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专业教育对比研究

时间:2022-07-30 09:22:58

录音艺术专业教育对比研究

摘要:我国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经历了70余年的积累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传媒类院校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声音创作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更将影响我国文化强国方略的实施及未来文化艺术事业的走向。本文将以CIPP评价模式为基础构建四个对比维度,探讨录音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外学科建设差异的对比分析,对国内声音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对进一步提升声音艺术创作人才的高等教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人才培养;CIPP模式

教育部在2021年“关于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要求,即加快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因此,了解国外相关专业发展现状并进行有效的比较研究,从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伴随时展的要求,具有理论价值。随着文化产业不断细分发展,声音技术与艺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录音艺术专业受其存在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弱、学术起点低等因素所限,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体系建设仍处在摸索阶段。结合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我国声音艺术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创新,这是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水平发展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CIPP模式由美国学者StufflebeamD.L于1967年提出,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四部分构成,是目前公认的设计合理且应用广泛的教学评价手段之一。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将以国内的代表性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与国外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代表性院校,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音乐分校、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约克大学、马来亚大学等作为研究对象,从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维度出发,即教学目标、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四个层面,展开中外高等院校声音艺术相关专业的比较分析,以期对提升我国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保障。

一、Context:中外高等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对比

目前,我国声音艺术高等教育主要以录音艺术专业为主。在目前开设该专业的40余所不同层次和培养特色的高校中,还将其细分为音响导演、录音工程、音乐编辑、电影录音、电影声音创作、电子音乐制作等不同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录音技术和声音创作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在传媒领域从事声音艺术创作、设计与录音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虽然培养方向有所差异,但在培养体系上仍然包含基础理论部分,如电学、声学、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艺术理论部分,如艺术概论、音乐理论、影视理论等;专业理论部分,如录音技术、录音设备、后期制作技术等;专业应用部分,主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声音艺术创作与创作的基本能力培养。经过调研与数据统计,国外的声音类专业(AudioEngineering)教学目标与我国有较大差异。第一,在专业设置上更为明确。影视声音制作的学生一般归类于电影制作专业,音乐声音创作的学生归属于音乐专业,通过主修与选修课程的配合完成。主修课程主要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一般不超过三门,其他各类课程都是通过选修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需要的课程,通过获得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第二,国外的声音相关专业更为细化,培养目标更为明确,这与国外声音创作行业的整体化与规范化紧密相关,也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以培养高水准专业型人才为主。

二、Input:中外高等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要素对比

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共同构成专业教育的要素系统。录音艺术专业在其特定的培养目标下对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与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有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这三个方面的对比也凸显了录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具有代表性。1.生源要素分析。我国各高校录音艺术专业目前仍以自主招生的方式为主,要求学生具备不同层面的基础知识,但相较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技能考核来说,声音类专业的学生多数不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常识、听辨能力、音乐特长等综合能力,但以文化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是主流趋势,也就是将艺术测试作为入门门槛,而考生的文化水平仍是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随着声音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有针对性地准备招生考试,甚至在高中阶段就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录音技巧,但此类考生不超过总体报考人数的10%。目前我国录音艺术专业的地域性发展也呈两极化趋势,优势院校及生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其余各地方高校的学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第一,国外开设声音艺术专业的院校包含公立综合性研究大学及专业研究中心、专科研究性大学、州立大学、私立音乐学院、私立培训机构等多种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招生以申请制为主,定位清晰;第二,专业招生人数普遍低于国内,教学资源利用更为充分;第三,更为注重本科阶段能力的提升,录取原则普遍低于我国,但毕业量化指标更高;第四,更加重视研究生阶段的高阶人才培养,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以应用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体系构架相较国内的专业教育来看不强。2.师资力量分析。目前,在我国近40余所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中,专业专任教师人数平均不到10人,此外还包括校外专家、外聘教师、跨专业兼任教师等,构成了本科教育的师资团队。其中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毕业于国内高校,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加入声音学科的高等教育建设队伍,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专业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以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为代表率先开展了与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而国外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大多为行业优秀从业人员或具有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构成,具有更强的创作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而我国大部分专业教师仍存在与行业接轨不深的问题,教师专业水平受限。此外,学科建设缺乏国际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是我国录音艺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3.教学条件分析。录音艺术专业发展需要依靠设备支撑,包括录音环境、录音设备,软硬件设施等,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音频设备的更替也是日新月异。从教学条件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录音艺术专业的现有教学设备设施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数院校都建有或在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录音棚,混录棚,声音编辑室,以中国传媒大学的音乐录音棚和北京电影学院的Dolby混录棚为例,均是能够代表世界最高标准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但此类教学资源的生均数偏低,利用度不高,与国外相关录音教学资源相比,最大差异还是在设备的可持续利用方面。教学设施同样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和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Process:中外高等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的课程对比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适应传媒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大学中声音艺术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出国内外不同大学在学时分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考试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总课时上国外大学声音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总课时低于国内大学,专业课所占学时相差不大,但公共基础课时远低于国内大学。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国内声音艺术专业开设的基础课门数、课时数、学分数占整体比例的40%以上,而国外高校普遍低于30%。一方面体现出国内高校对学生基础学习的要求性更强,学习更为扎实,学科构建更为体系化;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教育侧重,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国外高校选择余地较大,学分构成灵活,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国内专业课程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实验创作为辅,除了高阶的个别课程是综合性应用教学方式外,学生基本上是由教师安排课堂内容并完成实训要求,在期末一般以笔试与实操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学分。国外院校基本上在大一阶段就会开设关于设计和应用类的专业课程,如EngineeringDesign,RecordingStudioTechniquesandApplication等,主要以项目教学与小组实验为教学模式,以成果评定和参与答辩获得项目评定与学分。在课程建设上,目前我国录音艺术专业强调在传媒领域间的专业联合,重视创作创新,教育成果与产品创新紧密结合。国外则更为强调跨行业技术创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拓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教育成果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从整体上来看,各高校都把握了音频技术发展对传统录音行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在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发展态势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与专业素养。

四、Product:中外高等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成果对比

与国外相比,我国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成果体现出多元化的突出特点。从在校生的成果展示方面来看,除了各高校基于专业特色所设立的专业奖项、联合创作奖项以外,还形成了全国性的联动机制。目前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录音专业师生的专业级奖项——“声音学院奖”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于2015年设立,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并形成了较高的口碑与行业影响力,为录音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学习成果展示窗口,但创作成果的创新性、科技性方面仍缺少突破口。此外,从毕业生数据统计来看(如图2),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于录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已近千人,近7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声音艺术领域继续深造或完成就业,整体上呈现出就业维度宽、层次多的特点,这也得益于我国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就业机会远高于国外,这也是我国录音艺术专业的又一优势所在。随着教学成果的日趋丰富,这也将反作用于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推进声音艺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伴随传媒行业发展逐渐获得重视,随之推动声音学科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应用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声音艺术高等教育仍处于成长期,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合理利用我国在教学资源、教育保障环节的优势,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促进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要加强国际交流,拓展教学思路。总之,推进声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水平,有利于国内声音创作领域的拓展和学科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声音创作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有利于丰富声音艺术科学理论与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传媒行业发展提供有据可依的参考与借鉴。在结合多样的教学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录音艺术专业仍要立足国内实际,真正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专业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姚国强,赫铁龙,梁婧.创建与传承:中国影视声音学科及录音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3).

[2]孟越.基于CIPP模式的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传媒,2020(09).

[3]徐昌和.中美学校评价比较研究:组织、标准与实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井泉.中国特色录音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艺术教育,2016(09).

作者:孟越