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构思与策略

时间:2022-06-14 02:13:00

林业发展构思与策略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县总面积3296km2,辖19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91个行政村,总人口47.5万。近年来,平泉林业建设紧紧围绕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开放活林三大战略,在造林机制、科技支撑、资源保护、兴林富民上实现了四大突破,培育了林板、花卉、林果、山杏、生态旅游5大产业,初步实现了“大地绿起来、环境美起来、林业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的目标。

1全县林业发展现状

1.1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按照“新工程上质量、老工程上效益,新老连片上规模”的建设思路,依托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坚持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全县生态建设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近5a累计新增造林41667hm2,建成超10000hm2工程区2处,4000hm2工程区4处,1000hm2以上工程区18处,全县有林地达到19953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60.8%,活土木蓄积量达460万m3,县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立足“工程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思路,营造刺槐、山杏、果品、速生丰产杨等原料林基地12.35万hm2,培育壮大了山杏、果品、花卉、菌板、园林苗木等五大林业产业,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全县拥有林果经营企业67家,果品加工企业1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1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拥有100余条生产线,林果(花卉)专业市场5个,年加工产品能力达10.7万t,2011年全县林业产业年产值超过13亿元。

1.3集体林权改革扎实推进

全县林权改革进展顺利,林改外业勘界率达90%以上,发证率达82%以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群众由过去的“漠不关心”转变为“主动管护”,通过改革,广大林农在取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落实了管护责任,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基本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平泉集体林改工作跻身全国百强行列,参加了全国集体林权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1.4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平泉县作为国家首批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县,从2000年开始划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对重点林区、主要水源地及生态脆弱部位实施有效保护,全县划定国家重点防护林8.1万hm2,占有林面积的40.6%。建立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森林公园各1处,占全县国土面积3.6%,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实现了“护林不分权属,防火不分界限,国民营统抓统管”。通过深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了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护林大队“三位一体”资源管护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2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2.1造林绿化处于攻坚阶段

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工程建设进入攻坚时期。现有宜林荒山大都在深山、远山、石质荒山,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造林成本高、造林难度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发展等巩固成果任务十分繁重。

2.2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偏低

经营管理粗放,林果名优新特品种少。由于林果产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造成农民投资积极性不高。林业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滞后,目前的科技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成果转化的速度缓慢。全县林果生产技术含量普遍偏低,靠天收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受极端气候和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影响,防灾技术手段落后,严重制约林业产业预期发展。

2.3林业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发展“小、散、低”的状况十分明显。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协会不健全,缺少有规模和带动力龙头企业,整体效益和附加值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基地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较低。涉林产业既有规模不大、拉动力度不强的问题,还有提质增效慢、品牌打造不足的问题,林果业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

2.4林业改革还需继续深入

全县2/3有林地属集体林,始终处于“都管都不管,都有都没有”的状态,造成山林无主,产权不清,管理不善,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大锅山”“大锅林”问题。

3平泉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1)依托国家防沙治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重点工程项目,结合县域食用菌、山杏等产业发展,以国省干道和五大河流两侧荒山滩地为重点区域,全面推进“四荒”绿化。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6700hm2,基本消灭宜林荒,完成中幼林抚育面积达到40000hm2,低质林改造22000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8%以上。

(2)坚持“绿化+文化”理念,把平泉特色文化融入到园林建设中,建设以乔木为主体,植物色彩丰富、生态功能稳定、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重点打造街路、沿河景观带和城区主题森林公园,提升城市绿化总体水平和环境竞争力。力争2013年建成全国园林县城,初步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发展目标。

(3)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沿线绿化为重点,不断完善提升通道绿化水平与档次。重点开展承朝高速平泉段和承朝高速南出入口迎宾大道绿化景观带建设、县道杨榆线建设,在注重“绿化”的基础上,加大“美化”力度,坚持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林果花兼用,精心打造“红花绿叶工程”和“亮点工程”。

(4)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全县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对退耕还林户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扶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不断增加退耕户收入。加快发展红国光“三优”苹果基地,使农民从造林绿化中增收,从产业发展中得益。

(5)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挖掘村庄绿化潜力,采取政策推动、产业拉动、利益驱动的机制激发林农造林热情,大力提升广大林农的效益预期和造林绿化积极性。营造环村片林或经济林,发展林下产业,打造春花、夏绿、秋果的“生态家园”。

3.2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1)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林改,不断增强林业活力、加快林业发展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尊重群众意愿,大胆创新林改方法,有序推进林改工作。制定林改档案《管理制度》、《归档标准》等,确保林权宗地档案材料数据与林权证证本数据准确一致。

(2)建立活立木交易市场。实行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活立木市场交易体系,组建一个完善的活立木交易市场,使林业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管护权分离,使林业企业各行其业,加快林业发展速度。

(3)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出台森林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组建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产评估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加大专业资质评估人员培养力度,积极推进评估工作,规范评估行为,促进发证和流转。

(4)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出台财政贴息政策,拓宽林业融资渠道,为信用联社和农户牵线搭桥。2011年,全县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宗,贷款总额560余万元。

(5)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制定平泉县《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和《平泉县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调动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

(6)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3.3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建设思路,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培植特色林业产业,实现林果基地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市场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到“十二五”末,全县林板、食用菌、山杏原料基地达到13.5万hm2,花卉基地规模达到5500hm2,园林绿化苗木基地达到5000hm2,名优特新干鲜果基地达到36万hm2,果品产量达到25万t,林下产业基地达到3500hm2,全县林业产值突破30亿元。

(1)做大做强山杏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杏仁交易市场等建设,做实做深山杏循环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2)壮大花卉苗木产业。强力推进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百合鲜切花为主打品种,草花、露地花卉、地被植物、花卉育种、灵芝盆景、种球繁育和野生花卉驯化等多品种多结构共同发展格局。

(3)提升优化果品产业。加大老果园改造和新品种引进、培育及推广力度,着力打造集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经济林,推进果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果品认证体系建设,扶强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绿色无公害品牌、著名商标,提高产品附加值。

(4)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利用林区森林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基础,加快辽河源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自然生态与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提升生态旅游品位。

(5)培育菌板后续产业。支持鼓励加工企业加快自身原料林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和专业乡镇、村,定向培育中小径材菌板原料,推动基质开发利用。

3.4加大林业建设投入

(1)出台扶持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林业建设。发挥政策的拉动作用,坚持政府投入、项目投资、社会投资、企业投资、农户投资等多渠道筹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资金筹集机制。

(2)引进骨干投资项目增强林业发展动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林业产业链延伸、林木景观资源等,精心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严格项目管理考核,坚持主要领导亲自上阵,集中精力人力抓开发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3)鼓励和推动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借鉴江西、福建等省的林业融资模式,政府搭建平台,为社会投资林业铺就“绿色通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发动农户、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外埠投资者、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建设。

3.5强化科技支撑

(1)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制定科学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级各类复合型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有偿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与国内科研机构和林业院校合作机制。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使研究成果与林业基层单位、林农见面,开展林果良种、生态林业、提质增效、设施栽培、森林保护、花卉繁育等科技攻关。

(3)建立健全林果科技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推广体系建设,加大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力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支持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做好配套服务,为推进林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