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时间:2022-12-21 10:54:42

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一、职教集团背景下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内生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需求对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起到关键性作用,由于中职学校类型不同,学校办学基础与学生个性需求不同,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1],中职学校需要不断对自身结构、制度等进行完善、革新。中职学校作为职教集团内部成员,一般会与对接企业依据集团单程规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促进中职学校实现特色办学,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转型发展。

二、职教集团背景下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的制约因素

1.内部层面。从中职学校内部来说,制约其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企业实践及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这三个方面。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态度,以及其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和继续升学的愿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集团内部的办学主体成员要加强办学的针对性,集中资源提升办学优势,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有充分了解,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企业实践对于中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了解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中职学校要加强与对接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多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了解行业企业的背景与文化,增强其对专业和企业的归属感;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投入热度对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及未来就业对口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则关系到企业对中职学校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转型与升级发展。2.外部层面。从外部层面来说,制约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扶持力度以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个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升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出台鼓励与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办学的硬性标准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强对职教集团办学的第三方评价力度并及时输出与反馈,会极大提升企业参予中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与投入力度[2];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积极参予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效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职业发展。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还不够,主要由于校企各自利益诉求角度不同,以及没有实质性的鼓励措施和政策保障倾斜来激发企业参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

三、职教集团背景下中职学校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1.明确转型升级总体方向。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优化,主要表现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要实现转型与升级发展,要增强自身对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进行专业建设与机制优化调整,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岗位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中职学校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关键是要明确转型发展的总体方向。即中职学校要以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大政方针为依据,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3]。2.打通多层次办学体系。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层次办学主体可以基于行业特色形成职业教育群,打通多层次办学体系实现一体化联合办学,为中职学校的转型升级以及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契机。要促进中职学校转型升级,达到与高职层次教育的无缝对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做法。一是统筹协调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对接与内容递进,避免重复与遗漏;二是合理划分中高职学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段教学。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注重对中职学生进行跨专业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其岗位复合能力。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与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全局角度出发,以“文化素养+职业技能”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注重评价的整体性与连贯性[4];三是以1+X证书制度为指导开发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学年学分制+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使学生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习成果能够得到认定、积累和转换,与学生终身发展和学历提升实现对接。3.提升企业参予办学的积极性。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分为学校本位办学、企业本位办学、社会本位办学和“学校-企业”模式,职业教育集团背景下中职学校要实现转型升级,要转变目前办学思路,实现学校本位办学模式向“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企业参予办学的积极性[5]。要建立健全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加强职教集团内部相关制度建设,明确校企双方权责利关系,使中职学校能够主动与行业内具备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展开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保质保量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智力储备,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达到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于企业来讲,要厚植其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改变以利益为单一指标的活动导向,提高对职业教育办学的参与度,依法履行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中职学校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在文.需求导向下的中职学校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以四川省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12):11-13.

[2]董秀琴.“互联网+”视域下中职教育转型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60.

[3]邢晖.中职“需与不需”两难间出路何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6.

[4]张红旗.县域中职校转型发展例述—以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2019,(60):54-56.

[5]朗宏芳.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工业机器人现代学徒制培养新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3):232-233+235.

作者:矫天育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