流水平的树酷类、淀粉类、南药类、单宁类、芳香油类等木本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专业化商品林区,其中特别要重视林产化工一一食品轻工一一新型材料这样一种交叉组合灼新产业开拓在投资声的需要。笔者认为,云南的纸浆造纸,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业应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只有强调投资决策科学化和布局优化原则,才会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

(四)上述投资上的种种问题,最终又归结为评价与考核林业扳资效益的指标体系不尽科学和合理。指标是概念内涵的反映和量的规范。考核林业投资效益的指标,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林业客观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共同赋予代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劳动者个人利益有关各方在安排、使用林业投资上的规范要求。正是这样,就不能简单地搬用考核一般工业和工程投资效益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一要确切体现国情、林情特点,其巾特别要重视我国山地面积占70%以上以及林少、人穷、与国外差距大的特点,使指标能有助于加速林业发展,二要能反映最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资源特点和生产资料约要求,业体现当代林业科技进步的新需要,使指标体系能完美地把微观效果与宏观效益、眼前的任务与战略的目标、技术上的先进与经济上的合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指示剂作用;三要把国家、集体、劳动者的责、权、利与考核指标挂钩,形成联锁制约的经济责任制,四要充分反映林业生产的特殊性,其中特别要体现营林投资效益的社会性、长远性、不可计量性特点和森工投资效益紧密与企业布点、资源状态、市场环境相关的特点;五要强调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便于计算和掌握。有鉴于此,我认为考核林业投资效益的指标体系可分设单个项目投资效果的指标体系和“系统”投资效益考核的指标体系两种。

所谓单个项目的考核指标基本上同于现在考核投资效果的指标,然后再根据投资项目的不同相应增设一些指标。例如,造林投资效益考核中增设造林投资效果系数,林木生长率系数,营林成本系数;采运部门增设资源利用系数、采运成本系数;加工企业增设产品价值增量实现系数和木材综合利用水平系数。这里的系数概念是指理论效果(设计)与实际效果的比值。这样就把各方都与指标捆绑在一起。当然,系数的确是要充分体现上述原则,先进而又留有余地。如果我们能把繁多的实物形态考核指标和价值量考核指标过渡到系列化规范化的各种系数,不仅大大方便了考核,而且将从根本上刺激各方追求科技进步、提高系统产出的活力和压力。所谓“系统”投资效益的指标体系,是对一个地区或一个新建的综合森工企业进行投资效益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共设十大指标:1、反映林地利用程度的指标,7、反映成本状态的指标,2、反映资源消长的指标;8、反映产品市场价值实现情况的指标;3、反映林木速生丰产的指标;9、反映资金效果的指标,4、反映森林生态功能的指标;10、反映国家特殊指令性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5、反映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林业投资效益的评价与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6、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只能挂一漏万。如有不妥,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